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从前车马慢(何妨吟啸且徐行)(1)

文/何足道哉;欢迎关注中财论坛

每一个喜欢诗词的人,总是会在不经意间遇见一首诗、一阙词、一句隽永的诗句。总是会在那灿若星辰的诗人中间,寻找到让你钟情的诗人。

李白、杜甫、晏殊、姜夔、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或者满身星光,或者肋生彩翼。我们,就会在他们创设的诗情画意里面,流连,沉醉。

然后,那一篇一篇的华章佳构,那一句句的清辞丽句,就会让我们刻骨铭心,魂牵梦绕。在我们的内心,生根,发芽,繁衍出一片广袤的森林。

我也是。每一次遇见,一首诗、一阙词、一句工工整整或者长长短短的句子,都是一场无以伦比的沦陷。那么欣喜,那么情难自已而无法自拔。

散文从前车马慢(何妨吟啸且徐行)(2)

源自今日头条正版图库,图文无关

恰好是阳春三月,恰好是春寒料峭的时候。猫在家里,随手翻阅一部诗集。也恰好,我就遇见了苏轼,遇见了他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那年三月,在黄州,苏轼遇见了一场雨,且身无雨具。于是,苏轼就写下了一首关于早春、关于一场雨的词。于是,我便在900多年之后另一个三月,读到了这阙词,读到了一个鲜活的苏轼。

一个偶然的生活场景,一段必然的人生经历,在苏轼的笔下,竟然是那样的悠然而洒脱,那么从容而率性。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瓢饮而知水之冷暖,一首感怀之作,我们却从中窥见了诗人的豪放与旷达。再一次被他那随意而安,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所感染,所折服。

有人是这样来概括苏轼的一生。不是被流放,就是在流放的路上。可见,苏轼的一生,是多么颠沛流离,曲折坎坷。

散文从前车马慢(何妨吟啸且徐行)(3)

文/何足道哉;欢迎关注中财论坛

无论是黄州惠州还是儋州,无论是一路坎坷一路飘泊还是一路曲折,他都以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以一种旷达的心境,且歌且咏且徐行。

将坎坷走出坦途,将一路荆棘走成花开花落,将凄风苦雨走成遍地诗情。比如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那著名的前后赤壁赋,那《石钟山记》。

当然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满江红”、“水调歌头”、“水龙吟”......

无论路途多遥远,行路多艰难,都阻挡不了步步成诗,一路花开。这就是苏轼。任你春寒料峭,任你冷雨穿林打叶,在我心中,也无风雨也无晴。心静,任何的风风雨雨又能奈何呢?

心不动,则万物不动焉。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心宁静,世间风雨怎能袭扰我内心安宁。流放再流放,偏僻又荒凉,磨难加著身,苦难扰我心。那又如何?

我只将一次次放逐当成一次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不是佛家的精神境界吗?

散文从前车马慢(何妨吟啸且徐行)(4)

源自今日头条正版图库,图文无关

苏轼是大家,是宋代文坛集大成者。应该对佛学禅宗有所研究,有所领悟的吧。能够将人生看得如此透彻,让苦难成诗的人,一定是内心干净的人。

内心干净的人,怎么能够被外物所累呢?怎么会戚戚于外部环境之优劣呢?所以,在他的《自提金山画像》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虽然半是调侃半自嘲,但的确看不出一点的哀怨与愤懑来。不因人生的苦难而怨天尤人,才有资格寄情于山水,俯仰天地,才是一个心怀坦荡之人。

几百年之后,再读苏轼的《定风波》,恰似一场穿越时空的偶遇。

苏轼在黄州流放的路上,偶遇了一场雨,冷雨潇潇,他却潇洒依旧。我们塞外,却是接连下了几场大雪。老天仿佛将一个冬天的雪,都飘荡在早春三月里。

三月的塞外,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比那春寒还让人心冷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愈演愈烈,全世界的人惶恐不安,度日如年。春节过了。立春过了。

雨水过了。惊蛰也过了。眼瞅着就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我们身边的疫情消停了,却在世界各地爆发了。人的心情,越来越不淡定了。

散文从前车马慢(何妨吟啸且徐行)(5)

文/何足道哉;欢迎关注中财论坛

于是,去读苏轼的《定风波》,去读他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于是,内心渐渐归于平静。身外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测也无法去掌控,那么,我们就平静我们的内心吧。

苏轼可以把放逐看成是一场旅行,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灾难看成是一次人生历练呢?人的一生谁不是坎坎坷坷风雨兼程?

风雨来了,有伞的撑伞,有衣的披衣。无伞无衣的不妨就像苏轼那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果有此心态,风雨又如何,坎坷又如何,劫难又如何?内心纯净,则尘埃不染也。

苏轼的另一首《定风波》里面有这样一句诗:“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则身安。或者说,身安处便是心安处。若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这便是文学的力量。即便与我们相隔了几百几千年,仍然会散发出理性的人文之光。

岁月消磨不了精神的力量,尘埃掩不住珍珠的光芒。即便是一次偶然相遇,我们与古人,精神与心灵上,还是息息相通的。

合上书,苏轼去继续行走他未完成的流放,同时捎带上我的灵魂。

散文从前车马慢(何妨吟啸且徐行)(6)

我将目光投放窗外,看那斑斑点点的残雪,固守着零星的阵地,不肯向春天投降。草木枯黄,柳枝坚硬,大地一片荒芜。

然而,河道里的坚冰已经渐渐消融,那一滴一滴冰水,悄悄汇聚,穿过乱石与枯草,穿越寒冷与荒凉,涓涓而去了。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打破内心的坚冰,不妨像苏轼那样,在料峭的春寒里,吟啸,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