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第三个节气——白露。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此时,夜间温度降低,露水凝结呈现“白露”而得名。“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时节温度适宜,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既没有刚入秋时的秋老虎般闷热,也没有冻手冻脚的寒冷,可谓最舒适的时节。

寒露时节夜渐凉诗句(诗词话节气露从今夜白)(1)

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在深秋与寒冬到来前,鸟儿们开始为过冬做准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称,“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时节,正值仲秋,全国各地从北到南依次进入秋天,枫叶渐渐被染红,在西北和东北等大部分已经率先入秋的地区,此时已经是层林尽染,瓜果飘香,秋天绽放的花儿颜色也更加浓郁,可谓金桂飘香,秋色怡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能牵出思乡之情的节气之一。许是天气告别了夏日的轰轰烈烈,忽而转凉让人更思念家乡的温情;又或者是时日离八月十五中秋月圆夜和重阳节近了,从古至今,人们总能在白露念起故乡,忆起旧人,勾起心事。

寒露时节夜渐凉诗句(诗词话节气露从今夜白)(2)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一诗中描写了自己在白露夜晚,想起自己的弟弟的心情。“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连年战乱,家书久未收到回音,兄弟们四处离散,在这白露节气,更添了几分思念。战鼓与孤雁也衬托了悲凉底色。

白露来临,与杜甫思念故乡与亲人不同,白居易则看着眼前凋零的景象观照起了自身,睹物伤情,他在《秋题牡丹丛》中写道:“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洛阳的牡丹盛开时雍容华贵,曾是不少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但白居易在白露时分看到眼前正在枯萎衰落的牡丹丛,凉意上心头,悲从中来,想到自身的失意,难免和此时的牡丹一样,心事共萧条。

古往今来,诗人词人们在白露作词赋诗时,要么如前文所述,睹物伤情,借景抒情;要么是平铺直叙,只为描绘眼前的风光。而白露越重,文人们的心事也就增了几分。

寒露时节夜渐凉诗句(诗词话节气露从今夜白)(3)

看那些古诗词里的白露:

《相和歌辞·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用寥寥两句白描诗写出了主人公的幽怨。玉石台阶上泛起了白露,在上面站久了寒气浸湿罗袜,即使回到房里放下水晶帘子,依然忍不住在朦朦胧胧中望向那一轮秋月。深深的宫怨感已跃然纸上。

《白露八月节》

【唐】元稹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

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

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

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白露时节,稀疏的秋草上露水凝结发白,天高云淡,树叶在秋风中慢慢飘落,猛然发现自己双鬓已是斑白。连鸟儿都开始储藏食物,以备越过严冬。而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就好比那蓬蒿一样。而农人们正抓紧时间收获成熟的庄稼,从早到晚不停忙碌。元稹描绘出了眼前的白露景象,也不免借景抒情。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白露凝结成霜,秋风细雨刚过,大雁南飞,落叶纷纷,寄居他乡,寒夜里独守孤灯,我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眼前的凋零让身怀报国之志的他乡游子,在寒夜里踌躇彷徨。

《满庭芳·碧水惊秋》

【宋】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秋色已浓,水面泛着冷光,暮色沉重,台阶上到处是零乱破败的落叶。月光斜斜照进静悄悄的屋子,孤寂的人正独自徘徊。又一个重阳节临近了,到处是催人的砧杵声。秋风摇着竹门,让人感觉有故人前来。

世事难断,宦海沉浮让人倍觉失意。那篱边的黄菊不知是为谁而开?是谁说借酒消愁?明明酒还未醒,愁又涌上心头。倚着栏杆沉思许久,月亮渐渐西沉,苍苔上已生出点点白露。秦观这首词中,怎一个愁字了得?

(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

记者:段凤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