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剧集《海尔兄弟宇宙大冒险》都播出泰半,上微博热搜的次数却屈指可数,热搜标签包括#海尔兄弟穿衣服#、#海尔兄弟妹妹#、#海尔兄弟 雷欧舞#等,微博上的评论也以吐槽为主。剧集在电视台及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芒果TV等网络平台播出,收视率和观看人次数据都表现平平。即使新版海尔兄弟的观众,以不能独自在社交网络上发表意见的“沉默”的低龄儿童为大多数,这部共有54集的动画剧,还是与2016年的《新葫芦兄弟》一样“扑街”了。或许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新版海尔兄弟没有像《新葫芦兄弟》一样,喊出要做5季共260集的豪言壮语,至少可以少被打几次脸。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1)

新版海尔兄弟海报

新版海尔兄弟的制作方对全新的人物形象设计可能引起的争议早有预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海尔兄弟动画公关负责人称,考虑到新动画以太空科幻为背景,因此让兄弟俩穿上了太空服,并声称在动画制作前,曾带着五个不同版本的造型,前往多个城市的小学、幼儿园进行调研,目前的造型是“小朋友们投票最多的一版”。这样的解释即使有调研证据作为支撑,也并不那么能站得住脚。毕竟,在艺术审美这件事上,不是总可以依赖集体智慧和观众投票的。李宗盛关于音乐创作的“猪食论”,言辞固然激烈,用到其他文化艺术领域,也有可取之处。国产动画近年来重拍的不少,“辣眼睛”的居多,究竟是审美的扭曲还是经费的沦丧?做一次小的考察,对于问诊国产动画的弊病,想来总还是有所助益的吧。

首先需要帮助观众明确的一个认知是,成功的动画形象,往往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多轮的试错和调整,才渐趋成熟。对于长篇连载漫画和动画剧集,无论是艺术家独自完成,还是以团队形式出品,由于画风的改进,或者画师的更换,角色的前后期形象发生变化,都是常有的事。下面举到的两个在东西方取得巨大成功的卡通形象,如今为公众所熟知的面目,便与早期版本差异颇大。

对迪士尼发家史略有所知的读者,应该对1928年上映的动画短片《汽船威利号》不陌生。正是通过这部动画短片,米老鼠广为人知。而在这部作品里,米老鼠的形象是这样的: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2)

《汽船威利号》里的米老鼠

黑色的小眼睛,鼓鼓的腮帮子,“鼠相”的狭长脸型,麻秆一样纤细的双腿——米老鼠的形象设计,可以说相当忠实于作为创作灵感来源的现实中老鼠,因此也未将卡通角色可爱的潜质充分开发。迪士尼公司显然意识到卡通形象可爱感的重要性,对米老鼠形象多番调整,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萌”化路径,包括放大眼睛(调整眼白和瞳仁比例)在面部的占比、调整脸型至更圆润、加粗胳膊和腿、减小头身比、丰富服装和配饰,等等。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3)

从左至右依次为1928、1935、1940、1941、1947、1953年的米老鼠形象。资料出处:迪士尼

另一个知名卡通形象哆啦A梦,经历了类似的造型演变过程。下图是1970年第一集漫画里登场的哆啦A梦: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4)

哆啦A梦最初形象设计

这形象,以现代眼光来看,相当一言难尽,甚至丑得有些变形:高高大大,肥硕呆板,倒符合保姆型机器人的定位。之后的哆啦A梦,走上了漫长的“微整形”历程。“美颜”策略与米老鼠大同小异:放大眼睛(调整眼白和瞳仁比例)在面部的占比、调整脸型至更圆润、调整身形比例至与大雄相仿、减小头身比、等等。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5)

从左上至右下,依次为哆啦A梦在1973年、1979年、80年代、90年代、2002年、2005年的动画剧集里出现的形象,据网络资料整理

进化生物学家认为,人类对于幼童有产生怜爱的本能反应,这种本能反应可以被“移情”到动物(喵星人、汪星人等等)以及卡通形象上。米老鼠与哆啦A梦形象的变迁,可以被视作画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这种本能反应的利用或者迎合。在国产动画电影重拍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卡通形象的类似调整策略。

下图左为1984年版《黑猫警长》,右为2015年电影《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对比可见,新版黑猫警长,尽管不及老版威严,但亲切感增加,眼睛更大更水汪汪,头型也更圆润饱满,上衣缩短下摆,扎在裤内,更显腿部颀长。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6)

1984年版《黑猫警长》(左),2015年《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右)

类似的调整,也出现在大头儿子一家身上,尽管相对不那么明显。在1995年的剧集版里,大头儿子的大头,小头爸爸的小头,已经是剧情人物形象设计上的突出特点。在2018年的电影版里,这样的形象设计仍然得到了保留。但对比可以发见,大头儿子的头颅弧线更流畅,所有人物的脖颈都更自然,此外,大头儿子与围裙妈妈的眼睛都增画或调整了眼睫毛,放大角色眼部的天真感。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7)

1995年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左),2018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3:俄罗斯奇遇记》(右)

国庆档期上映的《阿凡提之奇缘历险》,角色形象的变迁,亦是如此。老版《阿凡提》里,阿凡提明显清癯消瘦,山羊胡更长,也更往上翘,是阿凡提“大叔”;《奇缘历险》将脸型由长脸改为椭圆脸,增加下颌弧度,缩短胡须长度,变成阿凡提“大哥”。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8)

1980年代剧集《阿凡提》(左),2018年《阿凡提之奇缘历险》(右)

2016年的剧集《新葫芦兄弟》,角色设计遵循的是同样的策略。1986年版的葫芦兄弟,造型上太正气凛然,是金刚怒目的斗士;2016年版的葫芦兄弟,眉型调整后,弱化了脸相上的凶煞之气,眼部线条也做更柔和的处理,眼神不再凌厉,更有儿童的稚气和好奇神色。造型设计遭来非议,既是因为对旧作形象进行了急转弯式的调整,老观众一时难以接受,也是因为在细节处如角色服装花纹等上的处理,偷工减料,显得不够讲究。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9)

1986年版《葫芦兄弟》(左),2016年版《葫芦兄弟》(右)

放弃掉“萌”化策略的续集动画作品,大概只有《蓝皮鼠和大脸猫》系列。1994年版里,大脸猫是标准的大圆脸,眼睛也是滴溜溜的椭圆形;到了2000年版里,大脸猫的头型变成了方形抱枕,眼睛也变成了不规则扇形,角色不仅不再可爱,甚至显得有些痴呆和笨拙,难怪相当部分的观众,只记得1994年版,而对2000年版缺乏印象。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10)

1994年版《蓝皮鼠和大脸猫》(左),2000年版《蓝皮鼠和大脸猫》(右)

综上,国产动画重拍时的形象调整,大体均以“萌”化作为出发点。但为什么成年观众会觉得这些童年回忆都变“丑”了呢?原因既在于回忆滤镜,也在于重拍版动画普遍采用CG技术以及3D制式,与早年动画制作技术截然不同。新技术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对新视觉效果的接受,同样存在适应的过程。而国产动画制作公司在经费上的捉襟见肘,以及在技术应用上的经验不足,加剧了观众的“不适应”。

下图是2014年的3D动画电影《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剧照。观众不难发现,由于电影使用3D建模技术而非2D手绘/电脑制图,不可避免地,在造型细节上,需要考虑到立体效果的真实性。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11)

2014年电影《哆啦A梦:伴我同行》剧照

2D画风下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可以不顾生物身体的构造;3D建模下,就必须让角色的表情、动作,真实可信。对卡通角色而言,3D人物比3D动物,要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更是难上加难。

2011年的3D动画电影《丁丁历险记》,证明即使对于斯皮尔伯格这样拥有雄厚资金与技术撑腰的大导演,人物形象的3D化,成片效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12)

2011年版《丁丁历险记》剧照

2D版本的丁丁,永远以侧脸示人,方便展现其上翘的“飞机头”发型;3D版本的丁丁,正脸面向观众时,“飞机头”发型变成了“M”型的美人尖,不再有辨识度。2D版本的丁丁,眉毛与眼睛之间的距离颇大,显然不符合人体学比例。3D版本将眉毛下移,为了避免额头的一览无遗,以及调低发际线,不得以在造型上添加抬头纹,又让人物显得太老气沉沉。至于2D版本里俏皮的蒜头鼻,在3D版本里也只能写实化。

国产动画电影在资金和技术上远远达不到好莱坞大制作的水准,成片效果自然降低若干个档次。但同样的规律仍然成立:动物比人物好制作,有毛发的比没有毛发的好制作。2018年的动画电影《熊出没·幻空间》,熊大、熊二身上的毛发可以做得相当有质感,但照着《破产姐妹》里的卡罗琳来设计的女记者角色,形象就仍然是美瞳大眼睛加锥子尖下巴,跟地摊上贩卖的盗版芭比娃娃一样硅胶感强烈。未必是电影制作公司不努力,实在是“臣妾做不到”。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13)

2018年《熊出没·奇幻空间》剧照

随着动画电影受众类型的细分,一些经典重拍的动画作品,不再强调画面的艺术性,而专心于服务儿童观众。在角色形象“萌”化的同时,剧情也减低难度,减少成人因素。例如,类似于下面的剧情与画面场景,从新版《葫芦兄弟》里彻底消失: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14)

1986年版《葫芦兄弟》剧照

而《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的围裙妈妈,《海尔兄弟》里的半裸男孩,形象也相应有所调整: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15)

围裙妈妈的形象调整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16)

海尔兄弟的形象调整

至于像《邋遢大王奇遇记》、《魔方大厦》这样容易给幼小心灵留下阴影的动画作品,即使是不少成人观众的童年回忆,如果给家长们一次再选择的机会,想必也是不会让自己还在读幼儿园或者低年级小学的孩子观看的吧。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17)

《邋遢大王奇遇记》(左),《魔方大厦》(右)

总结一下,国产动画形象的流变,是随着动画市场的细分,为了照顾到儿童观众的欣赏习惯,而进行的“萌”化改造。这样的改造,大体遵循的仍是国际通行的造型调整策略。成年观众对部分国民IP动画角色新形象的非议,有的时候是因为审美习惯与儿童观众的差异,有的时候是因为怀旧滤镜造成的先入为主,有的时候是因为对剧情的低幼化不满,连带着迁怒于动画角色的形象设计,不可一概而论。而因为现行动画作品多放弃了手绘、木偶定格、剪纸定格等传统拍摄和制作技法,广泛采用CG技术和3D技术,在技术不过关、资金不充沛、人才稀缺、制作周期匆忙等诸多因素的掣肘下,国产动画作品的画面效果,观众即使可以给予同情的理解,也还是有权力不给“好评”的了。

当然,还有大量的国产动画作品(《请问多少爸妈在给娃挑国产动画片时踩到了地雷?》),就是冲着骗国家的政策补贴以及家长钱包里的钞票而小作坊式批量生产的,例如像下面这部“名声在外”的《汽车人总动员》。

国产动画三巨头现在怎么样了(萌化还是丑)(18)

《汽车人总动员》剧照

对于这样的动画作品,本文前面的所有讨论统统不算数。就是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