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节先后开启展映,其中一部名为《小家伙》的哈萨克斯坦影片相当夺目,颇受两地电影节的青睐。
其实早在今年五月份的戛纳电影节,尚未打磨出最终剪辑版的《小家伙》在戛纳艺术福茂的力保之下,最后一刻进入主竞赛单元。在主竞赛最后一天上演大反转,力压此前颇被看好的赵涛和安藤樱,片中女演员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拿下了戛纳影后的殊荣。目前,《小家伙》已代表哈萨克斯坦入围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有望于明年一月份在国内影院全线上映。
(《小家伙》剧组,在平遥国际电影节)
呼吸、急促、急促的呼吸《小家伙》的国内首映结束后,即便组委会准备了巧克力可能也无法平缓观影带来的冲击。有观众听闻散场后夹在人群中的廖凡说:“这片看得我胃直抽抽。”
这大概是大部分观影者在观看《小家伙》时会产生的生理感受,还有观影结束后久久无法散去的焦灼感,大家会本能地关心,女主艾卡下一步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继2008年的长片处女作《图潘》后,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在寻找下一部影片的创作题材时,无意中从新闻得知,每年在吉尔吉斯斯坦会有许多遗弃婴儿的事件发生。自这则新闻入手,导演虚构了一名从吉尔吉斯斯坦偷渡至俄罗斯的年轻女孩艾卡,在六天内艰难度日、面临抉择的故事。
故事的开场是婴儿的出生和刚生产不久的艾卡从医院出逃的镜头。身负债务的她没有时间喘息和懈怠,拖着虚弱的身体她回到食品加工厂里继续拔鸡毛。结果,雇主跑了,工资打了水漂,只拿到一只鸡作为补偿。
回到随时会被警察清除的混居居所,那里住着从中亚各国家到莫斯科谋生的边缘人。她折断了隔壁屋男孩送她的郁金香,把冰柱裹在身上,缓解大出血的疼痛,抱着“如何开一间裁缝店”的梦入眠。
此后的几天,艾卡奔走在被雪灾淹没的莫斯科街头,一次次地寻找工作机会,先后承受着大出血和涨奶难忍的疼痛,最终在好心的兽医院清洁女工的帮助下,暂时获得了四天临时工的工作。
这是整部影片中,艾卡唯一有笑容的时刻。
她打开储物间的收音机,播放一首欢快的音乐,换上工服的艾卡甜甜地笑了。生活在那一刻有了不一样的起色。但,那天晚上一切又被打入万劫不复的地狱。艾卡终究没能摆脱讨债人的纠缠,无力偿还债务的她与魔鬼做了一番交易,要把自己的孩子卖给讨债人,一清两散。从医院抱出孩子后,艾卡躲避讨债人的视线,在一幢大楼的转角处,面对哭闹不止的小家伙,艾卡第一次给他喂了奶,也第一次留下了眼泪……
影片在一排婴儿哇哇的哭喊声中开场,在艾卡的啜泣声中结束。
除了一次笑和一场哭外,全片均被艾卡急促的呼吸声充斥,手持摄影下高密度的特写镜头带出的不稳定和贴近角色本位的凌乱、纠结、痛哭一并传递给观影者,让你无处可逃。
在边缘女性与社会写实之间
缘何这部影片的制作周期会长达六年?导演解释,这是一个关于女性和母爱的故事。他作为一名男性导演,曾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奔走在产科医院去调研、了解女性分娩成为母亲的感受。
他还称,曾在他的处女作《图潘》中亦有精彩演出的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是像钻石一般珍贵的女演员。六年断断续续的拍摄历程中,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每次都需要调动极大的热情和能量进入角色,把艾卡的倔强、坚强、疼痛以及脆弱毫无保留地传递给观众。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的表演显然是做到了,不仅征服了戛纳的评审,也直击观众的心灵。
关注边缘人,尤其是其中的边缘女性似乎是艺术电影创作中的一个大类,而且常会被标上政治正确的标签。
因为在这类影片中,常把故事置于一个写实的语境之中,比如达内兄弟的经典之作《罗尔娜的沉默》。整个故事之所以能发生,正是因为阿尔巴尼亚女孩罗尔娜想要通过一桩移民婚姻获取在比利时的合法居住权,之后却引发了死亡、新生、背叛等种种故事。而这故事背后透露的真实语境是欧盟国家之间移民问题,带给底层人民生活的焦灼。
(《罗尔娜的沉默》)
《小家伙》的写实语境与之类似。艾卡是一名吉尔吉斯斯坦女孩。吉尔吉斯斯坦在苏联未解体之前,便已是靠牧羊为生的农业国。粮食不够吃,常年从哈萨克斯坦进口。苏联解体之后,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一直没缓过来,“吃饭靠哈萨克,赚钱靠俄罗斯”是其保持生存的依赖路径。
吉尔吉斯斯坦人大多到俄罗斯打工,精通俄语是他们必备的技能。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再来看《小家伙》中艾卡这个人物的动机就会清晰很多。比如身为在多山地区成长的吉尔吉斯斯坦人,艾卡想要过上不一样的日子,只能和她大部分的同乡一样选择在俄罗斯打工,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片中才会有艾卡与家人争吵时,对着电话大喊的那句:“我才不要在家过那种靠捡垃圾过活的生活。”
俄罗斯移民政策的排外性,移民者生活的颠沛、无保障也丰富了《小家伙》在表达女性和母爱主题之外现实层面上的意义。
同时为了避免过于沉闷的讲述方式,《小家伙》采用的正是曾在艺术电影中流行一时的、与情节剧结构相融合的方式。看过《小家伙》的观影者,大概都会真切感知到艾卡六天命运的悲惨。
其实细想来,这个故事相当的情节剧,几乎是把一个底层、边缘女性逼到绝境的状况。艾卡被警察强暴,有了孩子,生产后无力抚养,丢在了医院。她的工作丢了,为了应付债务也为了活下来,她拖着病体不断找工作,却得不到一丝喘息。最后,还要深陷在要不要卖孩子的痛苦抉择之中。
一层层的困境,一步步的绝望,《小家伙》虽有各种社会现实的映射,但它并不能称为现实主义影片。导演把困境高浓度集中,把人性逼向深渊进行试探,用艺术化的方式、暗流涌动的节奏处理了看似狗血甚至颇为煽情的故事。
达内兄弟的《罗塞塔》如此,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亦然。
(《四月三周两天》)
笔者感念,这些导演对人性本身的关注,才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对女性在绝对困境中的探索,常会给出特别具有力量的启示。
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说,虽然《小家伙》看似是一个开放式结局,但是艾卡给孩子喂奶的举动已经说明了一切,母亲和孩子是不能分离的。所以即便观众会担忧艾卡和小家伙下一秒极可能迎来的悲剧命运,可这位创造了整个悲剧走向的导演却相信结尾是最重要的一丝光明。
女性人物面对悲惨、苦难化解的能力,和她们带出的力量想必是让男性导演非常为之着迷的。笔者想,或许这是他们的女性崇拜,又或者为残酷的世界留下一个具有女性柔软力量的视角,是一种悲悯和爱,也是一种寄托改变的力量。
犹记得,电影《罗塞塔》的结局。一路倔强的失业女孩罗塞塔,在抢了朋友的工作,面对依旧烂醉的母亲,实在无法面对未来生活的状况下,在车房临时居住所里开燃气自杀。此时,最大的黑色幽默出现了,没有燃气了,罗塞塔还得自己起床、出门、买燃气,再把燃气扛回家。
(《罗塞塔》的结局)
这段回家路,在朋友充满质问和道德审判的轰鸣的机车声里,她崩溃了。罗塞塔第一次哭了,她无助了,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了她啜泣的脸上。或许是罗塞塔在结尾处的柔软给出的力量,当年比利时出台了针对失业者保障的法案,名字就叫《罗塞塔法例》。
回望国内电影,我们或许已经许久未见如《小家伙》这般关注边缘、关注女性的艺术电影了。在贾科长拍出《江湖儿女》的同时,我们似乎也会特别怀念那个拍出《三峡好人》中底层大众生活质感的年代……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