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是个“文学大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数列全球各国首位,政界人物似乎也或多或少染上了一点文气据说戴高乐文学修养很好,蓬皮杜曾做过文学教员,密特朗更表示此生遗憾未能成为作家,常以自己的藏书为荣此后的希拉克可能出于当代大众传播学的需要,刻意掩盖自己的学问,也许是担心“阳春白雪”的爱好会妨碍政客的亲民形象接替希拉克当总统的萨科奇似乎没有需要掩盖的学问,法国政界人物的文气好像也随之成为历史陈迹不过,最近成为法国民意新宠的马克龙仿佛又掀起了政坛的“文艺复兴小高潮”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法国各部部长和内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法国各部部长和内阁(法国明星部长辞职)

法国各部部长和内阁

法国是个“文学大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数列全球各国首位,政界人物似乎也或多或少染上了一点文气。据说戴高乐文学修养很好,蓬皮杜曾做过文学教员,密特朗更表示此生遗憾未能成为作家,常以自己的藏书为荣。此后的希拉克可能出于当代大众传播学的需要,刻意掩盖自己的学问,也许是担心“阳春白雪”的爱好会妨碍政客的亲民形象。接替希拉克当总统的萨科奇似乎没有需要掩盖的学问,法国政界人物的文气好像也随之成为历史陈迹。不过,最近成为法国民意新宠的马克龙仿佛又掀起了政坛的“文艺复兴小高潮”。

8月30日,马克龙接受电视采访,解释自己的辞职意愿时,引用了法国作家贝尔纳诺斯(G.Bernanos)的名句(“希望是值得尝试的风险,甚至是风险之最”),这也可能并非偶然,据信,那是戴高乐公开宣称的特别喜爱的作家。8月31日,他在离开经济部的告别演说中,谈到自己的“下海”,又引用了帕尼奥尔(M. Pagnol)的名句,表示真正的下海冒险,不是去买一座海岛,而是扬帆出海。马克龙夫人当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好像也不离她文学教员的本行,称文学就是最美的历险,以一种特定注脚的方式去描绘丈夫的决定,至于其中政治是一种文学历险的形式,还是文学为政治服务,那就听者有心了。

其实,对文学感兴趣者,从这位明星政客的表现还可能产生其它一些文学联想。有关马克龙娶自己的老师以及由此引发的“恋母情结”曾是法国媒体的热门话题。现在,与此相关联的文学联想恐怕会是源自希腊神话的俄狄浦斯情结,恋母的另一面是弑父。谁都知道,马克龙之所以从默默无闻的银行雇员摇身一变成为部长、明星政客,总统奥朗德功不可没。后者曾对他赞不绝口,而据信他私下突出强调的一点,是马克龙的“忠诚”。政评家也并不忌讳称马为奥的“孩子”,当然,大家都明白这里指的是政治接班人或继承人。没想到,“忠诚的孩子”如今给了“为父者”几乎致命的一击,使奥朗德政府在折断了左翼(以前部长蒙特布尔和阿蒙为代表)之后,又折断了右翼(马克龙被某些政治力量和媒体视为政府中推行自由资本主义的代表),政府成了无翼飞机,奥朗德的孤家寡人形象也更加突出。毋庸讳言,马克龙急切宣布辞职,是为了投身2017的总统大选;他的胜算并不大,障碍更多,而其中最明显的障碍是奥朗德是否竞选连任。在马克龙“最美的历险”征途上,除掉这一绊脚石,可能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希腊悲剧的当代政治连续剧的演绎可能还会持续。

另外一个可能引起的文学联想,是法国十九世纪诗人、剧作家缪塞(A. de Musset)《洛伦佐传》(Lorenzaccio,此处的传作为后缀含有贬义,本身也可能引起联想)。这部戏剖析了人性的悲剧:洛伦佐想成为除掉暴君的英雄,但要接近暴君、得到他的信任,就得伪装成暴徒;结果洛伦佐在接近自己的目标时,自问象他这样被众人视为恶棍者还有必要去当除掉暴君的英雄吗?马克龙之所以可能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是因为他不断暗示说自己在现行体制中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因为掣肘太多。问题是,象他这样能够得到体制内权威的赞赏、在体制内获得惊人成功者,又有多少体制外的东西可卖呢?

马克龙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身为部长,常常发一些“惊人之言”,又力推一些在所谓正统左派看来有些离经叛道的政策,比如大力给企业减税,给劳工法松绑等等。至于他喜欢挂在嘴边的推动创新、释放活力等,无一不是局限在“使法国适应全球化”的体制内,从根本上说,他关心的是如何更好适应体制的问题,而非真正反体制。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的体制有大小之分:从法国小体制、小格局来看,马克龙作为部长感到体制的掣肘是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反体制并非完全人为制造;但是,从西方近年出现的一些从根本上质疑资本主义及由此造成的精英政治、贫富严重不均等角度来看,马克龙的表现只能说是体制中人。因此,从根本上说,他的历险也好,反体制也罢,都难以回答涉及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难题。

离开了部长的光环,马克龙原先的惊人之语可能就不那么惊人了。当然,不能因此而否认这位明星政客的魅力及带有文学色彩的政治这种法国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