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电视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里,有这样奇怪的一幕——

女主深海晶有一个交往四年的男友,但是男友的公寓里却住着前女友朱里,就连挣的钱也拿来养前女友。

只因他曾许诺朱里“不喜欢就辞职吧,在家慢慢找工作。”

而朱里也因此没有再去工作,整天待在家里打游戏。

他担心她无法自己生活下去,分手后还一直养了她很多年。

在这段关系中,他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却没想到这让朱里丧失了走出家门的勇气。

好在,朱里在女主深海晶的帮助下,重新找到了工作,开启了新生活。

决定家庭幸福的三种方法(想要家庭更幸福)(1)

2

心理学家卡普曼指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戏剧三角形模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

在《亲密关系》一书中,也介绍了这一模型是如何发生的。

当关系中出现问题时,人们最先扮演的角色是“受害者”

受害者会觉得被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常常表现出恐惧、自悲自怜、抱怨等倾向,或者成为代罪羔羊,为自己不曾犯下的错而受罚。

当扮演“受害者”角色时,会害怕再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处罚以及其他形式的牺牲。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寻求新的角色来面对问题,“迫害者”就登场了。

心存责怪、自认优越、追求完美的迫害者,倾向于将问题的出现怪罪到别人头上,这样就可以避免承受被惩罚的痛苦。

尽管如此,问题并不会得到解决,这时“拯救者”就会来救场。

拯救者像一个“慈善家”,习惯牺牲奉献自己,帮助受害者处理问题,并想方设法平息迫害者的不满。

但是,这往往导致受害者更加软弱无助,迫害者更加放纵张狂。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角色可能会根据情境不断转换——

比如,有位女士下班时下雨了,询问先生能不能来接自己,这时她的先生就是一个“拯救者”。

先生因为有事来不了,女士内心感到委屈,这时她就成了一个“受害者”,而先生成了一个“迫害者”。

回到家后,女士对先生大发脾气,指责对方不来接自己,这时她就成了一个“迫害者”,而先生则成了“受害者”。

决定家庭幸福的三种方法(想要家庭更幸福)(2)

3

在生活中,如果出现了卡普曼戏剧三角形,我们该如何打破它呢?

首先,我们需要及时觉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在无意中扮演了“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的角色。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在扮演这些角色时,就可以随之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让自己从这三种角色中跳脱出来,转变为更积极的角色——

由受害者转变为创造者:不再认为自己弱小无助、无力解决问题,而是积极主动发现自己能做些什么改善现状。

比如,不再认为自己离开了爱人就活不下去,而是积极独立解决问题,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丰富自己的生活。

由迫害者转变为挑战者:不再通过指责他人来强调问题的严重性,而是转向如何更好地达成目标。

比如,一段亲密关系出现了问题,不再彼此指责都是对方的错,而是想办法看看怎么样做才能改善亲密关系。

由拯救者转变为教练:不再替受害者和迫害者解决问题,而是启发他们自己想办法如何解决问题。

比如,在文章开头的故事中,深海晶就启发了朱里,找到适合她的新工作,重燃了她独自面对生活的信心。

决定家庭幸福的三种方法(想要家庭更幸福)(3)

4

写在最后

“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的戏剧三角形模式,很容易对关系造成破坏。

不论你曾扮演过其中的哪种角色,都可以从此刻开始发生改变。

打破戏剧三角形模式,你将收获更幸福的亲密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