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丹阳眼镜

-这张城市名片擦得更亮-

丹阳眼镜城是全国最大吗(眼镜之都未来如何走)(1)

14日下午,市委书记王成明主持召开眼镜产业座谈会,深入了解眼镜行业发展现状、企业在生产经营及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问题,强调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政府、商会、社会各界携手赋能,共同把“丹阳眼镜”这张城市名片擦得更亮。市领导赵立群、赵志强、束克之、任翠霞、陆云飞参加会议。

眼镜产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

它也是我市最靓丽的一张城市名片

全市从事眼镜生产及相关配套的工贸企业1600余家,年产镜架1亿多副,约占全国的30%;年产镜片4亿多副,约占全国的75%、世界的40%;年产隐形眼镜2.5亿副。今年1~8月,我市眼镜制造业销售收入79.8亿元,同比增长10.28%;完成税收4.6亿元,同比增长24.55%。丹阳眼镜已形成较完备的产业链及社会化分工、规模化配套、上下衔接的产业体系,但仍存在品牌附加值低、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平台载体建设滞后、产业链高端人才匮乏等问题。

丹阳眼镜城是全国最大吗(眼镜之都未来如何走)(2)

眼镜行业未来发展的问题

会上,眼镜商会及万新光学、海昌隐形眼镜、明月镜片、新视客光电、全真光学等10家生产企业分别交流了当前企业发展状况、遇到的困难、转型升级对策以及对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经发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就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品牌建设、智能改造等问题进行针对性回应;与会市领导从建立专门的招商队伍、出台推动发展的精准政策、搭建科技服务平台、设立专项产业基金等方面对促进眼镜产业升级提升提出建议。

听取与会众人的发言后,王成明强调,在产业技术与制造工艺飞速发展、区域板块激烈竞争中,丹阳眼镜产业的升级提升,重点要做到9个方面的强化,即:

强化认识,眼镜生产企业要牢固树立转型发展的意识,形成错位竞争、合力发展的良好态势;

强化发展定位,围绕眼镜产业、视光学产业、大健康产业定位,既要抓好眼前,更要着眼长远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强化平台建设,建好眼视光配镜相关数据平台、线上线下商贸平台、全产业链检验检测平台、以眼镜城为重点的文旅平台等;

强化产业链打造,要在延链、拓链方面下功夫,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文旅商贸、产业配套等延链、补链、拓链,增强产业盈利、抗风险能力;

强化智能升级,推进“智改数转”;

强化品牌培育,以各个企业为重点,打造自己的制造业品牌,同时要打响让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品牌、维护好丹阳眼镜区域品牌;

强化人才支撑,熟练的工人、高技能的产业工人、高端人才是丹阳眼镜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落实好相关人才政策,引育并举,壮大眼镜产业所需的人才队伍;

强化资本赋能,政府主导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眼镜产业的扶持力度,按照“上市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梯次化推进眼镜企业进军资本市场,并通过市场化的力量整合带动产业发展;

强化机制保障,及时研判产业发展走势,定期研究推进眼镜产业发展、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以丹阳眼镜城建设为依托,同步提升眼镜产业、城市形象和文旅发展。

王成明要求,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主动履职,以问题为导向清单化推进工作落实,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共同把丹阳眼镜这个产业打造得更亮,把眼镜之都这个品牌、丹阳眼镜这张城市名片擦得更亮。

PAST RE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