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经纪人杨天真发文表示自己选择切胃,切胃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肥,而是为了通过减小胃的体积降低戒感来治疗她已经患了6年的糖尿病,只因自己无法做到糖尿病患者健康的饮食,一时间网上议论纷纷。

在中国,受糖尿病困扰的人远远不止杨天真一人,并且有报告表示在中国约有半数的糖尿病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并不知情,不健康不科学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导致了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糖人”,而在世界,糖尿病的现状也是不容乐观。

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上厕所后出现3种情况)(1)

在人类和糖尿病作斗争的进程中,牛胰岛素的问世解决了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缺乏的问题,但糖尿病的管理一直都是难题,由于糖尿病在早期身体可能并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对于一些早期糖尿病患者可能缺少对糖尿病的控制而产生并发症。

而物质水平和医疗水平提升飞快的21世纪,糖尿病的发病率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逐年上升,糖尿病不仅开始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来,并且正威胁着任何年龄段任何人的健康。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和糖尿病联盟提倡,将此后每年的11月14日设立为世界糖尿病日,以此来纪念胰岛素的发现者Frederick Banting的诞辰,也意在提醒人们关注糖尿病。每年的世界糖尿病日都有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主题,2021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为“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上厕所后出现3种情况)(2)

2021年糖尿病日的主题“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指的是大众在了解糖尿病致病机理和糖尿病危害的情况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去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或控制糖尿病的病情。

那么,糖尿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可以让全球超过4亿人罹患,并且患病率持续升高。

一、了解糖尿病

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上厕所后出现3种情况)(3)

糖尿病的概念是以高血糖为特征并且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下而对机体造成损害的一种代谢性慢性疾病

根据发病机制主要分为:

以免疫系统异常免疫细胞攻击胰岛素生成细胞而导致胰岛素生成不足为特征的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见于遗传因素而导致发病。

以组织细胞对胰岛素利用障碍为特征的2型糖尿病。而组织细胞对于胰岛素的利用障碍称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根据研究表明,肥胖是造成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说,肥胖会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这也就解释了在物质水平上升的今天,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随之上升的现象。

以及因妊娠期生理变化导致孕妇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为特征的妊娠期糖尿病

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上厕所后出现3种情况)(4)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都为控制饮食,并加以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这些方式都是为了控制血糖。而想要完全了解糖尿病,都绕不开对于血糖的讨论。

二、糖尿病和血糖的关系

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上厕所后出现3种情况)(5)

糖尿病和血糖的关系可谓密不可分。

血糖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正常空腹血糖的参考值是3.9 ~6.1mmol/L血糖值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和观察具有指导意义。

糖尿病常出现的临床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少,是由长期高血糖造成的。另外,长期高血糖还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肾病等疾病。

因此,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糖尿病对机体的损害可以降低到最小。

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上厕所后出现3种情况)(6)

对于正常群体,在疾病初期发现病情并及时干预很重要,糖尿病初期虽然因还处于机体的代偿能力内不容易产生明显的症状,但也并非完全没办法发现,而对于糖尿病患者,除了定期的测血糖,平常身体的一些表现也可以揭示血糖控制的情况。

及时发现异常就可以在早期进行治疗而避免发展至更严重的阶段。

三、上厕所后,出现这3种异常情况,糖尿病患者要警惕

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上厕所后出现3种情况)(7)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的情况下,肾脏血管和组织可能会受损,肾脏的滤过、重吸收功能无法完全将血液中的糖分完全代谢,形成的尿液中就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表现在尿液中的异常改变。

1、 尿液有特殊气味

正常人的尿液中会有氨气挥发,从而会产生轻微的臭味,这是正常的情况,而糖尿病患者会产生与正常人“尿骚味”不同的特殊味道,根据糖尿病患者肾脏的受损程度不同,可能因尿液中葡萄糖含量过多而出现的淡淡的“玉米味”;可能因肾脏受损严重滤过功能异常产生蛋白尿而出现的相对于正常尿液更重的味道;也可能因糖尿病发展为酮症酸中毒而出现的“烂苹果味”

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上厕所后出现3种情况)(8)

尿液的特殊气味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一旦发现了尿液出现了异常的气味后,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可以在疾病的初期进行及时的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的发展。对于糖尿病患者,尿液的味道可以提示血糖的控制情况和是否发生了如酮症酸中毒、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2、泡沐尿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肾脏很容易受损而滤过功能下降,从而尿液中会存在大量糖和蛋白质,尿液浓度升高的同时表面张力也升高,导致糖尿病患者在上厕所后出现泡沐尿。

对于正常群体,如果有泡沐尿的情况要与糖尿病联想到一起,并且及时检查;对于糖尿病患者,可能是血糖控制情况不佳而导致肾脏功能的受损而出现的尿蛋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上厕所后出现3种情况)(9)

3、尿液黏稠

糖尿病患者由于尿液有含有大量葡萄糖,而葡糖糖在液体中氢键会断裂,松散的氢原子会与其他分子进行结合,因此,含糖分的尿液会表现得比较黏稠。正常的尿液主要成分是无机盐和水,通常不会出现黏稠的情况。

总之,在出现了以上的异常症状的情况下,说明尿液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葡萄糖,进一步推断出血糖值可能已经非常高了,不管是正常群体还是糖尿病患者群体,都需要重视血糖的状况、积极的控制血糖。

血糖值过高不仅会让各系统负担加重,并且对于泌尿系统来说,肾脏的代谢功能在长期的高血糖状况下会受损,并且高糖的环境也是细菌喜爱的环境,会增加泌尿道细菌感染的风险。

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上厕所后出现3种情况)(10)

糖尿病归根结底是血糖的异常导致的各种损害,控制血糖对于正常人来说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对于患者来说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四、如何控制好血糖

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上厕所后出现3种情况)(11)

想知道如何控制好血糖,就需要了解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有哪些。日常生活中,饮食、体重、药物等都是会影响到血糖的。

1)饮食

民以食为天,每个人每天都需要吃饭,饮食对于血糖的长期影响巨大。

对于平常人来说,每种食物的含糖量和升糖指数各有不同,含糖量和升糖指数越高,说明这种食物更容易使血糖升高,偶尔的一次高糖饮食可能不会对自身血糖的内分泌造成什么冲击,但长期高糖饮食并且缺乏运动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营养过剩最后肥胖,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诱发2型糖尿病。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高糖饮食会使血糖急剧升高而机体对于血糖的调控能力本身又差,造成一系列的机体损害。

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上厕所后出现3种情况)(12)

因此,平常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合理健康的饮食可以降低糖尿病罹患的风险,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控制自己摄入碳水化合物的量来降低糖尿病对机体的损害。

2)运动

适量的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糖尿病的防治也很重要。缺少运动的人体重常难以维持在正常水平,肥胖会使身体负荷加重,更是诱发胰岛素抵抗的元凶,现如今国家提倡的全民健身计划就是要降低肥胖率,提升全民的生活健康水平。

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上厕所后出现3种情况)(13)

3)坚持服药并检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不能因短时间内血糖控制得较为良好就停止药物的使用,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不管是胰岛素还是降糖药,都是糖尿病患者维持健康血糖的关键。并且糖尿病患者需要在家中备有测血糖的血糖仪,定期检测血糖对于糖尿病的控制也有重要意义,在发现了血糖的异常后,可以及时就医,避免因未能发现身体高血糖的状况下而产生机体损害。

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上厕所后出现3种情况)(14)

糖尿病的发生通常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生活习惯共同影响,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极大地降低糖尿病发生的风险,就算是遗传因素导致的糖尿病,通过胰岛素、降糖药和控糖的饮食也能很好的管理好自身的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也开始提倡综合控制原则,即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影响健康的因素,因而对于遵循综合控制原则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健康水平相较于正常群体可能还要更高。

社会对于糖尿病的认识还处于较为缺乏的阶段,需要加强对于糖尿病的宣传力度,让大众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在个体化治疗的今天,糖尿病患者也要对于自己的病情重视起来,严格遵循综合控制原则。

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上厕所后出现3种情况)(15)

科学的生活习惯对于健康的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物质丰富、医疗水平进步的21世纪,大多数的疾病可以通过医疗手段治愈,但还有许多疾病不能完全治愈,糖尿病就是这样的一种疾病,虽然目前还没有办法根治,但在严格遵守治疗原则的前提下依旧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

参考资料:

[1] 潘长玉.中国面临糖尿病的挑战.《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

[2] 刘沛,吴著球.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CNKI;WanFang》,2012

[3] 许秀兰.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临床分析.《糖尿病新世界》,2015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

[5] 潘长玉,金文胜.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