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军的“五虎上将”里,卫立煌属于比较能打的,人称:虎将。
但梳理卫立煌的军事生涯,会发现一个很怪的事:他每一次被老蒋派到战场上时,基本都是国军在逆境时。而每一次情况稍有好转,他又是五虎中第一个被打入“冷宫”的。
很显然,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卫立煌既不是老蒋的老乡,也不是黄埔系,甚至他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但另一方面,他又与中共方面联系颇深,抗战期间与朱德更是引为知己至交。
不过,老蒋似乎并不真的相信卫立煌真的会通共,他曾在1940年11月24日的日记里写道:
陈铁报称,卫在忻口战役后约陈同入共党,于情理太不合,必有另故。
处于这种既不被重用,又始终没有被抛弃的情况下,卫立煌在国军中的日子一向并不好过。
1948年,国民党辽沈战役大败后,蒋介石于11月26日发布命令:
卫立煌迟疑不决,坐失戎机,致失重镇,着即撤职查办。
至此,卫立煌被蒋介石接到了南京,受到了软禁。此后,直到1949年,卫立煌才在众多旧部的帮助下,突破了特务的重重包围,带着家人经上海逃到了香港。
从此,开始了在中国香港的6年多的漂泊生涯。
在这6年多里,卫立煌将军同时受到了蒋介石在中国台湾的“召唤”,也受到了周总理在北京的邀请。最后,到底是什么影响他的决定,其妻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正是这段往事。
一:苦闷的香港生活1949年的香港,还在英国人手上,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当时,大量不愿意逃往中国台湾的国军官员,都拖家带口地跑到香港。而外国商人们,则时不时地和他们做做生意,比如从他们手上买上好的中国古董。
与他们相比,卫立煌显然要小心得多。毕竟是逃出来的,他随时都担心会被毛人凤手下的特务抓到。因此,刚到香港的他,甚至连住酒店都不敢用真名登记。
好在,卫立煌身边有良人。他那出身名门的妻子韩权华,很快就通过家族在香港的关系,租下了一间一楼的房子。一家人,也就此安顿了下来。
但就算是这样,也并不代表着一切都是安全的。他们出门从来不敢走正门,有人来敲门时,也一定要从镜子里看一看。有时候出门,遇到有人说“瞧,这人好像是卫立煌”时,他便赶紧拉着妻子走开。
在这段时间里,卫立煌每日通过报纸查看国、共的战况。1949年下半年,他听说解放军要打贵州等地了,马上暗中给在当地的老部下陈铁写信,力劝他:快投诚。他这一建议,对陈铁将军后来的起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渐渐适应香港的生活后,卫立煌原以为要在当地过下去,也不会是难事。直到有一天,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那是9月的一天,卫立煌跟妻子出门了。回家后,旁人告诉他:“先生,刚才有两位先生来找,留下地址便走了!”卫立煌听完对那二人的描述,便判断出其中一位是多年好兄弟杨杰。
因为性子太直,卫立煌在国军内部好友不多,白崇禧、陈诚等人都跟他不太对付。出身滇军的杨杰,是他难得的知己,可谓是无话不谈。想当年卫立煌远征缅甸时期,还曾得到杨杰的数次指点。
听说杨杰也来了香港,卫立煌高兴极了,急忙按着地址去找。遗憾的是,当他到杨家时,杨杰却已不在,卫立煌只能先回家,准备再找时间联系。
谁知第二天,卫立煌就收到杨杰被暗杀的消息。杨杰坐在家中的藤椅上,身中两枪,一枪打在胸膛,一枪打在头部。
老友死得这么惨,卫立煌义愤填膺。这要按他以前的脾气,必然是要跟老蒋论上一番的,但此时的他却已是有心无力。除了生气,他也只剩下后怕了。自此后,卫立煌更加深居简出了。这位昔日的一代名将,从没这么窝囊过。
突然有一天,沉默多日的卫立煌又打起了精神。甚至,他还特意买了几瓶好酒,一个人倒、一个人喝。妻子韩权华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广播里的那则消息: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
只是,让韩权华没想到的是,丈夫竟还拿起笔,高调地给毛泽东写了封信,以示祝贺。信中那句“煌向往衷心以为雀跃万丈”,确实是真心。
二:蒋介石的示好与争取就在卫立煌为新中国的成立兴奋时,躲在中国台湾的蒋介石也在盘算着:怎样才能让卫立煌尽快到台湾来。
老蒋希望他回来,从客观上来说,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一来,卫立煌毕竟是“五虎上将”,他要是始终不肯回到自己身边,那让老蒋的脸往哪儿搁。人人都只会说:老蒋没用了,指挥不动手下了。
二来,卫立煌的本事,老蒋显然是很清楚的。将来,他那个“反攻大陆”的梦,还得仰仗卫立煌、白崇禧这些真正能打的人去圆。
三来,老蒋是真的怕卫立煌会倒向共军。卫立煌此时虽无一兵一卒,但在基层部队的影响力仍然是巨大的,他要是投了共,对国军的负面影响不可谓不大。
思虑再三,老蒋把亲信吴忠信找来,特意让他去了一趟香港。老蒋知道:卫立煌对吴忠信,还是有几分尊敬的。
但吴忠信一来,卫立煌便开始跟他诉苦,大骂老蒋虚伪。那么,在卫立煌看来,老蒋到底有哪些地方对不起他呢?
首先,是1942年,老蒋曾撤过一回他的职。
当年,老蒋认为卫立煌在很多事情上偏袒八路军,便把他一撸到底,夺了他的军权。对这件事,卫立煌耿耿于怀,他曾直言:“当时国共合作,八路军在华北最前线,我给他们弹药补给。问问全中国人,这有什么不对呢?”
其次,卫立煌认为辽沈兵败,不应该让自己背锅。
当年老蒋让他去东北时,他本是推辞不就的。最后老蒋也曾明确表态:“万一战局失利,责任也不要你负!” 此后,老蒋自己3次到沈阳督战,样样都要管,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最后兵败了,却硬是把卫立煌给软禁了。
从这些矛盾来看,在大是大非面前,卫立煌确实跟老蒋很不一样。也正是这些事,让卫立煌对蒋介石彻底失去了信心。
吴忠信听完卫立煌的诉苦后,自知自己的劝慰必是苍白无力的,只能悻悻而归。此后的老蒋对卫立煌,也是完全没辙了。这样一员大将,杀之,要考虑他在军中的影响;不杀之,又如鲠在喉。
三:周恩来的决定卫立煌在香港的情况,周恩来显然是很清楚的。毕竟,当时特务们在监视他,而我军在香港的地下党们,则是在暗中保护他。
事实上,自从他去了香港,就断断续续跟大陆联系着。1949年2月,他刚离开大陆时,还曾特意给朱德写过一封信,请求他替自己照顾在老家的老母亲。当年国共合作时期,朱德和卫立煌曾并肩作战,结下了很深的战友情。因此,他对朱德是信得过的。
卫立煌在信中写道:
弟自沈阳南旋,行动不克自由,谅早洞悉。唯念老母现在八十有五,弱弟奄涛,率同子侄数十人,在肥侍养。兹值解放大军到达,望电知军政领袖,加意保护,免受惊恐。
收到这封信,朱德焦急万分,马上交到毛主席手里。主席早年跟卫立煌在延安打过交道,对这位曾合作多次的老朋友,亦是非常关心。于是,他马上致电邓小平,让合肥的同志们一定要保护好卫家老母亲。
正是由于卫立煌跟我军的诸多友好交往,中国大陆的各界人士,对卫立煌的归来共有过好几次邀请。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卫立煌就是迟迟未归。
第一次邀请,是建国前夕,民革的民主人士对卫立煌的邀请。这些民主人士里,有不少都是卫立煌的老友。但当时,卫立煌对他们的回答是:“先等等再说吧!”
第二次邀请,则是周总理在1955年亲自发出的。
为何会恰好在这个时间点呢? 这是因为1954年,老蒋在朝鲜战争后,看到了志愿军的实力,竟然在恐慌中和美国人签了一个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这一条约,无疑是卖国的。
1955年1月份,周总理代表新中国发声,声明解放台湾是我国内政,警告美国人不要干涉。这次发声,在各界人士中引起了极大反响。诸多昔日的国军将领,比如傅作义、张治中等人,都纷纷发声力挺。
但与此同时,部分在香港的报纸却以此大作文章,说傅、张都是“叛将”,认为他们说的话都是有问题的。这下,卫立煌坐不住了,他直言:
“岂有此理!我在香港也要发出跟张治中一样的声明,那我又是奉了什么命呢?”
毫无疑问,如果卫立煌能在这个时候发声,无疑是很有份量的。他这个话,很快便由香港地下党,传到了周总理的耳朵里。
总理对卫立煌的爱国大义颇为欣赏,考虑到他在香港发声明,可能会受到特务们的暗杀,便正式提出:“现在是时候回来了!”由这句话来看,总理对邀请卫立煌回大陆是早有考虑的,只是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契机。
只是,得到周总理的亲自邀请,卫立煌仍然没有第一时间回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四:卫立煌背后的女人韩权华,到底是什么人?为何卫立煌,一向很尊重她的意见。
卫立煌从小在私塾就读,爱读史书典籍,亦能作诗填词。这样的将军,往往是喜欢才女的。1939年,发妻朱韵珩离世时,卫立煌才42岁。
当时,登卫家大门的媒婆们是络绎不绝。甚至,有好长一段时间,大伙儿都说他要娶宋霭龄的女儿孔令伟为妻。但这孔令伟平日里嚣张跋扈,怎么可能入得了卫立煌的“法眼”?
这时候,卫立煌身边的高级参谋邵光明的夫人,给卫立煌介绍了一个不错的对象:毕业于北平女子师范的韩权华。
韩权华出身于“天津八大家”中的韩家,当年天津城有个关于八大家的口诀:韩高石刘穆,黄杨益照临。靠海运业发家的韩家,排在八大家的第一位。
韩权华是韩家最小的女儿,在上世纪属于第一批接受现代教育的知识女性。19岁时,她进入北大,并很快就成了“北大校花”。据说,当年追她的人是排着长队的。
后来,她实在受不了男同学的追求,便转学到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韩权华便被送到美国留学,并留在当地教书。
有人给卫立煌介绍这样一位有家世、有才情、有样貌的大才女,他自然欢喜得很。于是,一封封情书便寄去了美国。
说起来,这韩权华也确实是有个性的。那么多富家子弟,她全部都看不上,偏偏认准了二婚的卫立煌。至于原因,无非一个:他曾是抗日英雄。韩权华虽是女流之辈,但思想进步,对于抗日英雄崇拜得很。
确认了关系后,卫立煌便化身“情种”,日日等待韩权华从美国归来。谁知,后来美国经历了珍珠港事件,对方的归期便一拖再拖。直到1945年,已独身6年的卫立煌才等到了佳人归来,而此时韩权华已经年过40。
这一年,两人举办了婚礼。都说美人爱英雄,果然如此。
卫立煌逃到香港后,韩权华明知跟着丈夫有危险,仍对他不离不弃,忙前忙后。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卫将军两袖清风,若非有韩权华及娘家帮忙,那他在香港的苦闷将远不止精神上的,他估计还得为生计发愁。
对于这样一位贤妻,卫立煌自然是格外尊重的。因此,关于是否回大陆、什么时候回大陆的事,他也必然要跟对方打商量。
为了了解韩权华的想法,周总理和邓颖超,曾特意让其在大陆的侄女韩德庄,给姑姑写信。此后,又通过在港地下党带口信,问他们夫妇二人:“可有什么顾虑?”对此,韩权华非常明确地表示:有!
此后,韩权华曾先后说过两个顾虑。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她真正在意的是第二个。
第一个顾虑,她认为:“我觉得我们已经成为无所作为的人了,不如流落香港,了此残生!” 这个理由,当然是谦逊的推辞,毕竟她丈夫是国共两边都在争取的人物。
第二个顾虑,她非常坦率地表示:
我们现在的地位,无论对于哪一方面说来都不好。对于台湾来说,是撤职查办,在逃的犯人;对于大陆来说,是没有归案的战犯。
韩权华的话里,有一个重点,也是她一直比较在意的:卫立煌的战犯身份。早在1948年12月份,我党公布的43名国民党头等战犯名单里,卫立煌排在了第28名。
作为一个妻子,韩权华有这样的担忧,确实是人之常情。她生怕丈夫会因为战犯的身份,在大陆受些委屈之类的。
不过对此,卫立煌自己倒是坦然得很。听完妻子的顾虑,他非常明确地表示:“不要紧,革命不分先后,这些都是会改变的!”同时,他还对大陆来的同志们当场表态:我愿意用我的余年报效国家。
听到丈夫这么有决心,一向支持支他的韩权华还能说什么呢?毕竟,这么多年了,她一向是相信丈夫的判断的。
五:事实胜于雄辩1955年3月15日,韩权华跟着丈夫,由香港经澳门赶到了广州。此后,他们一路游览,直到4月份来到了北京。
4月25日,卫立煌接到邀请:毛主席要在中南海见他。这一天,两个已17年未见的故人,又一次把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此后,中央给了卫立煌极高的荣誉,他曾一度官至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从昔日的战犯到这一职位,事实胜于雄辩:卫立煌不但没有受委屈,还得到了重用。
1960年1月份,64岁的卫立煌病重。在他病逝前的两天里,老友朱德曾多次去看他。朱老总坐在他的病床边,久久不忍离去。
他病逝后,在外地的周总理第一时间赶回来,亲自主持了他的公祭。他的灵前,摆放着毛主席送的花圈。此后,他被葬在了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卫立煌走后,韩权华也得了很好的照顾,她做了国务院参事。她平日里的生活,都得到了邓颖超的关怀。
1974年,建国25周年招待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颖超细心地发现韩权华没有来,还特意打电话前去问候。得知韩权华是因病缺席,邓颖超又马上登门看望。
所有人是如何对待丈夫和她自己的,韩权华都看在眼里,她明白:回来的选择是对的。
岁月匆匆,带走了很多人。如今卫将军的墓前,依然时常摆着鲜花。他曾经跟错过人,曾经走错过路,但最终他做出了明智的选择。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在抗日战场上保卫过华北、收复过郑州、远征过缅甸。也正因如此,他才能收获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人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