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的变迁见证首都的发展
北京有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历经变迁。北京城的中心点也相应发生变化。那么,问题来了,现在北京城的中心点在哪儿?我想绝大多数人都几乎可以不假思索,中心点就在天安门。那么以前北京城的中心点也是在这儿吗?如果不是,那又在哪儿?
正如您脱口而出的,现在北京城的中心点就是在天安门。但是以前北京城中心点并不在这儿。下面我们就从元大都说起吧。
★元大都中心——钟鼓楼★
蒙古人建立元朝后,北京被定为元大都。元大都一共设有11个城门,东西南三面各三座门,北面两座门,从地图上坐北朝南看,可谓“三头六臂两足”,所以元大都也被戏称为“哪吒城”,其中心点在钟鼓楼,因为正好处于两条对角线的交叉点上,同时也处于东西城墙中间两座门的连线与南北中轴线的交叉点上。
元大都平面图
我国古代的“城”大部分都是方方正正的,其中心点一般都建有钟鼓楼。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中国古代主要是用于报时的建筑(所谓暮鼓晨钟和晨钟暮鼓),还可作为朝会时用于节制礼仪,也可以在战事来临之际发出警报,建在城市中心更易为广大市民听到,也就便于最大效率发挥其功能。
北京鼓楼
★明清北京城中心——景山巅★
明朝北京城脱胎于元大都。洪武初年,明朝接手北京城后,因其规模宏大,远超当时明朝首都应天城(南京),且元大都北部地区人烟稀少,于是废弃北城墙,往南移约5里(2.7公里)。等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开始大规模营建,又将南城墙南移约2里(880米)。废弃元大都的大内宫殿,营建紫禁城,并在其北扩建景山(当时称镇山,所谓镇住前朝的风水,后来也称万岁山,说句题外话:恰恰明朝“万岁爷”崇祯皇帝就是在这座山上的一棵歪脖树上上吊殉国的)。
北京鼓楼
山顶正好就是明清北京城的中心点,有“北京城中心点”标志为证。按照其地理位置,我们姑且称景山之巅为老北京城几何地理中心。
景山之巅的北京城中心点标志
★明清都城政治中心——太和殿★
作为一个封建朝代,一切以皇权为中心。皇帝在哪儿,哪儿就是中心,不但是都城的中心,也是国家的中心,还是天下的中心。无疑,紫禁城就是北京城的中心,具体中心点就在太和殿。太和殿又称“金銮殿、至尊金殿、金銮宝殿”,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初名奉天殿,后多次毁于雷击火灾,明嘉靖朝再一次重建时改名皇极殿,满清定都北京后改为今名。
故宫平面图
满清信奉儒家“内和外安”思想,所以故宫三大殿都改为“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皇城四座门都改为“安”(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太和殿成为不折不扣的封建王朝政治中心。
太和殿
★新中国首都中心——天安门★
在酝酿新中国首都时,综合考虑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政治和经济、国防和外交、交通和城建、传统和文化等等,最终确定建都北京。随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天安门设计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天安门地区是党和国家举行重大庆典、重大会议和外事活动等的政治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天安门也正好处于不断延伸的两大轴线——长安街和南北中轴线的交汇点。
在广场上竖立着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国家形象和纪念设施,广场东西两侧是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在广场南端正阳门城楼出口的地面新建有“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号称中国公路的心脏)。这些都标志着天安门是首都北京的中心,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地理中心。
北京的城市建设,也是以天安门为中心而展开的。北京城一直以来就是以南北中轴线东西左右对称的,自不必说。南北方位上,差不多也是对称布局的,如南有天坛,北有地坛,等等。但是在后来的建设发展中,一度出现“北重南轻”局面,党和国家众多机关部委、大型央企总部、诸多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等多数处于长安街以北,后来北京举办亚运会、奥运会,又陆续兴建一批比赛场馆设施基本都布局北京城北部。而南城相对落后(甚至民间戏称:烂崇文破宣武,邋邋遢遢是丰台)。后来,北京东西城两区分别与崇文宣武两区对口合并,统一规划城市建设,加大南城开发建设力度,特别是随着北京大兴机场的建成运营,显著改善了整个北京的城市布局,更加强化天安门作为首都北京的城市中心地位。天安门在全国人民心中的“中心”地位无可撼动,是现代北京发展的中心,更是新中国的情感中心。
天安门的中心地位
历经几百年变迁,北京中心点从钟鼓楼到景山,从太和殿到天安门,在北京中轴线上逐步南移。天安门作为新中国的象征,日益凸显其政治文化地位。
[太阳][太阳][太阳][太阳][太阳][太阳][太阳][太阳][太阳]
朋友,有机会您可以到北京钟鼓楼怀古,可以到景山之巅俯瞰京城,可以到太和殿感受皇权气息,更可以到天安门体味国家和民族兴盛。准备好了,超超陪您!
[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
(文内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 | 黄超年
各位朋友,您一定对历史、地理和数学等有一点点兴趣,您可以关注“超超的史地纵横”!本号致力于传播史地小知识和趣闻轶事,将不时奉上一道道开胃“史地小菜”,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