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

王治义

对于上海,我是由完全陌生到慢慢有点了解。但并不完全了解,又无法真正地知道它的全貌与实情,它是一个谜。

上海上海最后韩如冰的结局(上海上海)(1)

近八年是每年来上海一段时间,但每次待的时间都不长,最长时间也只一个月。连上海市的所有区都还没有跑完,更何况了解它的全貌及实情?

小时候听大人谈起上海,只说很远很远,坐火车都要跑几天几夜,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大人也没有到过上海,只有县上的领导干部到过上海。当时还知道肥皂是上海产的、毛巾是上海生产的、衣服是上海做的、一些生活用品和食品来自上海。

上海上海最后韩如冰的结局(上海上海)(2)

而当时如果谁能买一块上海牌手表,那是身份的象征,走到哪里,都能吸引许多眼球。而有上海手表的人往往在人多广众的地方,估意一会儿看一下时间,一会儿又看一下时间,还把手表尽量向手腕跟前移,生怕别人看不见。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村的一位叫四姐的,媒人给她介绍对象,说对象有上海牌手表,这位叫四姐的连介绍的对象都没见过一面,就答应了媒人。接亲时,房左邻右都跑去看,想看看那新郎的上海手表。

上海上海最后韩如冰的结局(上海上海)(3)

后来上了学,听老师讲上海的租界,并详细地讲上海三大亨。“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讲杜月笙善于协调黑社会各派势力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善敛财,会散财。他贩卖鸦片、开设赌台等,大量聚敛钱财,然后,又以这些不义之财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帮会骨干,无所不有。杜月笙也做些收买人心的事,如他持续多年购买预防传染病的药水,送到浦东老家按户免费发放;每逢上海及附近地区发生灾害,他会出面组织赈济;有时装出维护工人利益的形象,出面调解劳资纠纷,等等。他一改传统流氓身着短打、手戴戒指、卷袖开怀的打扮,而是打扮斯文,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形象。

我知道上海的黑社会的厉害。后来看《上海滩》电影,通过电影看到上海的石库门,上海的码头,上海的打打杀杀,弱肉强食。

再后来上高中,读了一些书,知道了上海南京路,知道了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知道了蒋介石在上海的生活,知道了宋耀如在上海传教,知道了他有三个了不起的女儿和一个儿子。又接着看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电影,知道上海解放的情景,再后来看戏剧《陈毅市长》,知道了上海的解放和上海的工商业改造情况。看《情深深雨蒙蒙》,才知道了上海的解放前的情景。

但,对上海,我仍然陌生。

上海上海最后韩如冰的结局(上海上海)(4)

第一次来上海,是2007年7月中旬,随单位“华东五省游”,当时也只在南京路逛了一下街,在外滩看了一阵景,就匆匆坐大巴车到南京,在上海总共只有半天。但这半天,我体会到的是上海的繁华,上海的大,来上海的人多。才明白以前电影里为什么叫大上海的原因。

2012年,女儿女婿到上海工作,我才真正地实际接触上海,第一感觉是上海哪个地方的街道都非常宽,车流量大,人特别多。尤其是节假日期间的外滩,那完全是人潮涌动,是人的海洋。上海地铁发展迅猛,四通八达,极为方便。因为来上海与回安康,经常坐飞机,亲自目睹虹桥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尤其是浦东国际机场那个大,让人惊喜。坐火车,无论是上海火车站,还是上海南站,那候车大厅黑压压的全是人。随着来的次数的增加,跑的地方也多了,松江、浦东新区、宝山区、奉贤区、闵行区、昆山。然而,也都是来来去去,匆匆又匆匆,没有深入了解上海的内涵。但已经多多地感受到了繁华,感受到了它的文明,感受到了科技信息的发达,感受到了它是国家的经济重镇,感受到了它文化的发达与前沿。更感受到了大都市的气派豪华与都市范儿。

真正感受最深的是上海人的文明程度高,自觉是上海人的标志,购物排队,排队就诊,出行路口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干湿垃圾分类自觉等。总之,一切文明的习惯在上海做得最好,且率先开展!

开放、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主流。上海迪士尼乐园、上海自由贸易区、浦东新区,你感受到的是开放、文明,领风气之先!

看着这些,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上海真是走在全国之先,叫魔都一句不假!

上海上海,迷一样的上海,我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全面地了解你呢?

上海上海,大气磅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