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深圳人才引才(人才周激活特区引才)(1)

11月1日,首届“汕头人才周”活动在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启动。郑淼鑫 摄

近日,为期七天的“才聚鮀城·共向未来”汕头市“人才周”落下帷幕,这是自汕头经济特区成立以来,首次举办人才周活动。回望特区创办之初,求贤若渴,将市场机制引入人才交流。于汕头而言,本届人才周意味着什么?又释放了什么信号?

记者采访发现,汕头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急需引进人才和项目,人才周的成功举办无疑为之再添一把柴火。结合汕头市近年来的人才工作,“人才周”如同一颗小石子,落入人才工作这“一池春水”,激起阵阵涟漪,持续且广泛。

信号一▶▷

做优精细化工 赋能发展新局

11月2日,汕头市产学研“面对面”精细化工产业专题对接会在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举行,现场顺利达成了专家与企业的合作签约仪式,并且互相交流科研进展与成果。

除了上述对接会,首届汕头市人才周精细化工相关的活动占比接近三分之一。为什么精细化工如此重要?这与汕头市“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战略有着密切关系。

2021年汕头市提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新格局思路,其中的“三新”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是汕头重点聚焦、大力发展的产业方向。精细化工是新材料产业的基础,新材料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对落实“三新两特一大”发展格局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汕头市依托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成功将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成为汕头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产值规模连年递增。如今全市的精细化工企业主要集中在专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日用化学品、信息化学品等领域,并且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化学试剂领域分别稳居全国第一和第三,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印刷线路板(PCB)专用化学品领域连续八年荣登第一,以拉芳家化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领衔的日用化工产业聚集区是中国三大日用化学品生产基地之一。

在汕头市产学研“面对面”精细化工产业专场对接会上,汕头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汕头市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也存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不足等短板。汕头市举办人才周活动,为精细化工企业引进产业化专家人才,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有利于填补创新不足的短板。

在对接会举办的同一时间,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园区(简称“汕头实验室”)也同步启用。该汕头实验室主攻“碳中和化学与化工、高端精细化学品、高端化工装备”三大方向,打造的开放式科研平台与汕大、广以理工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为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落地汕头、服务区域打通渠道,这无疑为汕头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走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再添新的强劲动力。

信号二▶▷

培育乡土人才 助力乡村振兴

除了重视高精尖产业外,从“人才周”的活动来看,汕头也十分重视农业的开展。“人才周”活动期间,汕头举办了乡村振兴人才创新创业分享会,邀请了专家学者、优秀乡土人才、驻镇帮镇扶村干部分享交流乡村振兴经验,并举办了2022年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授牌仪式。

对汕头来说,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汕头市有四分之三的农村人口,五分之四的村(社区)是涉农乡村,乡村振兴直接关系着汕头经济特区的建设质量。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近年来,汕头市通过培育、选拔、引进等方式,推动乡土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2019年,汕头市选拔培育一批符合本地特色的乡土人才,在市委党校举办9期市乡土人才专题研讨班,集中轮训726名乡土人才,并且遴选78名乡土人才作为市纳管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涵盖农业生产、文化旅游、农村医疗、农村电商等多个领域。

2022年,汕头市为20名农村专业人才颁发首批乡村工匠职称证书。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审是汕头推动乡土人才培育的举措之一,也是广东省在全国首创的一项工作。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传统农业人群呈现出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汕头市为农民颁发职称证书,打破学历、论文、科研成果等学术限制,坚持能力与实绩为评价导向,这不仅让农村专业人才得以走上乡村振兴大舞台大展身手,同时也为其他农民起到正面带动作用,促使本地农民积极学习技能、提升素质,更能有效吸引外来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引导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农业。

不仅为乡土人才颁发评审职称证书,同时汕头还致力打响“潮汕牛肉”小吃品牌。“人才周”活动期间,汕头举办了“潮汕牛肉”小吃技能大赛。值得一提的是,工匠组一等奖获得者将被授予“汕头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粤菜师傅”是广东省近年来大力实施推广的三大工程之一,“潮汕牛肉”是汕头重点发展的一线小吃品牌。可以预见,汕头在未来会继续选拔扶持一批优秀“粤菜师傅”人才,推动潮菜走向全国,乃至走向海外。

除此之外,汕头市在各地基层建立人才驿站作为后勤依托,收集和整合人才、技术、项目、资金有关信息,为乡村人才队伍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保驾护航,更好发挥专业技能和资源优势。

信号三▶▷

弘扬非遗文化 守住城市之魂

潮菜技艺、陶瓷微雕、木雕、潮剧……在“人才周”期间,汕头市“才聚鮀城”非遗人才系列展演活动从11月1日一直持续到7日,贯穿始终。

同时,汕头还举办“文化技工”技能竞赛暨潮汕文化交流活动,设剪纸、茶艺、潮剧表演(唱腔)等三个项目。职工组(专业组)一等奖获得者被授予“汕头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如果说人才是城市发展之本,那么文化便是城市发展之魂。非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价值,是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也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有力见证者。

作为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的文化之乡,汕头非遗品类丰富、形态多样。截至目前,汕头市列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共160项,其中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51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14项。

近年来,汕头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2019年,汕头市“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正式启用,搭建起潮汕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平台,带动整个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也为本地高层次人才发挥才能创造良好生态环境;2021年10月,汕头建成了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集中展示了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的代表性非遗项目,规模位居广东省前列;今年,汕头市有12个项目列入第八批省级非遗名录,58个项目列入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

汕头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不会束之高阁、弃之不顾。不仅积极申报非遗,汕头还通过实施“文化技工”培育计划,加强潮菜、潮州工夫茶等潮汕“文化技工”特色专业建设,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潮瓷、剪纸、雕刻等非遗传承“文化技工”和工艺美术大师。

非遗来源于群众,也唯有贴近实际生活,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有观察人士认为,非遗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极高的门槛和昂贵的价格。汕头可以将非遗融入“三新两特一大”中的服装和玩具的设计与生产,生产物美价廉的文化周边,不失为文化传播创新的良方。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谢嘉龙

记者 郑淼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