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社工应怎样自我提升(新书热榜行走的社工)(1)

图 《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任敏著)《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处理好亲密关系、朋友关系、室友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亲子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的核心在于持续的自我成长,作者任敏在《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一书中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成长,什么是正确的成长”这一关键问题,并用社工的专业知识和理念引导大家自助助人。任敏认为,社会工作有鲜明的实践取向,我们要想帮助他人,首先要确知我们帮助他人的方法是不是正确,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身上先试验,要先让自己变得更有能力,并让自己的生活更幸福。在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中,她运用行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行动中得来的案例的讨论进行教学,《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呈现了行动案例教学的案例和成果。

社工应怎样自我提升(新书热榜行走的社工)(2)

任敏,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15-2018年)。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教育、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儿童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先后承担国家哲学社科规划办的应急课题、国家哲学社科办后期资助课题等系列课题。其学术论文在《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社会》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出版专著《行走的社工》《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文化变迁》,合作译著《结构洞》。

专家评点:

张远凤,武汉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湖北省公益创新研究会秘书长:《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是有学术内涵的社会工作普及读物,能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书中的行动案例教学法值得自己在教学中进行借鉴;对于不可改变的现实比如原生家庭的影响,任敏老师所说的想办法修复、发展和磨合的心态和想法很好,可是,对于我们后天的原生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个人的选择同样很重要。

胡海龙,湖北省公益创新研究会理事:《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中很多案例可以从知行合一的角度解释,也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层面的操作,转变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观念,进而重构人和他人,包括人和群体与社会的关系,进而重新理解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很重要。

覃琳,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代学校教育因为各种原因对传统经典的学习重视不够,相反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和知识性又非常强,如果没有学习过社工、没有得遇良师益友,那么,在人格的涵养、为人处世智慧的开发、自我价值的确立以及幸福感的追求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很多挑战。《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的内涵超越了狭隘的社会工作,对我们的生命成长、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以及我们与社会的互动等都有启发。

汪亮,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湖北省公益创新研究会理事:正如《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书中所说,我们要用一种社工的方法对待周围的人,同样地,我们也可以用社工的方法去对待传统文化,就算传统文化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我们也可以先倾听和理解,然后再批判。当前社会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下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历史原因导致的,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造成的,但是,传统文化和历史不是一个人,它不能为自己辩解,所以,这就对我们这些主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人提出挑战,就好像我们要帮助一个不会说话的人,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式。(主办:湖北省公益创新研究会、江汉精舍)责任编辑:王斯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