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山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枏(nán),其下多竹箭,其阳多黄金、玉,其阴多旄(máo)牛、麢(líng)、麝(shè)。其鸟多鸓(lěi),其状如鹊,赤黑而两首、四足,可以御火。
黄山再往西行二百里,有座山名曰翠山。
翠山树木葱茏,山中生长着茂密的棕树和楠木树,山脚下则遍布着郁郁葱葱的竹林。
翠山向阳的南坡蕴藏着丰富地矿藏,盛产黄金和玉石,背阴的北面则生活着很多旄(máo)牛、麢(líng)和麝(shè)。
牦牛
牦牛浑身遍布长毛,尤其是尾部、背部、后颈和膝上的毛特别长,牛蹄上长着四只脚趾。除了生活在翠山,在《北山经》的潘侯山也生活着牦牛:
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
郭璞曾解释道:
今牦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
由此可见,当时牦牛的体貌特征和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牦牛相差无几。
古时候,人们还会将牦牛身上的长毛剪下来系在旗帜的顶端,用以显示军队的威严。
郭璞的《山海经图赞》有云:
牛充兵机,兼之者旄。冠于旌鼓,为军之标。匪肉致灾,亦毛之招。
麢
麢(líng)是羚的古字,就是指我们所熟悉的羚羊。它的外貌很像是体型较大的羊,长着一双细长而中空的圆角,主要是在山崖间活动,据说晚上将羚羊角挂在木头上就可以避免灾患。
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解释道:
麢似羊而大,角圆锐,好在山崖间。
《尔雅·释兽》亦有云:
麢,似羊而大,角有圆绕路文,夜则悬角木卜以防患。
麝
麝(shè),也称香獐,外形很像是体型较小的鹿,无论雌雄都是不长犄角的。雄麝长有麝香腺,其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后形成的香料即为麝香。
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注释道:
麝似獐而小,有香。
麝香自古就是名贵的中药材,也是顶级的香料,这也导致了麝的数量急剧下降——因为人们会为了获得麝香而不断地猎杀它们。
传说麝的性子十分刚烈,当被狩猎者逼至悬崖绝壁,走投无路时,便会踢破自己的香囊,然后毅然投崖而死,所以人们常用“投岩麝退香”来比喻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北宋文学家杨亿的《杨文公谈苑》有云∶
商汝山中多麝,遗粪常在一处不移,人以是获之。其性绝爱其脐,为人逐急,即投岩,举爪剔裂其香,就絷(zhí)而死,犹拱四足保其脐。
鸓鸟
翠山中的禽鸟大多是鸓(lěi)鸟。
鸓鸟的外形就像一般的喜鹊,浑身布满了红黑色的羽毛。比较奇特的是,鸓鸟长着两个脑袋,四只脚。
传说翠山中有一次突起大火,无法控制,忽然鸓鸟翩然落下,于是火焰竟渐渐地熄灭了。因此古时候人们认为饲养鸓鸟和鴖(mín)鸟、赤鷩(biē)一样,可以起到避火的作用。
《事物绀珠》有云:
鴖鸓䳅(zhǐ)餘(yú)俱辟火。
䳅餘也是传说中一种可以避火的神鸟。
正因为鸓鸟可以避火的神性,它的形象还常常出现在古代宫殿中。刘会孟曰:
鸟可辟火者,多汉宫殿,多以鸟名。
騩山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guī)山,是錞(chún)于西海,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
自翠山西行两百五十里就到了騩(guī)山。
騩山坐落于西海之滨,山中寸草不生,但是却蕴藏着丰富的玉石。
凄水河从这座山发源,一路向西流去,最终注入西海。凄水河中盛产彩色石头和黄金,还有很多粟粒大小的丹砂。
西方第一列山诸山山神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guī)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zhǒng)也,其祠之礼:太牢。羭(yú)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yì)用百瑜(yú),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guī)百璧。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quán)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蓆(xí)采等纯之。
总计西方第一列山系之首尾,自钱来山起,到騩山为止,一共十九座山,蜿蜒长达二千九百五十七里。
华山神是诸山神的宗主,祭祀华山山神的礼仪是∶用猪、牛、羊齐全的三牲作祭品献祭。
羭次山神也是需要单独祭祀的,祭祀榆次山山神的礼仪是:先斋戒一百天,然后准备好一百只毛色纯正、没有杂色的猪、牛、羊三牲,在通明的烛火映照中,将牲畜随一百块美玉埋入地下。然后再烫上一百樽美酒,陈列上一百块玉珪和一百块玉璧献祭山神。
祭祀其余十七座山山神的典礼则是相同的,通常是用一只蹄毛俱全的整羊作为祭品。
祭祀山神们所用的烛,俱是用百草制作的火把,而祀神的席则是用各种颜色的花纹等参差有序地将边缘装饰起来的白茅草席。
到这里,我们对于西方第一列山系的了解就全部结束了,有小伙伴想要探讨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下一篇我们将要走进的就是西方第二列山系的首座山脉——钤(qián)山了,小伙伴们敬请期待吧。
趣聊《山海经》|黄山——苍黑大目的牛,舌似小儿能说人言的鹦鹉
趣聊《山海经》|皐涂山——玃如马蹄而人手,数斯鸟如鸱而人足
#历史##历史冷知识##历史上的趣事##山海经##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