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简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简短(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简短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文是教育部审定的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孟子》二章中的第二篇,是历代传统的议论文名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再由个人说到国家进而导出本文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语言铿锵有力,论证逻辑严密,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品读关键词句,理解文言内涵,基于这点,我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积累文言字词。(2)理解课文大意,进而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从而达到熟读成诵。这一目标我将设置为第一课时。

2、文言可以在阅读中品味文言韵味,领悟文章内涵,感受语言特点,体会精神内涵,同时,本文是一篇逻辑严密的议论文,论证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因此我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品读和发现,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通过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语言句式特点和论证过程,从而感知孟子的雄辩艺术。

3. 鉴于课文内容,我设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感受孟子自强不息、刚健进取的精神,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重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和孟子的雄辩艺术

难点:孟子的论述思路

采用阅读——引导——探究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二、说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年文言文的积累,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对于本文的内容把握不难,但如何去分析孟子的雄辩艺术还是有困难,教师要加强引导,在阅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忧患意识。

三、说过程:

一、导入: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导入

二、视频朗读、生朗读熟悉课文

三、课前检查:随机拎出一些字词用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翻译

四、进入孟子雄辩艺术的品读(语言和论证过程)

㈠语言句式:改变文章排版

拎出一些特征明显的语句让学生品读,教师在这个过程引导学生的阅读要点,让学生从语言形式上感受到孟子的辩论气势。

接下来由语言的辩论气势引入到论证过程

㈡孟子的雄辩还体现在论证过程

1.把文章分为四部分

2.第一部分介绍六个名人,总结共同点,连续例举6事例,是为有力论证“生于忧患”这一观点,引导学生说出论证方法。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从“故”字出发,发现这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进行归纳,得出道理。第三部分,学生阅读找出论证角度,可以发现一正一反,得出对比论证,得出第四部分的中心论点。最后总结论证思路,发现论证适用性逐步扩大,层层深入、条理清晰。使得人们在不知不觉间被说服,这是孟子雄辩艺术在论证过程上的体现

六、总结孟子雄辩的艺术

1.孟子的雄辩体现在何处?

点拨:语言句式、论证过程

2. 在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孟子?

点拨:从语言艺术和精神内涵出发

3. 总结孟子精神气节:

孟子的雄辩,除了体现在语言上的铿锵有力,论证中的层层推进,更体现在他困境是不屈不饶、顺境刚健进取的内在气质。

七、例举事例,达到学生精神素养方面的一个提升

1.让学生举出一些“生于忧患”或“死于安乐”的例子吗?或你个人的实际生活体验谈谈。

点拨: 不拘泥于一面,可正面举“生于忧患”,也可反面举“死于安乐”

2. 教师最后总结,孟子以其大气磅礴、不容置辩的逻辑论证,深刻阐发了外部环境与个人成败、国家兴亡之间的密切关系,给一个又一个迷茫或困顿的人指明了方向。所以,真正的经典是超越时代的。在先人的智慧里,希望我们能得到更多的能量,造就更好的自己。

3.快速背诵全文,读出雄辩气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