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端漫谈物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物理学少一泰斗)(1)

冯端院士和夫人陈廉方。 通讯员 佘治骏摄

昨天,南京大学发布信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金属和晶体材料学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五届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首任院长、物理学院教授冯端先生,于2020年12月15日19时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岁。

科学研究卓越,宇宙中有他名字命名的行星

冯端院士1923年7月23日出生于苏州,1942至1946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4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历任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冯端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国家科委重点项目“若干功能晶体的试制与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激光晶体与非线性光学晶体的探索与研究”学术领导人、国家科委攀登计划“纳米材料科学”首席科学家。冯端院士推动了纳米材料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物理学和材料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荣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奖。

冯端院士撰写了《金属物理》《材料科学导论——融贯的论述》(2002年)、《凝聚态物理学新论》等在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专著,以及《熵》《漫谈凝聚态物质》等科普书籍,惠及大众。这些著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项。

冯端院士筚路蓝缕,历尽艰辛,创建并领导了“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确把握学术方向,成果突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该实验室在历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均名列前茅。他重视培养和引导后进,推动一大批中青年学术人才脱颖而出,建立了强有力的学术梯队。他主持的“凝聚态物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荣获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冯端院士领导了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无法替代的卓越贡献。

冯端院士因其科学研究的卓越成绩,荣获1996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1999年的陈嘉庚数理科学奖,国际编号为187709的小行星也因此被命名为“冯端星”。

关注教学一线,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记者从南京大学了解到,冯端先生也是一位教育家、诗人。

1946年,冯端开始了他在南京大学的执教生涯。按照当时大学的科班惯例,助教的任务主要是指导学生实验和批改习题。冯端先生就从带普通物理实验开始,有些经验后,改带电磁学实验,乃至于近代物理实验。1949年春,冯端先生走上讲台,讲授普通物理课程。60年代后,他致力专业课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开设新课程,将物理学的最新发展介绍给学生,由于他博学多才,擅长将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知识与物理学领域的规律融会贯通,表达生动又精练透彻,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常常会出现教室爆满的现象。

冯端先生于1953年参加金属物理教研组工作,从1958年起担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开始考虑自己动手撰写一部关于金属物理教科书的想法。1975年,这套书出版后,颇获学界好评,甚至有人誉之为从事金属材料工作的“圣经”。

1990年冯端先生年近七旬,仍然关注教学第一线。他在南大物理系开设研究生课程《凝聚态物理学导论》,并和一起讲授这门课的教师共同查阅大量资料,使之融贯于一个创新性的理论框架之中。1992年,冯端先生在上 “凝聚态物理学”这门课时,突然身体不适,感到胸闷,只好提前5分钟下课,在教研室休息15分钟后,他又站在了讲台上,继续上课。不料胸闷加剧,冯先生几乎晕倒在讲台上,被学生们急送医院急诊室,之后转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两个月。出院时,他竟然欣喜地对夫人说:“这2个月在医院里真好,因为无外界干扰,我的工作效率很高。”原来,即便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也不是全部休息,而是积极批阅稿件和撰写专著。

冯端先生常说:“科技的发展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客观规律。当老师的责任是培养好的年轻人鼓励他们超过自己。如果老师带出来的研究生比自己差,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兴旺是不可能实现的。”

冯端的一位学生回忆,每次准备论文或研究课题遇见难找的资料时,他总是向冯先生请教。“恩师是一本行走的物理学检索引擎,记忆力惊人,每次都准确告诉我图书馆某一层的某本杂志有参考价值,有时甚至精确到第几页。”

热爱诗意生活,给妻子写诗60多年

小时候,冯端总听到母亲念念有词地背诵许多诗篇,天长日久也就耳熟能详了。进小学之前,冯端就能背得出许多旧诗,虽不解其意,却能倒背如流、朗朗上口。

冯端先生祖籍浙江绍兴,兄姐四人。长兄冯焕,1938年中央大学毕业,曾任通用电器公司研究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长姐冯慧,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姐夫叶笃正,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兄冯康,1944年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

在师友兄长的影响下,冯端先生不仅领略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诗教”传统,也逐渐对新诗和译诗发生了兴趣。古今中外诗词中的精致微妙的语言,超脱空灵的意境往往使他着迷。在大学里,冯端选修德语为第二外语,又旁听了一年法语,可以直接阅读德、法文诗的原文。大学图书馆里找不到的一些原文诗集,他就依靠亲友协助,托他们从国外买。1944年,冯端开始以“若梵”的笔名发表自己的译诗,他翻译了许多英、法、德、俄等国的诗歌:柏拉图、歌德、雪莱、里克尔等人的诗歌都曾在冯端的精心领悟中译成中文。

在《凝聚态物理学》英文版上卷的每一篇,冯端都会引用与本篇内容相关的诗句或格言作为文章的开篇,他说:“科学和艺术可以彼此应和,诗和物理学是相连通的。”

在冯端先生的生活中,诗意也随处可见。冯先生和夫人陈廉方是中大校友,相识之初,冯端先生就曾把自己最喜欢的两本诗集《青铜骑士》和《夜歌和白天的歌》送给她。

上世纪七十年代,冯夫人不幸查出癌症,冯先生万分焦急。后来手术成功,夫人康复,冯先生大喜过望,情不自禁诗兴大发,竟一气呵成吟诗10首以贺。他们的结婚纪念日是4月1日,正值樱花烂漫时节,因而每年这天,冯端和陈廉方都会一起去赏樱花。若是冯端院士出差而不在南京,他也会算好日子给陈廉方写信或诗,确保夫人在4月1日收到。在2015年两人举办的钻石婚礼现场,陈廉方带来了珍藏着的一只红色小皮箱,里面仔细保存着60年来冯端写给她的“两地书”以及情诗。

南报融媒体记者 谈洁 李花

通讯员 南大萱

来源: 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