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方言碎语(八)

作者:吴清西

尸 讼

尸讼,是渭南方言骂人的话。你尸讼,娃栽倒了,莫说把娃扶起来,你尸地坐着就是不动僤。这句话中的“尸讼”、“尸”,都是骂人的话,嫌对方不动僤。

方言大全笑死人 华州方言碎语这衣服你噬嗑(1)

冬天的华州田园风光 刘焕民摄

以“尸”骂人,古已有之。南朝宋刘义庆《幽冥录》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王姓人家,儿子幼小,㛘娘就死了,不久,男人也死了,幼儿彻底成了孤儿。姓王的男人到了阴司以后,碰见一个大个子鬼,赶紧跪倒磕头,诉说自己的苦情。大个子正好是阎王爷,听后就说,特批你三年,回去吧!姓王的一听只有三年,哭着说,三年养不大孩子,要不再……,旁边有个老鬼骂道:“俗尸何痴,此间三年是世中三十年。”你这尸讼,太无知了,这阴间三年,是人世间的三十年。这老鬼骂的“尸”,就是骂人不动脑子想的意思。

尸,就是骂人不行动,又骂人不动脑子。尸为什么是骂人不动的意思呢?

这得从先秦祭祀礼仪说起。先秦时期,祭祀是国家的大事。《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而且祭祀的时候,正如孔子所说:“祭成丧者必有尸。”汉何休在给《公羊传》作注说:“祭必有尸者,节神也。”唐人李华在《卜论》中也说“夫祭有尸,自虞夏商朝不变。战国荡古法,祭无尸。”“祭必有尸”一直延续到战国初期。

“祭必有尸”的“尸”,不是尸体,是活人,是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在先秦时期,要祭祀死去已久的先祖而无法见其形,就由活人装扮成先祖,代表先祖接受祭祀。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活人,就称为尸。后来祭祀中受祭之尸逐渐被木牌位、画像所替代,并沿用至今。《礼记·曲礼》:“孙可以为王父尸。”孙子可以扮演自己已去世的祖父接受祭祀。可见尸就是活人。《仪礼·特牲馈食礼》:“尸即席坐,主人拜妥尸,尸答拜,执奠。”“主人拜,尸答拜。”“主人再拜,尸答拜。”这里的“尸坐,”“尸拜,”是活生生人的动作,尸确实是人,是活着的人。

祭祀的“尸”虽然是活人,但是,尸接受祭祀时,必须庄重严肃地端坐于前,即不能来回走动,只能坐而不动。因此,方言把尸引申为能动而不动的意思,就是说,虽是活人但却不动僤(dàn),把“尸”变成了骂人不动的意思,“尸”成了骂人的方言词,由此,又衍生出多个骂人的方言词。

骂人幸在某地点不动:饭给你盛到碗里,你尸讼也不来端。

骂人不愿劳作:你尸讼不下地干活,地里活谁干?

骂人在外不回家:你整天尸到麻将场就嫑回来!

骂人不灵便:你见了领导尸的,也不知递烟倒茶。

骂人不动脑子:你讼是个尸脑子,领导说还空个位子,你不知道领导话里有话。

骂人太老实:我外是个尸人,你给他教个啥话他就说个啥话。

骂人脑子笨:我这脑子尸,你给我把话说明白。

骂人尸,是因为其能动而不动,并不是死掉了,死了你叫他怎么动?因此骂人尸不能写成“死”。

骂人尸,是由祭祀文化“尸”蜕变来的渭南方言词,尽管尸作为替先祖受祭祀的仪式终止于战国,而尸作为方言词传承到了现在,还会传承下去。

姚婆子

渭南方言把后娘叫姚婆子,也叫姚丱丱。据说,把后娘称呼为姚婆子,和虞舜有关。

虞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姚姓,有虞氏史称虞舜。舜早年丧母,其父瞽叟又续娶一房女人,即为舜的后娘,人们按姚姓称呼这个女人为姚娘,方言称呼为姚婆子、姚婆。姚婆子与自己的亲儿子关关害虞舜。有一次舜缘着梯子爬上粮仓顶修缮粮仓,姚婆悄悄抽掉梯子,舜父烧灼了粮仓,大火熊熊,虞舜恰好有妻子送的两顶大竹帽子,抓着两顶帽子跳下逃生。还有一次,虞舜淘井,舜下到井里后,姚婆伙同舜父和儿子向井里投石填土,想活埋舜。结果舜从另一个暗道逃走。姚婆屡屡加害于舜,虞舜都化险为夷,然而姚婆心狠手辣的恶名却播扬于外。姚婆是后娘,是继母,所以,人们把后娘,把继母就叫姚婆,姚婆、姚婆子就成了继母的代名词,而且成了渭南方言。

姚婆的恶名由来已久,姚婆在人的心中就是心狠手毒。民谣说:“濛濛雨,日头红,姚婆子打娃不心疼,白天打,黑来拧。不是鞭杆就是绳。”所以,“幼年丧母”是人生三大不幸的第一不幸。幼年丧母,就要遭受姚婆的虐待,而且,有了姚娘就有了“姚父”,自己不仅失去了母爱,也失去了父爱,完全泡在了黄连水中。

方言中的姚婆,是后娘的代称,也是蛇蝎心肠的意思。在乡间,母亲如果打孩子下手重,人就会说,你跟姚婆子一样,心也太狠了。当然,姚婆子也有良善之人,不能一概而论。

渭南方言把姚婆也叫姚丱丱。《诗经·齐风·莆田》:“婉兮变兮,总角丱兮。”丱,guàn,《朱传》曰:“丱,两角貌。”古代男女未成年时,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两角高高挓起,即为总角丱兮,丱指两角高高挓起。古代常以总角指年少,年少总角就会丱起,所以,丱也指年少。人丧妻后另牉(pàn也读bàn)的女人,一般都比较年轻,所以,方言把姚婆又叫姚丱丱。

虞瞬后娘之凶很,使后娘背上了千古的恶名,要想“漂白”姚婆子的恶名,怕是很难了。

噬 嗑

渭南方言“噬嗑”,有两个意思,其一,禁止对方行为继续:你噬嗑再骂我一句!再骂一句,我就撕烂你的嘴!其二,试,试一下:这衣服你噬嗑干,看大小咋样?这西瓜我噬嗑吃了一口,嫫母甜。

噬嗑,shì hé,方言音sì huó。噬,咬的意思;嗑,合的意思。上下颚咬合就叫噬嗑:这核桃我噬嗑来,壳太硬,咬不破。而噬嗑在《周易》中则是个卦命,属于六十四卦之一的噬嗑卦。

《周易·噬嗑·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利用狱也。”意思是说,口中聚合了食物,就要咬合咀嚼。只有咬合,食物才能通顺嚥下,咬合的作法,有利于使用刑法治国。《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雷电交加如同噬嗑,先王从中明白治国要严明法律,公正刑罚。因此,《周易》以噬嗑象征以刑罚治国。刑罚就如同咬合口中之物一样,要有强迫性。渭南方言从噬嗑中引申出禁止的意思,用强硬的态度禁止对方行为继续:你噬嗑再往前走一步!就是不准你往前走一步。

禁止对方行为的继续,是噬嗑的第一个意思,“噬嗑”在《周易》中还有第二个意思。《周易·系辞下》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意思是说,到了晌午进行交易,使天下的老百姓都来到集市,使人们互相交易货物,各人得到所需要的货物而回家,这种人与人之间货物交易,就是受到噬嗑卦的啟发。因为“口中有物曰噬嗑。”而咬合食物得反复多次,直到把食物咬合得能顺利嚥下去。货物交易,双方要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过程,如同反复咬合食物一样,只有双方都感到价钱合适,方能成交。因此,《周易》以噬嗑象征货物交易:今倝早我挈了一笼桃在市场噬嗑了,价钱可以。这句中的噬嗑就有交易的意思。而交易的过程,就是双方试价的过程,高要底还,讨价还价,双方都是以自己的价钱试对方,直至试出的价钱双方都能接受,交易就算成功了。当然,噬嗑不限于交易,方言把噬嗑的意思已泛化,所以,渭南方言引申噬嗑为试的意思:这桃甜不甜,你噬嗑吃一哈就知道了。你噬嗑两句,看你唱的咋样?这衣服不用噬嗑,我一看就合身着哩。试,试一下,就是渭南方言噬嗑的第二个意思。

噬嗑是从《周易》噬嗑卦蜕变而来的渭南方言,我们弄懂了它的本义,又弄懂了在《周易》中的象征义意,就能理解作为渭南方言噬嗑的意思。

作者简介:吴清西 渭南临渭区人,乡村退休教师,对于渭南方言情有独钟,退休几十年来,醉心唯在渭南方言,痴心淘漉渭南方言词语于典籍之中,也发表些有关渭南方言的文字。

方言大全笑死人 华州方言碎语这衣服你噬嗑(2)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吴清西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