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不少居民家中储存了消毒用的75%医用酒精。本市进入常态化防控后,使用酒精消毒也成为了一个保留习惯。不过,由于夏季气温较高,酒精消毒剂等消毒用品极易挥发,如果储存使用不当,易带来安全风险。消毒酒精如何使用才安全?上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消毒与感染控制科主任朱仁义给大家一些建议。

不同的场所消毒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朱仁义谈到,家庭清洁消毒应遵循“清洁为主、消毒为辅”的原则,每日可以开窗通风,没必要对着空气大面积喷洒消毒剂;一般物品消毒尽量用物理的方法,如衣物被褥采用暴晒,餐饮具采用煮沸方法;对快递、包裹进行喷洒消毒时,要在空气流通处进行。往人身体喷洒酒精、往下水道投放消毒片等都是不正确的消毒方法,也是不科学的。

有的市民回家后会用酒精喷衣服和鞋底,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在户外,衣服沾染病毒的可能性很低。要喷洒到位,就一定要喷到鞋子、衣服都湿为止,这样会损坏衣物;而随便喷几下的方式是无效的,所以不主张用酒精喷洒衣物和鞋底消毒。

不少市民认为,酒精只有遇明火才会燃烧,其实不然,若使用不当,如在密闭环境中,衣服静电或吸烟等,都有引起爆炸的可能性。

朱仁义说,使用酒精消毒要记住以下注意事项↓

不囤酒精。很多市民有囤货的习惯,家用消毒酒精存储,尽量不要超过500毫升。推荐家庭购买小瓶装的酒精,选择备案、知名企业品牌。

不要混用消毒剂。在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可以适度进行预防性消毒,使用时一定要遵循说明书,注意安全,不同类型的消毒剂不宜混合使用。

别存放在热源环境中。使用后必须将瓶盖拧紧,并存放于阴凉、通风处,确保儿童拿不到。天气热起来了,切勿将酒精消毒剂存放在阳台、灶台等热源环境中,并应与氧化剂、酸类、碱金属、胺类等物品分开存放。

不要用酒精消毒空调内部。在对空调进行内部消毒的时候,也不宜使用酒精。医用酒精虽然可以消毒杀菌,但挥发较快,用酒精清洗空调,挥发的酒精蒸气和空气混合,容易形成易燃易爆气体,并留存于较为密闭的空调内部,当空调启动后,易引发危险。

出门在外推荐擦拭消毒。外出时可携带独立包装的75%酒精棉球或棉片作为替代,使用起来方便、安全。

在办公室对键盘、鼠标、电话和个人操作台等物品表面消毒,可用酒精棉球或消毒湿巾进行擦拭消毒。对于空调遥控器、复印机、打印机及茶水间的饮水机、微波炉、冰箱等公用物品也可以使用消毒湿巾擦拭消毒。

意外燃烧不要用水泼。酒精意外燃烧怎么办?可使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进行灭火;小面积着火可用湿毛巾、湿衣物覆盖灭火,室外可以使用沙土覆盖灭火,不可使用水泼或用干燥的毛巾、衣物扑打,以免火势蔓延扩散。

炎热的夏季

除了注意消毒酒精的使用

开车的朋友还要注意这些!

万万没想到平时常用的这些小东西

竟然是车内的“定时炸弹”!

01 汽车香水

密闭的瓶类产品,高温会使得气体膨胀无法排出极易发生爆炸。特别是水晶或玻璃材质的香水瓶,在太阳暴晒的情况下,它可以形成类似放大镜的聚焦效果,若聚焦在易燃物品上将非常危险。

汽车香水含有挥发性气体,多数还含有酒精,如果挥发口被堵住,就可能发生爆炸。

02 打火机

普通打火机主要成分是液态丁烷,易燃易爆。高浓度的丁烷,在常温下,20℃就会爆炸。打火机环境温度一旦超过55℃,体积就会膨胀。室外温度在30℃以上,车辆经过暴晒后,车内温度会高达60~70℃,极易引发爆炸事故。

消防部门曾做过实验:烈日下,把打火机放在车内,12分钟后就会爆炸。爆炸瞬间,打火机喷出大量气体,塑料外壳炸成碎片,十分危险。

注意:如果是因烈日暴晒导致打火机自爆,属于人为原因损坏车辆,保险公司不予赔付。

03 消毒酒精

车内酒精达到一定浓度时,遇见明火极易发生爆燃。

04 汽水、矿泉水、玻璃瓶

夏天车内温度很高,在车辆长时间停放时,阳光经过挡风玻璃的折射之后射进坐舱内,坐舱温度升高迅速,尤其是碳酸饮料本来就有气,稍微摇晃瓶子就会涨起来,再热胀冷缩,十分容易爆炸。

注意:不要将饮料瓶、矿泉水瓶、玻璃瓶放在挡风玻璃下。

05 罐装喷雾

电暖水袋脏了怎么办(这些小物件可能有大隐患)(1)

如发胶、剃须泡沫、杀虫剂、气雾清新剂等罐装喷雾剂,罐内压力非常大。如果在车内被暴晒,压力急剧升高,从而超过罐体耐压强度而发生爆炸。其威力也更大。

06 充电宝

这类物品在说明书上明确标注不能在高温地方使用,汽车暴晒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爆炸。

电暖水袋脏了怎么办(这些小物件可能有大隐患)(2)

充电宝等电池类产品,长时间放在温度较高的车里,会发生鼓包,有爆炸危险。尤其是一些劣质充电宝使用不合格锂电池,或者改装电池,稳定性会更差。

注意:不要将充电宝放在车内中控台附近能够被太阳直射到的高温区域。

这些小东西

很容易被忽视但危险性极大

一定要注意!

大家一起安全一“夏”!

资料:新民晚报、中国市场监管报、上海市场监管

编辑:王雨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