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生产中,测量技术是进行质量管理的手段,是贯彻质量标准的技术保证。零件几何量合格与否,需要通过测量或检验方能确定。

测量的概念和测量要素

测量:就是以确定被测对象量值为目的的全部操作。

几何量的测量是指测量结果为被测量的具体数值。计量单位的选择取决于被测量值所要求的精确程度。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1)

测量要素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2)

长度基准和长度量值传递系统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3)

量值传递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4)

量块及其使用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5)

量块使用

测量就是以确定被测对象量值为目的的全部操作。一个完整的几何量测量过程应包括:被测对象、计量单位、测量方法及测量精度等四个要素。

国际单位制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基础,一切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都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量块组合使用的原则:为了减少量块的组合误差,应尽量减少量块组的量块数目。

测量器具与测量方法的分类

在进行技术测量时,选择适当的计量器具,熟悉测量器具和测量方法的主要度量指标,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是测量的前提。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6)

测量器具的分类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7)

测量方法的分类

测量器具和测量方法的主要度量指标

1.标尺间距a:指刻度尺或刻度盘上两相邻刻线中心的距离。

2.分度值 i:指刻度尺上两相邻刻线间的距离所代表的被测量的量值。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8)

3.标尺范围b:指测量仪器所能显示或指示的最低值(起始值)到最高值(终止值)的范围。

4.测量范围(工作范围)B:指在允许的误差限内,测量仪器所能测量的下限值(最低值)到上限值(最高值)的范围。测量范围的上限值与下限值之差称为量程。

5.灵敏度K:指测量仪器的指针对被测量的变化的反应能力。对一般长度量仪,灵敏度又称为放大比(放大倍数),它等于刻度间距a与分度值ί之比,K=a /ί。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9)

6.测量仪器的示值:指测量仪器所给出的量的值。

7.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指测量仪器的示值与对应输入量的真值之代数差。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10)

8.修正值:指用代数法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加,以补偿其系统误差的值。

9.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指给定的测量仪器、规范、规程等所允许的误差极限值。有时也称测量仪器的允许误差限。

10.测量力:指测量过程中测量仪器测头与被测工件之间的接触力。

11.稳定性:指测量仪器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能力。

12.测量仪器的示值变动量:指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个被测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一系列测得值的最大差异。

13.回程误差:指当被测的量不变时,在相同的条件下,测量器具沿正、反行程在同一点上测量结果之差的绝对值。

14.显示装置的分辨力:指显示装置能有效辨别的最小的示值差。

15.测量不确定度:指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几何量值不能肯定的程度。

测量误差和测量数据的处理

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无论采用多么完善的测试方法,多么准确的量仪,想要绝对避免产生测量误差是不可能的。为了能得到相应精度的测量结果,就必须客观而科学地分析和估算出测量误差。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11)

测量误差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12)

测量误差的来源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13)

误差的分类

测量器具的选择

避免产生测量误差是不可能的。需要确定工件尺寸合格条件,为此,国家标准《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GB3177/—1997)规定工件尺寸验收极限 。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14)

工件尺寸验收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15)

测量器具的选择

为了防止误收(把废品作为合格品验收),保证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GB3177/—1997)规定:工件尺寸的验收极限应分别从它们的最大与最小极限尺寸向尺寸公差带内移动一个安全裕度A。

要测量零件上的某一尺寸,可以选择不同的计量器具。计量器具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计量器具的参数、特性和经济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