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楚,是唐宋古汉语的一个词,比喻优秀特出的人才或突出的事物。词源来自:《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尾句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谓翘楚。

潮州话有尚乔楚,是直接取南有乔木,而不是唐宋一样,取尾句翘错薪。说明潮州话读音乔楚,比唐代之后解释的翘楚、更早、更本源,至少是对《诗经》的另一种解读。

唐宋翘楚一词,有唐孔颖达 《春秋正义序》:刘炫於数君之内,实为翘楚。 宋辛弃疾 《贺新郎》词: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鶩,竞传佳句。及宋高斯得惟有东山翁,于今尚翘楚等句例。

潮州话尚乔楚,同宋尚翘楚,尚乔楚之意,包括褒中贬三义,自信、自大、自骄,要结合语景,这正是古语特征。潮州话一个食字,就包括一切吃喝的描述。潮州人尚乔楚是褒义,有翘楚之意,伊尚乔楚是中性义,你尚乔楚含指责贬义。潮州人只有乔楚的读音,从没有翘楚的读音,商埠人辱骂潮州人是九翘仔,源自九窍的说法,但九窍褒义。证实其人习惯用翘,不习惯用,并非古闽南海民潮州人后裔,而是宋元新垦地移民后裔。区区新垦地移民史,并不是潮州地方史,其本土文化研究不仅是越俎代庖,而且是杜撰伪造,舍本求埠。埠文化无资格和本地历史并列,其本源也是唐宋潮州,福建祖说纯属杜撰,目的是否定西周考证和记录的本地城邑史。

潮州话桑葚读桑垂,《山海经》记载为扶桑。显然不同巧倕,而是最原始的上古桑蚕语言。《山海经》南经地域记载的羽民、卵民,就是桑垂一词原创地。《周礼》的羽人,是管理羽民的周官名。《山海经》的羽民,是种桑养蚕一族是肯定无疑的,而卵民,只在《大荒南经》出现一次就没再记载,随后就有商族简狄吞卵生契的说法。这是商族源于南方玄地丝绸业的证明,故史载契生于蕃

台山乔楚(潮州人尚乔楚)(1)

扶字创意,是叶垂之木

请注意,扶和桑两字是位置转换字,木在下是桑,木在左是扶,所以,扶桑必是垂叶之桑。《山海经》编写时,桑字的写法,是三片叶,扶字右边的又字,下边加上木字。扶字之意,实际就是扶木之垂叶。

台山乔楚(潮州人尚乔楚)(2)

扶桑一名,源于桑葚压枝,桑枝倒垂,需扶之桑,而不同巧倕,《山海经》和屈原的巧倕,现代解析是亦作巧垂 ,并不正确。《山海经》考证年代,巧倕这个倕字,是源于桑垂的启示,用巧倕命名巧匠,是人,而桑垂,是树枝下垂,是桑的果实致垂。并非垂倕不分,可乱写。潮州话桑垂,绝无可能写成桑倕。屈原《楚辞·怀沙》: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玄文处幽兮,矇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屈原所列,说明《山海经》很多名称,是屈原时代流行用词。玄文拿到幽地去看,男女老少都说不成文章。这里,指南方玄地,指北海,今山东半岛北边,巧倕指的是木匠。桑垂是丝绸梭子的创意源,也比巧锤更早、更本源。

《山海经·海内经》:又有不距之山 , 巧倕葬其西。郭璞注:倕 , 尧巧工也。音瑞。汉东方朔 《七谏·谬谏》:弃彭咸之娱乐兮,灭巧倕之绳墨。这一说法是木匠墨斗。潮州人说的桑垂,是桑葚象梭子垂叶,《山海经》的巧倕,是制工具梭子的能工巧匠,屈原的巧倕,意为织布师傅,汉代的巧倕,是木匠的墨斗绳,四种说法都跟桑葚有关:桑葚的梭子造型。明显,桑垂的垂,是巧倕名称的本源。

台山乔楚(潮州人尚乔楚)(3)

结论一

《周礼》有设置管理大荒移民的官职,有管理羽民的羽人官职。这一点说明《大荒经》是记载平原受淹移民大迁徙时代,羽民是生产丝绸的部落。大荒是远古荒原的想法绝对是谬论。

结论二:

潮州话保存中国最古老的语音,乔楚比唐代翘楚更早,桑垂比西周《山海经》桑倕更早。商埠学界的学术,是在背叛祖先、歪解祖宗。

结论三:

《山海经》的扶桑,是潮州话说的桑垂。韩愈的文章证实,唐代潮州人,就是《山海经》记载的羽民后裔。《山海经》的考证记录不一定全对,但绝不能象齐福东移,司马迁北移一样乱解《山海经》。

台山乔楚(潮州人尚乔楚)(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