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断句的依据(初中文言文断句考点解读1)(1)

文言文断句考点解读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译文】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猎,常常收获很多,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就让魏舒充数,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他对于射箭的言辞恰如其分,极尽射箭的精妙。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依据(初中文言文断句考点解读1)(2)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重庆卷已经把断句作为必考专题,所选语段不长,有故事性或分析评论,可能涉及文史哲知识;断句三分,一般六处,对选文的整体或者部分进行断句,只用斜线(/)断开,不加标点。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依据(初中文言文断句考点解读1)(3)

三、方法指津

(一)基本方法: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二)具体方法:寻找标志,辅助断句

1、名词(代词)断句法

(1)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2)小结: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注意下列代词:

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

谦称:寡人、臣、妾、朕、孤

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或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依据(初中文言文断句考点解读1)(4)

(3)练一练

①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译文——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晴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依据(初中文言文断句考点解读1)(5)

②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

译文一—吕蒙正做宰相时总以宽厚待人,太宗非常赏识。有一位朝士,家里收藏古镜,他说此镜能照二百里地,(朝士)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求得(吕蒙正的)赏识。吕蒙正的弟弟告知,吕蒙正笑着说:“我的面子只不过碟子般大小,怎么能照到二百里?”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依据(初中文言文断句考点解读1)(6)

2、虚词断句法

(1)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我们看加黑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鸟兽”“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依据(初中文言文断句考点解读1)(7)

(2)小结: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①句尾词: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哉、夫等后可断句。

②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且夫、嗟夫、嗟乎、呜呼、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③句首时间词: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前可新句。

④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⑤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⑥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注意: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如“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依据(初中文言文断句考点解读1)(8)

(3)练一练: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一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我难道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能比得上我?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②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依据(初中文言文断句考点解读1)(9)

③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不然/古之桀骜者岂少哉/

【注释】“君子”两句:出“《尚书.牧誓.大传》:“爱人者,兼及屋上之鸟”。比喻爱一个人,也会爱与这个人有关的东西或人

【译文】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祭祀的是舜,而不是象啊!否则,古代桀骛不驯的人难道还少吗?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依据(初中文言文断句考点解读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