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城市的魅力,建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窗口。

有人曾形象地说:“一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上海作为一座汇集世界近现代优秀建筑和近代重要历史文化名人的大城市,海纳百川、开明睿智的城市品格,在一处处建筑载体上凝固、流动、传扬。

南京英式花园设计说明(新康花园修旧如故)(1)

新康花园近照

新康花园,重启上海故事

新康花园,位于淮海中路1273弄,建于1934年,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亦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总占地面积为1298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318平方米。南北向的主弄堂宽6.5米,8条东西向的支弄各宽5.5米,整体走势呈鱼骨状排列。建筑的外观为西班牙式,并且宅后拥有庭院,是住宅式的公寓,由英籍建筑师事务所马海洋行设计。

南京英式花园设计说明(新康花园修旧如故)(2)

新康花园旧照

每幢建筑有两套住宅,每层一套,这种房屋布局在近代上海的花园住宅中其实并不多见。由于一层一套,所以每套的房间面积十分宽敞,底层起居室前为外廊,楼上为凹廊式大阳台。颇具西班牙风格的红色筒瓦、螺旋形柱、铸铁阳台栏杆等构件也十分典型。

南京英式花园设计说明(新康花园修旧如故)(3)

北部的花园别墅为西班牙式的砖木结构房屋。房屋墙面涂淡绿色水泥砂浆,咖啡色的房屋底座由两种不同颜色纹理的釉面砖以纵横相间的方式拼贴。一些窗户上还有凹入墙面的拱形装饰。每幢房屋每层一户,各有4室,故共有22户,且每户都有自己独自的出口。

南京英式花园设计说明(新康花园修旧如故)(4)

新康花园近照

每幢建筑前有庭院,每栋房屋也都有车库及小花园,花园里的统一种植的雪松也是新康花园的一大特点。

时光诉说,历史名人聚集

建筑因为有了故事而有了生命,城市因为有了历史建筑而显现出它的个性。在新康花园的住宅里,也居住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细细挖掘,很多老洋房都有很多精彩往事。

上海寸土寸金,核心地段更以钻石来形容,新康花园当年所在位置,正处于繁华优雅的霞飞路和僻静开阔的徐家汇交接处,既处核心地段,却又闹中取静,享受一份文人的悠闲,很受当时富人的青睐。

南京英式花园设计说明(新康花园修旧如故)(5)

新康洋行老板爱德华·埃兹拉

新康花园曾是新康洋行老板的私人花园,始建于1916年,当时园内设施极为齐全。1934年建造起十一幢二层建筑,形成了现有的格局。从五十年代起,定名为新康花园。

建成后的“新康花园”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宽敞的设计布局,吸引了大批英国侨民的入住,据说还曾有英国皇室成员专程来此举行婚礼。解放后的新康花园,成为新中国一代艺术家居住的场所,电影名家赵丹、越剧演员袁雪芬、油画大师颜文樑都在此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其中,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和夫人黄宗英就曾住弄内16号二楼。

修旧如故,重现历史风采

随着时间的流逝,新康花园很多建筑的内外都出现了一定情况的损毁,亟待修缮。

2019年底,针对新康花园存在的外墙面涂料受潮起皮、螺旋柱起、面砖起壳脱落且有通长竖向裂缝等建筑问题,徐汇区房管部门遵循修旧如旧的历史保护建筑修缮原则,组织相关部门对新康花园进行了修缮。

其中,为了对极具特色的螺旋柱以及室内的木门窗,木楼梯进行最大程度的保留,对楼梯扶手、门窗边框一寸一寸的进行手工擦洗和修复,在清除表面灰尘的同时又确保不损伤文物。

南京英式花园设计说明(新康花园修旧如故)(6)

南京英式花园设计说明(新康花园修旧如故)(7)

南京英式花园设计说明(新康花园修旧如故)(8)

南京英式花园设计说明(新康花园修旧如故)(9)

室外室内部分修缮前后对比

老旧小区修缮最大的问题就是漏水问题,而最容易漏水的部位就是屋面和外墙面,对此,施工单位在修缮根源上下功夫,针对屋面卷材材料现场取样检测,合格后才能投入到本工程施工中,外墙修缮时涂料采用一级品外墙涂料,施工人员精选有多年经验的老工人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同时,在修缮过程中,除了仔细比对和定制修缮材料,施工前工作人员还跟居民们充分沟通,了解各居民需求,对围墙、铁门及木地板裂缝,对公共区域的电气水卫都进行了系列的修缮和改造,极大的便利了社区人群的日常生活,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工程。

南京英式花园设计说明(新康花园修旧如故)(10)

南京英式花园设计说明(新康花园修旧如故)(11)

南京英式花园设计说明(新康花园修旧如故)(12)

南京英式花园设计说明(新康花园修旧如故)(13)

外墙、门窗等修缮前后对比

时光飞逝,但是记录了艺术家们音容笑貌的老房子却一如当初的模样。

经过保护性修缮的新康花园的建筑物依然保留着当年的西班牙风格,其标志性的拱券窗门和螺旋柱式窗架掩映在茂密老树丛中,亦与最时髦的淮海路形成上海特有的景致,貌似风格迥异,却是浑然天成。

南京英式花园设计说明(新康花园修旧如故)(14)

新康花园近照

记载了生活痕迹的新康花园,让人们走近真实的历史,触摸到了过去的生活,同时也见证了历史建筑保护发展的历程,这也许就是历史建筑的灵魂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