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家书影响(除了曾国藩家书外)(1)

曾国藩的家书影响(除了曾国藩家书外)(2)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在古代,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我们和家人保持联系的方式,就只有家书了。

家书的内容,基本是表达思念,嘘寒问暖,遥祝健康,教育子弟等等。

◑ 梁启超家书

他通过书信传递对孩子们的情谊,注重他们的知识训练,和他们平等地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使九个子女个个成才,还有三个是国家级院士:梁思成(建筑)、梁思永(考古)、梁思礼(火箭)。

“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以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瘤。”

梁启超家书

可能是中国最有名的家书——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

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这本书字字玑珠地道出了一位父亲对于孩子的关切和教诲。

不论是个人的修行,还是学艺的精进,作者都娓娓道来,把满心的关切化为一页页平实却灿烂的文字,给成长中的青年以指引,即便在当下社会,依然有历久弥新的教育意义。

“赤子是不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傅雷家书

写给我那亲爱的弟弟——《郑板桥家书》

《郑板桥家书》是中国古代“齐家”文化的代表作之一。

现存家书近六十篇,板桥一生卓尔不凡、放浪不羁,其手稿往往随手散佚,以致坊间刊行之《板桥全集》亦仅十之二三耳。

其家书亦类此。《郑板桥家书》共59篇,其中以给郑墨信最多,达41篇,占现存家书三分之二还多。

曾国藩的家书影响(除了曾国藩家书外)(3)

◑ 郑板桥家书

郑墨为板桥的堂弟,字五桥,小板桥25岁,是板桥的叔父之标先生的独生子。

板桥没有同胞兄弟,只有这个堂弟,他们常一块玩耍,感情很深:“我无亲兄弟,同堂仅二人。上推父与叔,岂不同一身?”

“老兄似有才,苦不受绳尺;贤弟才似短,循循受谦益……起家望贤弟,老兄太浮夸。”

《郑板桥家书》

教子之心 感天动地——《诫子书》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曾国藩的家书影响(除了曾国藩家书外)(4)

◑ 诫子书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家书承载的是一家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

中国古代以家为社会本位,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自身修持开始,逐渐扩大到国家天下,所以对家庭教育尤其重视。

其中以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个层次作为最高境界,以儒家圣贤关于“成孝敬、厚人伦、移风俗、美教化”作为家教的内涵和成败标志。

一封家书对一个家庭的影响也许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那么各位朋友,你们是否有写过,或者收到过,看到过哪些让你难忘的家书呢?

更多内容请关注拙诚学堂微信公众号(zhuochengW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