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乱世枭雄没能做到的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五胡十六国和东晋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五胡十六国和东晋的关系(五胡十六国是怎么出现的)

五胡十六国和东晋的关系

当初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乱世枭雄没能做到的事,

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做到了,

在父亲司马昭死后没几个月,司马炎就迫不及待地将魏元帝曹奂拉下皇位

随后自立称帝,立国为

只不过司马炎没料到“一统天下”竟如“昙花一现”般短暂,

埋下祸根的正是司马炎本人

不仅把亲戚们宠过头了,还给自己儿子司马衷娶了个“惹祸精”贾南风

这个性情彪悍的女人,将是日后“八王之乱”的祸首

原本“八王之乱”只是司马家族内部大乱斗,

不料打着打着,反被“帮手”们——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胡”赶出了中原,

晋亡,确切地说西晋就此灭亡。

于是,“五胡”建立的十六国政权开始在北方混战,

为避祸,司马炎侄子司马睿南渡至江南,后大量中原臣民举家南徙,

这也是历史上中原人第一次大规模背井离乡离开中原,史称“衣冠南渡”。

东晋政权建立后,纵有祖逖北伐桓温北伐

但荣辱已逝,王公贵胄龟缩江南,再无雄心壮志收复中原失地!

总的来说:

西晋分裂

北方“五胡”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北朝

西魏——

北周

南方“东晋”——

宋——

齐——

粱——

南朝

01亲戚宠过头‍‍‍‍‍的后果

晋武帝司马炎能当上皇帝,有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味,

其祖父司马懿,一手打造了司马家族的基业,发动政变诛杀了曹家实力派曹爽,以及亲魏的能臣名士,独揽朝廷大权

其父司马昭又灭了蜀汉,进一步巩固了司马家的势力,

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原本只是时间的问题。

只不过司马昭死后,接班人并非“模范儿子”司马攸,而是长子司马炎。

除了“立嫡立长”这个传统缘故,其实司马炎能够接班是与何曾贾充二臣勾结在一起,

在考核中“作弊”糊弄了司马昭,才当上接班人。

司马炎的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事,是终于听了劝谏伐吴,完成了统一。

而他并不是个合格的君主,

当时人们认为司马氏能够取代曹家的原因是曹家孤掌难鸣,

司马炎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将自家亲戚上至祖父那一代下至自己下一代封赏个遍,

封地有几万户的大国,也有几千户的小国,

诸王不仅可以从这些民户上交朝廷的赋税中,分得大量利益

他们还可以在自己封地上养军队

司马炎为了把司马攸这个声望一直很高的弟弟赶到封地上,

又是一场改革,下令所有诸侯王都回自己封地去,

虽然气得司马攸愤呕血而死,但也为自己带来了隐患,

原本怕自己势孤才宠亲戚的司马炎,就这样削弱了自己这边的实力,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权贵们千方百计多占人口,“八王之乱”的种子就这样种下了

除了司马家的众亲戚,官员也可以占有土地,官员的亲戚们也可免除赋税徭役,

一时之间,数量不多的民众要养着数量越来越多的贵族官僚,

久而久之,“小马”再也拉不动“大车”,各地出现不少流民

他们也将成为西晋王朝掘墓人中的一部分

司马炎在选继承者的问题上,也犯了个致命的错误。

原本有大臣建议他传位给弟弟司马攸,

或许因为自己通过不良手段夺取了原本属于司马攸的一切,

又或许自己几度这个弟弟从小到大都备受瞩目,

司马炎无视劝谏,仍旧将接班人选为自己的长子司马衷,

可太子司马衷,就是后来的晋惠帝,年仅13岁,还是个痴呆低能儿

司马衷听说百姓没有饭吃,饿死了许多人,觉得很奇怪,便说:“何不吃肉糜?”

这是个千古流传的大笑话。

既然是个白痴,司马炎为什么还要立他做皇太子?

一是,司马衷是他原皇后杨艳的亲生儿子,这个杨皇后去世后,司马炎娶了她堂妹杨芷

杨家为了自己利益,说啥都得顶着司马衷,甚至撺掇司马炎给司马衷娶了奸臣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

二是,司马衷也在贾南风的策划下“作弊”通过了司马炎的“智商考核”

真是亲父子!上位手段都如出一辙。

三是,司马衷有个极其聪慧的儿子司马遹,这孩子深得祖父司马炎喜欢,未尝没有给孙子铺路的打算,全然忘了自己有个彪悍的儿媳贾南风,司马遹可不是贾南风生的。

司马炎根本没有细想这个问题,他一心只想着自己后宫“空虚”

不仅将吴后主三千后宫全盘接手,

还下令在他采选之前禁止婚嫁,一时之间后宫人数竟达万人之多……

整日沉迷酒色的司马炎患了重病,神智不清,

皇后杨芷趁机骗得遗诏,将大权托给了自己父亲杨骏,

几天后司马炎驾崩,时年55岁。

痴呆儿司马衷继位,贾南风成为皇后,

杨芷为太后,杨家开始在朝野中横行......

只不过这一切扎了贾南风的“眼”,为了夺权,掀起了“八王之乱”这股浪潮

02后宫争权,引发“八王之乱”

自打贾南风嫁给司马衷,在宫中也制造过几次事端。

对于这个手段毒辣的皇后,老外戚杨家一直是防备的,这让贾南风愈加不满。

再加上聪慧的太子司马遹也日渐成年,她自己无子,

久而久之就滋生夺权的念头。

贾南风先联系与杨家有矛盾的朝臣,又联系司马亮,这个与司马昭同辈,又是司马家最具权势的汝南王,来讨伐杨家。

司马亮拒绝了,朝臣又联系司马衷同父异母的弟弟楚王司马玮,

司马玮二话不说带着人马从封地赶到了京都洛阳。

就这样贾南风成功发动了政变,杀死了杨骏兄弟,废黜杨太后将她活活被饿死在了冷宫里,杨家被灭族。

处理掉杨家后,贾南风又借着皇帝诏书,把汝南王司马亮召回京师入朝执政。

两王之间很快就产生了裂痕。

楚王司马玮在帮助贾南风除掉杨家后,掌握了朝中部分兵权,愈发嚣张

膈应得司马亮一门心思想夺掉他的兵权

司马玮也看司马亮这老头子不爽很久了,于是向贾南风诬陷司马亮有反心,

这两人“坏心眼”一拍即合,连夜派兵围了司马亮的宅子,司马亮和儿子司马矩还没搞清状况,就被立即处死了。

当夜一同遭殃的还有朝臣卫瓘一家,也是贾南风和司马玮的“眼中钉”

只不过司马玮没料到,这一次他被贾南风利用了,

贾南风在他杀掉司马亮后,即刻将矛盾对准了他,不仅指责他杀了二公,还将他捉拿后处死。

至此,八王之中有二王被贾南风除掉。

好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大权在握的皇帝贾南风,还有一块心病,皇帝痴傻好摆弄,

可皇帝的儿子司马遹可不是傻子,再加上贾南风自己作风不正,背着皇帝胡搞

朝臣渐渐有了废掉贾后而立太子司马遹母妃谢氏为后的念头,

贾后决定先下手为强,先是谎称皇帝病了,儿子得来看望老子,

又假传圣旨逼太子喝酒,趁着太子喝得烂醉让他抄录一份文书

第二天,这份文书就摆到了朝臣面前,内容是:父亲快杀了贾后,你不杀我就动手了......

就这样,太子被废,押赴许昌幽禁。

03司马氏骨肉相残

本来太子的罪证有些不清不楚,昔日的太子党难免不服,

于是赵王司马伦出场了,他也是司马懿最小的儿子。

司马伦有一门客叫孙秀,此人诡诈阴险,

他撺掇司马伦先去鼓动贾南风除掉废太子,然后再动手除掉贾南风后借机夺位

在孙秀刻意制造的谣言下,贾南风果然上当了,派人毒杀了废太子,

随后赵王司马伦就围了宫城,废掉了贾南风,后将贾南风毒杀。

同时剪除了贾后党羽,包括拎不清自己位置但又很有才的张华。

司马伦虽然没有夺位,但是独揽朝政大权,夺位之心也算是人尽皆知了。

赵王司马伦虽然夺了权,但也有了心病,他觉得皇帝司马衷的弟弟淮南王司马允是自己最大的威胁,下定决心要除掉这个隐患,

于是两方人马进行了一场大厮杀,淮南王被杀,但淮南王并没有算在八王之内

司马伦最终还是没忍住,把痴呆皇帝司马衷拉下皇位,自己即位称帝取而代之,

但这举动很快引来了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河间王司马颙、齐王司马冏的不满,

四王接连起兵,号召讨伐司马伦。

司马伦兵败,被迫自杀,痴呆皇帝司马衷被迎回皇位。

第一轮混战结束。

除掉司马伦后,带头发兵的齐王司马冏在朝中权势日益,成都王司马颖以退为进,

任由司马冏独揽大权。

但不是每个人都这么能忍,果不其然,河间王司马颙坐不住了

他撺掇长沙王司马乂共同出兵,夺取齐王司马冏的权力,在二王合力打击之下,齐王司马冏兵败被杀,这是“八王之乱”中死掉的第四个王。

大权又落到了长沙王司马乂手中。

第二轮混战结束。

没多久,河间王司马颙又不舒服了,这回同样坐不住的还有成都王司马颖,

上一轮还没来得及凑热闹,就结束了,这一轮说啥都得参与进去,

司马颖这一参合,把他前期的经营都赔进去了。

二王人马结合,矛头指向还在洛阳城里的长沙王。

没想到这回俩人碰上了硬钉子,这一仗打了许久,还没分出胜负。

战局陷入了相持状态。

忽然,洛阳城里发生了内变,一直看热闹的东海王司马越出场了,

他趁着长沙王被城外二王围困之际,突然出手扣留了长沙王司马乂,

成为阶下囚的司马乂很快被放在火上活活烤死,这是“八王之乱”中死掉的第五个王。

第三轮混战结束。

这一轮混战结束后,成都王司马颖自认出力最多,损失最多,所以好处让他占了个遍,

但他并没就此入驻洛阳,只是将五万兵士留下守城,自己还是回了封地

但是这并没起什么作用,扭转战局的东海王心里一直很不舒服,若没有他,还不知道谁胜谁负,但结果自己啥好处都没捞到,

所以很快,便爆发了新一轮的混战。

东海王司马越带着皇帝宣布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结果兵败,皇帝留给了司马颖,自己逃回了封地。

刚出手就惨败的司马越并不甘心,于是将主意打到迁居中原的鲜卑、乌桓身上。

司马越实力大增,带兵反攻成都,打得司马颖连连战败,士兵们逃的逃,散得散,

司马颖只得带着皇帝和为数不多几十人开始向洛阳流亡。

此时的洛阳城已经落在了河间王司马颙手中,出城迎接皇帝和司马颖的正是司马颙的手下大将张方

原本以为张方是救星,没想到此人却包藏着祸心。

他不仅带兵把洛阳城搜刮了个遍,还把皇帝强行掳到了长安,差点一把火烧了城。

这背后坐镇指挥的,当然就是处处先动却处处没捞到好处的河间王司马颙

河间王司马颙掳走皇帝的举动,激怒了司马越,他同时将矛头指向了司马颙。

这时司马颖已经兵力薄弱,司马颙又势单力薄,

司马颙本想献出“罪臣”张方的人头与司马越和解,却遭到拒绝,而后兵败逃走。

司马颖听说司马颙求和解之事后,觉得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也只得四处逃窜,

后被抓获杀死,这是“八王之乱”中死掉的第六个王。

司马颙的下场也很凄惨,他奉东海王越命赴洛阳,在半路上被南阳王司马模(司马越之弟)所杀,这是“八王之乱”中死掉的第七个王。

第四轮混战结束。

最终,司马越这匹“黑马”在“八王之乱”之中获得了最终胜利,但是这胜利并没能保持多久。

痴呆皇帝司马衷不久也死去,相传是被司马越毒死的。

其弟司马炽即位,是为晋怀帝。

绵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终于结束了。

04乘虚而入的“五胡”十六国是怎么回事?

旧史中有“五胡十六国”之说。

五胡,即指匈奴、鲜卑、氐、羌、羯。

十六国,氐族李雄兄弟成汉匈奴人刘氏所建立的汉(史称前赵),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两个政权;

继而有后赵、前燕、前秦、前凉;

再后有后燕、南燕、北燕,有后秦、西秦、夏,

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

另有西燕和冉魏,一般不算入十六国之内。

十六国的创立者,并非都是胡人。

原本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就导致人口锐减,新兴政权便大力鼓动周边各少数民族内徙,

曹操击败袁绍后,先将乌桓人迁到河北,后将氐族人迁到关中,

而曾经被汉武帝打得一蹶不振的匈奴人,也逐渐向中原地带迁居,其中包括匈奴的一个分支羯族人,

此外还有春秋时期便逐渐内徙的羌族人再加上匈奴垮塌后新兴的鲜卑族,在于中原政权来往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部落迁居过来。

他们有的与汉民混居,有的在某个区域群居,也产生了一些小政权。

这些内徙的民族,在西晋时期同样要承担赋税徭役。

这也是当初曹操鼓动人口迁徙的原因,人口太少的话哪来的税收?

但是到了西晋时期,这部分人口也成了各大势力争夺的对象,争相上书将他们迁入自己地盘上。

猝不及防的混居,必然会造成一些民族矛盾,

再加上“八王之乱”又是天灾不断,一时之间,四处可见声势浩大的流民群。

西晋前期已经发生过多起少数族人起兵反晋事件,

而西晋末期,率先起兵反晋的是氐族人首领李特兄弟,李特率流民7000余人起兵,自称益州牧,后战死,其弟弟李流、李雄相继统领起义流民。

流民加入反晋队伍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遭受战乱和天灾本就生存困难,朝廷鼓动流民返乡不仅没有生活上的支持,

甚至一些官员在还他们返乡途中设立关卡,企图“榨干”他们的血肉。

后李雄攻下成都,建国大成。

后李寿于东晋时期,将国号改为汉,史称成汉

(这个政权后被东晋消灭。)

原本在西汉时期,汉与匈奴联姻,比如“昭君出塞”

并且汉匈和亲的政策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

因此东汉时期,匈奴人自称是汉帝外孙,并改姓刘,

而趁“八王之乱”崛起的刘渊,正是匈奴人。

原本若干匈奴贵族被长年累月的“压榨”早已心怀不满,恰逢“司马氏骨肉相残”

他们认为时机成熟了,于是开启了“复邦大业”。

在刘渊打着助力成都王司马颖的旗号集结兵力后,掐准战事结束后,

在战场上假意转悠了一圈,回去就在左国城建国称汉,自称汉王,并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

刘备一家这门亲戚就这么被强行认下了。

刘渊建国后,羯族人石勒率部来投,刘渊的实力又有所增加。

石勒原本被抓,卖为奴隶,当时成都王的旧部公师藩在司马颖被司马越追击之时,

起兵响应司马颖,而石勒就在这时投奔了公师藩。

后公师藩兵败被杀,石勒于是投奔了刘渊,毕竟刘渊当时名义上是站在司马颖这一边的。

石勒也就成为刘渊手下一员猛将。

当时的西晋,在经过八王之乱后,已经薄弱不堪,上位的晋怀帝犹如傀儡,

在刘渊得知西晋都城洛阳此刻空虚的消息后,迫不及待地安排人马向洛阳开进。

结果久攻不下,期间刘渊突然去世,其子刘和继位。

刘渊尸骨未寒,刘和就想解决刘聪,

但无异于以卵击石,反被兵权在握的刘聪所杀,于是刘聪继位

这边刘和、刘聪夺位,那边的西晋洛阳城也没好到哪去。

战乱之中,城里粮食匮乏,司马越呆不下去了,借着讨伐匈奴刘家这个借口,带着几万兵马出走了,

抛弃了整个洛阳城,城内已无秩序混乱不堪。

此举遭到了晋怀帝记恨,下令讨伐司马越,在这种四地流民小武装作乱再加上胡人叛乱的情况下,

贸然将司马越先放在首要敌人的位置上,可谓愚蠢之极

司马越看见诏书后,活活气死了,这是“八王之乱”中死掉的最后一王。

石勒得知洛阳内乱后,率领精兵先除掉了司马越残存的势力,

晋怀帝在洛阳也坐不住了,带官员出逃刚出宫门就被盗匪抢劫,只得原路返回。

最终跑也没跑了的晋怀帝还是被闯入洛阳的石勒抓获,后被刘聪杀死。

侥幸逃脱的晋怀帝的侄子司马业在长安被拥立为帝,他也是西晋最后的皇帝,晋愍帝。

虽然愍帝下了诏令,意图召集人马打回去,可惜今时不同往日,

除了琅琊王司马睿部下一名叫祖逖的人请战,别人毫无回应,

当初琅琊王司马睿得罪了成都王司马颖,于是南渡长江到了今日南京落脚,

司马睿虽然同意祖逖出战,却也只给了他一千人......结果可想而知,

今天看来实在很悲壮!

身在长安城内的愍帝,坚持了多年,也抵挡了多年匈奴人的进攻,

当时的长安早已破败不堪,全城不满百户居民,

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在没人赶来救援的境况中,竟然能坚守多年,

可见晋愍帝已经尽力了

尽管如此,晋愍帝最终还是出城投降了,西晋灭亡,共历四帝,存52年。

晋愍帝后来也被刘聪杀害。

有人说北宋徽、钦二宗与西晋怀、愍二帝的经历比较相似

但是我觉得,至少我们能从晋末帝身上看出他们极力反抗的身影,这是徽钦二宗不曾有的。

得知晋愍帝遇害后,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方登位称帝,建立东晋,立都建康。

就这样,历史就进入了南北政权对峙的时期。

同一年,北方匈奴那边,刘聪死,其子刘集继位,没多久刘集被堂叔刘暇夺了帝位

还把国号改称为赵,史称前赵

而在刘集和刘暇叔侄夺位过程中,大将石勒趁乱出兵占领了洛阳,

自称大单于,定都襄国,与刘曜的前赵东西相峙史称石勒之赵为后赵。

原本关中就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匈奴族刘曜不仅经常与其民族频繁摩擦,还要与反叛的羯族人石勒对阵,一时之间弄得前赵疲惫不堪,

最后,刘曜与石勒大战失败后,因战前喝了酒,逃亡途中从马上摔了下来,被俘,

后被杀,其子孙也被石勒追杀殆尽,至此前赵灭亡。

石勒手下有一员残暴的大将叫石虎,原本石勒死后继位是的其子石弘,

但石弘生性比较文气,猝不及防就被石虎夺了位,

这是个残暴不仁的主,一度将中原地区百姓拉入水深火热之中。

石虎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又争相夺权,在这纷乱的局势里,

石虎的养孙汉人冉闵杀掉了众多石虎的子孙,自立为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后赵灭亡

冉闵还挑起汉民和匈奴人之间的大厮杀,尸山血海混乱不堪。

虽然冉魏政权并不算“十六国”之内,但这个时期承接了后赵和后来的前燕。

在前、后赵混乱时期,北方河西地带和辽东地带也建立了其他政权。

河西地区的张氏,建立了前凉政权,这也是几乎没被战乱波及的地区之一。

还有盘踞辽东地区鲜卑慕容氏,几乎没遭受战乱波及,到了慕容皝掌权时,

自立为帝,建立燕国,定都龙城(今辽宁),史称前燕。

慕容皝在位时期,也是极其能打的,不仅大败后赵的石虎,还征服了高句丽,同时开垦荒地,大兴水利,

在战乱时代,这苗头其实还是不错的。

慕容皝死后,其子慕容儁继位,后来赶上冉闵灭掉了后赵石虎一家

慕容儁“黄雀在后”趁机灭掉了冉闵,

占据了中原。

而在石虎死冉闵夺权北方混乱之际,东晋的桓温请战渡江收复中原失地,

但是由于东晋内部不和,以及作战计划的失误,

最终在前秦和前燕联合出兵下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份气节让人感动!

乘后赵混乱时自建政权的还有氏族苻氏,建立起秦国,史称前秦。

原本苻氏是归附前赵刘曜的,但刘曜被石勒杀掉后,苻氏又归顺了后赵石勒。

后赵石虎夺位后,手下一员大将毒死了苻氏一族的领头人苻洪

苻洪之子苻健杀掉仇人,借机占领了长安,自立为帝。

苻坚死后,侄子苻坚杀掉了继位的苻生,夺取了政权。

后来,日益强大的前秦,在苻坚领导下,灭掉了鲜卑慕容氏的前燕。

前秦灭掉前燕后,第二年又灭掉了张氏的前凉,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苻坚就将目光转向了南方的东晋,也就有了著名的“淝水之战”。

秦军渡过淮水,攻陷寿阳,东晋方面领兵作战的是谢家谢石、谢安等,

最终苻坚大败,带伤北归。

淝水之战后,苻坚一路收集散兵,回到洛阳时只有十多万人。

强大的军事力量垮了,统一也维持不住了。

原来被秦征服的各族贵族,都乘机复起。

前秦土崩瓦解,而后分裂出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北魏等政权,

后又经轮番混战,最终北方被北魏拓跋氏再度统一。

05半壁江山:东晋

若说当初为什么琅琊王司马睿不肯出兵渡江去增援晋愍帝,其实他也很难。

原本他就是逃亡到了江南,我想若是有更好的选择,他也不会逃到这里,因为这里不仅是西晋统一的最后地区,

但只是说军事上统一了,政治思想上还没来得及.......

江南不仅是孙吴的故土,还有错综复杂的世家大族盘踞在这里,

司马睿想在这立足,何其艰难

在费尽心思各种经营后,司马睿也逐渐被接受。

这时,为避战乱,中原一些世家大族也举家渡江南下

当越来越多的人挤入江南,

情况就变得有些微妙了,

江南世家和中原世家之间,关系就变得日渐紧张,甚至发生大小摩擦

司马睿全部精力都投入在了立足江南还要平衡新老势力的问题上

而晋愍帝召集人马的时候,别说二十万军力,连十万都没着落......

东晋建立后,当初逃难而来的那批人士,逐渐开始进入新生活,

总有一些人偶尔思念中原故土,但也只是偶尔的。

而“淝水之战”后东晋内部的问题也日益白热化,最终导致各世家混乱。

刘裕于公元420年废晋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

历史上以这一年为南北朝开始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