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第一人 陈氏太极拳及老一代拳师们的故事(1)

陈鑫

陈克忠是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1849—1929)晚年教的,隔代。陈克忠弟兄8个,都是跟陈鑫学。陈鑫家跟他家住得很近,就几十米。老爷子没子女,年纪大了,一日三餐都保证不了,捧着金碗要饭。陈克忠的爷爷对陈鑫说,你的生活我负责,你负责帮我把后辈们的拳教好。陈克忠是老三,学得最好。

陈氏是大家族,逐渐分出四大院、八小院。陈克忠家是八小院之一。

陈鑫一生清贫,留下了一部公认的武学经典《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氏太极拳第一人 陈氏太极拳及老一代拳师们的故事(2)

再上溯,就到了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与陈有本。说是从陈长兴传大架、陈有本传小架,但陈有本还教过陈长兴的儿子陈耕耘,那时还没分那么清。

这拳以前是叫大圈、小圈,理论一样,练习方法基本也一样,有些动作略有差异。陈长兴住村东南角,陈有本住北角,他俩教的架,陈伯祥小时候都叫南头架、北头架。

陈克忠先生

生于1908,于1966去世,是陈家沟陈氏第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一人 陈氏太极拳及老一代拳师们的故事(3)

陈克忠

陈克忠先生与堂兄陈克弟自幼便一起随族祖陈鑫习练陈氏太极拳(小架),在族祖的言传身教下,他们从不间断跟随族祖陈鑫学习,待年纪渐长,便开始深研拳理拳法,依规矩勤奋练拳,深得太极拳、械精髓,对陈氏太极拳术、器械、推手、散打、擒拿、点穴无不精湛娴熟,渐至拳艺精湛,日臻功夫大乘。

陈鑫先生弥留之际,召唤克忠到其身边,授以有关拳事文稿《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及《三三六拳谱》,嘱其严守箴规,宁缺毋滥。忠跪泣受命。

1932年,陈克忠与陈省三一起,受聘于“县立师范”、“男子高等小学堂”、“女子小学”教拳至1936年,后又到焦作等地授拳。

1940年,其只身流落到西安,后又去了武汉,直到解放才返回家乡。

陈克忠先生的教学,依家训先授武德做人之理,看其是可造之材时方开始传授拳艺。他因人施教,一丝不苟,深受学生尊敬与爱戴。

陈克忠先生是陈氏家族当代的陈氏太极拳的卓越代表人物。由于他的无私奉献与不懈努力,使陈氏太极拳拳(小架)在陈家沟又一次得以传承普及和发扬光大。

陈克弟,生于1905年12月

去世于1984年10月。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一人 陈氏太极拳及老一代拳师们的故事(4)

陈克弟

自幼陈克弟既随族祖陈鑫先生学习陈氏太极拳(小架)拳械,经年的刻苦磨炼,使其拳艺精湛,理法明晰,尽得拳艺真谛,尤其是先生演练的陈氏太极春秋大刀,堪称当时陈家沟一绝。

抗日战争爆发,陈克弟先生离开了故土温县陈家沟,受西安的族兄陈金鳌之邀,前往西安协助其教授陈氏太极拳(小架)拳械。

上世纪50年代末,陈克弟先生来到河南开封,进入开封市玻璃厂工作,工作之余先生开始在亲朋好友中小范围传授陈氏太极拳(小架)拳械。

陈氏太极拳第一人 陈氏太极拳及老一代拳师们的故事(5)

陈克弟

1975年,开封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批准先生在汴京公园设场,传授陈氏太极拳(小架)拳械,后又批准在全市开办了多个陈氏太极拳辅导站,从此,他不顾时已年过古稀,到各辅导站、点组织教学、辅导,风雨无阻。一时间,随其练拳者达千余人之多。

为方便学生学习,1979年,在学生石磊的协助下,完成了《陈式太极拳(小架)图解》讲义,该讲义以现代语言逐拳势阐述其中理法,绘制了细致的动作图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陈氏太极拳学习资料。

在其有生之年,陈克弟学生始终以传道授业为任,以答疑解惑为责,以培养人才为乐,其精湛的拳艺与一丝不苟的教学方式,及正直、严谨、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让当时地陈氏太极拳的星星之火,在中原开封成燎原之势。

陈省三(1880-1942),

陈之祯之子,陈氏第17世,自幼爱武喜文,先从太极名家陈延熙学拳,又从陈鑫练拳习文,因此对陈氏太极拳大、小架皆精,文武具备,后任教于怀庆府(今沁阳市)、温县师范、修武、禹州等地,入门入室弟子遍及焦作,修武,台湾等地,

跟其学艺者甚众。

陈省三在抗战期间,以一身出神入化太极拳法,立下赫赫战功。1940年,陈省三应卫立煌 特邀,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武术教官,在军中教授太极。

一九三九年至四一年,在民国政府武术界最高权威,唐豪先生三进陈家沟考证太极拳发源地时,省三公同子明公陪同唐豪查资料找文献,定为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怀庆府陈家沟。在唐豪随笔记载有,在三省堂处得太极拳械谱。

陈子明先生,

生于1882年,于1951去世,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七世,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

自幼 ,陈子明先生先从学于其父陈复元,后就学于太极拳名师陈鑫,其功夫纯厚,且备明拳理,青年时已成名手。

很早,陈子明先生就在怀庆府成立国术团体传授太极拳,又分别到上海、西安等地授拳,后受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之邀,即赴南京中央国术馆任教,传授陈氏太极拳(小架)。

教学之余,陈子明先生写作出版了《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一书,将自己习武的心得感悟,师承教诲,太极拳大要、架势,进行了详述细解,故而,《陈氏世传太极拳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该书出版之际,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教务处朱国福、河南国术馆刘丕显、沧州武术名家姜容樵等人均为本书作序,赞其“不私其家传之秘,抱负绝学而不倦于教诲。”

其间,交好于南京国术馆武术家、武术史研究家唐豪先生,并引领唐豪三下陈家沟,实地收集查阅调研陈氏族谱、家谱、墓碑,走访遗老,获取了太极拳大量的真实历史资料,后经过反复考证,确认陈家沟就是太极拳的发源地,陈王廷就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子明先生虽然解放之初就离开了我们,但他为陈氏太极拳的传播与发展做出的贡献功勋卓著、不可磨灭。

陈金鳌先生,

生于1899年,于1971年2月去世,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金鳌先生是著名陈氏太极拳宗师陈垚先生的嫡孙,陈鑫先生的侄孙。其自幼天资聪颖,勤奋爱学,文武并修,深得两位祖父厚爱与调教,二十几岁时,其拳架、器械已在陈家沟享有很盛名。

陈氏太极拳第一人 陈氏太极拳及老一代拳师们的故事(6)

陈金鳌

由于得到垚、鑫二老真传,后又参与陈鑫先生《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的修订,使陈金鳌先生对太极拳拳的理拳法更加精通透彻,对拳架器械更加通达娴熟,1928年,应陈汉林之邀,到河南大学任武术教师教授太极拳。

抗日战争爆发,陈金鳌先生辗转到了武汉汉口,后又去了陕西宝鸡,并定居于宝鸡十里铺。

解放后,陈金鳌先生参加工作,进入十里铺寒家岩蔬菜合作社上班。

六十年代初,陈金鳌先生于宝鸡退休。此时,西安陈氏族人陈立智、陈立清、陈堂等人恳求陈金鳌先生移居西安传授陈氏太极拳,并承诺保证为其颐养天年、养老送终。

陈金鳌先生移居西安后,精心教学,因人施教,迅速提升了西安市陈氏太极拳的水平,爱好者们的拳术水平也普遍得到了提高,问学者日众。

陈公金鳌先生的教学或许是受陈鑫先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特别注重从拳理上给学生们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将复杂深奥的太极拳原理注入到举手投足之中,渗透进一招一式之内。

陈氏太极拳第一人 陈氏太极拳及老一代拳师们的故事(7)

陈金鳌

陈金鳌先生为人谦虚言语不多,但性情耿直,刚正不阿,收徒最重人品,人品不好概不传授。

1971年2月9日,陈金鳌先生于侄女陈凤英家中去世。

陈金鳌先生品德高尚,不求闻达,默默耕耘,留下了至尊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深得弟子与学生的爱戴,自先生去世后40余年来,其弟子们每年都会在先生的祭日里,聚集在其侄女陈凤英家里追思先师。

陈鸿烈,

生于1887年,于1945年去世,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

陈鸿烈先生出生于陈氏门内的武术名门,其高祖陈步龄,父亲陈铭三都是太极拳名家。受家学熏陶,陈鸿烈先生从小就对陈氏太极拳由衷的喜欢,先后跟随其父陈铭三、族祖陈鑫与族叔陈椿元习练陈氏太极拳(小架),深得几位前辈的真传。

1933年陈鸿烈先生受聘于温县国学专修馆、县立女师和卜里中学,教授陈氏太极拳。

为保存家传陈氏太极拳火种,1931年,陈鸿烈先生毅然典当了自家的四亩滩地给王圪垱村的郑大安,并将典当得来的款项买成粮食,补贴给坚持来家练拳的二、三十位陈氏族人。

1942年至1943年,陈鸿烈先生分别在洛阳孙良诚的部队中,以及西安高桂滋的部队中任国术教官。

1943年,河南沦陷,陈鸿烈先生及家人被迫西迁,由西安经宝鸡到了甘肃平凉,在甘肃平凉,逃难中的陈鸿烈先生仍然坚持习武授拳,开枝散叶,播种陈氏太极拳的火种,是将陈氏太极拳传播到祖国西北地区的第一人。

陈鸿烈先生出生于那样的动荡年代,却能秉承家学钻研精进,坚定地保护与保存陈氏太极拳的火种,果敢地传拳授艺开枝散叶于多个城市与多个地方,大智大勇令人敬佩,是一位为后世所敬仰的陈氏太极拳的杰出传人。(有些资料整理不全,定会遗漏,望告知。)

陈氏太极拳第一人 陈氏太极拳及老一代拳师们的故事(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