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说起少林,人们自然会想到嵩山少林,对福建少林却没有太多的了解;说起叶问,人们会想到“咏春拳”,却对深藏于闽南大山之中的永春白鹤拳缺乏概念。

咏春拳,中国拳术中南拳之一,少林嫡传武技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为方七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名“咏春拳”。根据叶问之子叶准的考证,叶问的“咏春拳”是源自“少林永春堂”,在他的论文《世上果真还有“咏春拳”的下半部分吗?》中提及,他曾以“香港咏春体育会”董事局主席身份去探访咏春拳早期宗师陈华顺的孙子陈国基先生。他意外的发现陈华顺之子陈汝棉的神位写的是“永春”拳。陈汝棉所习的是父子相承的“咏春拳”,为什么神位上却写的是“永春”呢?陈国基先生解释,爷爷陈华顺临终前郑重其事地对父亲陈汝棉说:“咏春拳原本出自少林寺的‘永春堂’,原来是叫‘永春拳’的,后来清廷火烧少林寺,于是少林寺僧众包括在‘永春堂’中习‘永春拳’的僧众在内,皆被清廷缉捕,‘永春’门人便将‘永春拳’改为‘咏春拳’以掩人耳目。”陈华顺遗言:若他日清廷被推翻后,“咏春拳”便将认祖归宗重新改回叫“永春拳”。那么,这里“永春”可是福建的永春呢?永春与少林有何关系?

电影《叶问》的热播,咏春拳与少林的密切关系,又将“福建南少林”的话题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福建南少林是史学界在研究天地会问题时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也是研究中国武术史和少林武术无法绕开的话题。纵观“南少林”的讨论, 因为经济及旅游的关系,大部分讨论都是集中在哪座佛寺是真正的“南少林寺”,进而产生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泉州东禅寺说”“莆田林泉院说”和“福清少林院说”;另外,依据天地会活动相关材料而逐步进入人们视野的仙游“九座寺”、东山“古来寺”、“长林寺”和诏安“长林寺”也都与“福建南少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南少林位于何处(神秘的南少林)(1)

文献中的南少林

都说“南少林”三字未见文献记载,其实不然。早在唐代,坐落于莆田仙游的九座寺就有“南少林之誉”。清刻本《开科禅师语录》、嘉庆十五年抄本《正源》、南宋黄岩孙《仙溪志》等史料都有有关记载。漳州东山岛古来寺发现的清嘉庆年间《香花僧秘典▪正源》有载:“夫古来寺,源承兴化清源九座寺,唐懿宗咸通年间,正觉禅师号曰智广上人倡建,凡寺舍九座相连,故称九座寺。事倡严整威仪,肃恭斋法,钵承南祖临济义宏禅师,广传临济正宗,寺僧五百余众,有南少林之誉”,此为现存最明确记载“南少林”的古籍。

南少林位于何处(神秘的南少林)(2)

九座寺原名太平禅院,位于福建莆田仙游县西北的九座山,因山名“九座”,故其寺又名九座寺,建寺者为仙游度尾留坡的智广禅师。“九座山,在仙游县西北,即古仙游山也。元和志,仙游山在县西三十里县,因以名。通志九座山在县西北七十里,重峦叠嶂中巍然髙峙者。凡九峰上有九座院,院后有盘髻峰,亦名凤顶山,院东三百步有栖真岩,岩下有锡杖泉院,西三十步有大涧出于穷山,曰彻云洞。自涧北上五里许,有龙潭其相连者,曰大勲山,一名大汾山。”智广禅师俗姓陈,师承临济宗。他18岁时出家福州,文宗开成二年(837)即他31岁时“旋往嵩山,受持戒法”,宣宗大中六年(852)移居乡里,“唐懿宗咸通乙酉(865),开山九座山太平禅院……广传临济正宗。门叶繁荣,五百余众”。为此,九座寺在历史上留下了“南少林之誉”的美称。庆幸的是几经岁月蹉跎,九座寺现存大雄宝殿、祖师殿、僧舍斋堂和放生池,以及建于五代的“无尘塔”。尽管九座寺有“南少林之誉”,但其并未主动积极的参与南少林之争,反倒是与其相邻的莆田林泉院大张旗鼓了起来。

南少林位于何处(神秘的南少林)(3)

参与“南少林”遗址之争的泉州东禅寺,除了泉州人习练的五祖拳等少林拳外,史籍未有“少林寺”的记载,仅清咸丰六年(1856)出现过住持幻空所书“少林古迹”匾额。泉州民间记录址在“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寺僧千人,陇田百顷”,“千僧皆能武”。所以泉州人说“泉州南少林寺”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泉州东禅寺历史上几经兴废,至清乾隆年间被焚毁,据清代《西山杂志》的记载,该寺为唐代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1992年10月在原址重建,至1997年建成大雄宝殿、五观堂及僧舍。民国年间,唐豪先生的《少林拳术秘诀考证》文章中就明确指出,泉州少林最早见于小说《万年青》。唐先生在文章中认定泉州的确存在南少林。而所谓重要史料的《西山杂志》中大约有1800字记载了有关少林寺的内容,比如其中说有13空,13个空字辈的和尚来到泉州建立了少林寺,有许多都是传闻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并不是证据确凿的证据。因此,东禅寺是否就是少林寺,笔者以为,还有待商榷。

南少林之谜

究竟福建是否有哪一座寺庙就是“南少林”实物的载体呢?经过多年的调查,目前在全省出现了三个与少林相关遗存的地方:福清东张少林院、莆田林泉院以及永春的“少林寺”碑刻附近的“星岩寺”

福清少林院遗址,位于福清市东张镇少林村。少林村周围群山环抱,遗址位于村西北的弥勒山南麓,范围约1.2万平方米。遗址于1993年由福清市的文史工作者调查发现。1995年,福建博物院(原称福建省博物馆)与福州市文物考古队联合进行调查与发掘。经过两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刻有“少林”遗物、遗存。据文献可知,福清少林院建于宋代,到明代还有记载,但到了清初的地方志,比如康熙六年的福清县志,这个寺院就不见记载了,也就是说,这个寺院已经被废弃了。康熙六年以后的各个地方志中已经没有了少林寺院的记载,这一现象使人惊奇。根据已发掘的资料可知,少林院遗址主体建筑分布在8个阶地上,朝向东南。文化层堆积厚度为0.2至2米,除表土层外,可分三层,年代自北宋至明、清。已揭露的建筑遗迹有:护坡、围墙、道路、天井、水沟、台阶、房屋等,并且遗址内有马厩、练功场、少林僧人墓葬等遗迹。其中出土的20多件瓷器上刻写或墨书有“少林”、“少林院用”、“少林大王”、“少林常住”、“少林会司”等字样。另外,《淳熙三山志》以及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的文献中也记载了福清南少林的材料,结合文献和实物资料,福清少林院为“福建南少林”的得到各方的认同。

南少林位于何处(神秘的南少林)(4)

林山村林泉院遗址,位于莆田县北部山区、九华山东北的林山村。这里四面环山,西临小溪与石面桶山(亦称弥勒献图山)相望,海拔500米,现隶属于莆田县西天尾镇。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150米,面积近3万平方米。1986年,全省文物普查中发现北宋大型花岗岩石槽5件,以及部分残碑、石柱础和宋、元陶瓷片。有学者根据调查发现的资料,结合地方文献和民间传说,提出这里应是宋代林泉院寺址,并有可能就是南少林寺遗址。“莆田林泉院说”的论证材料中主要来刻有“僧兵”的为数几件极有限的实物,便得出“僧兵”就是等于“少林寺”,这样的推断逻辑显然很难令人信服。僧兵在明代是一个特殊的兵种,除了少林寺拥有僧兵,同时五台山、伏牛山也是拥有数量相当的僧兵。同时,在宋徽宗年间,在林泉院附近还曾出现过一座“嵩山护国院”,既然是护国院,出现僧兵更是自然。

南少林位于何处(神秘的南少林)(5)

细心的人们从福建的地图上其实可以发现,福清与莆田的这两座寺庙距离不远,都属于仙游“清源故城”。《大清一统志》记载:“清源故城,在仙游县西北。元和志:仙游县南至泉州一百六十里,圣历二年,析莆田县西界于今,县西北十五里置清源县,天宝元年移于今。”而两座寺庙所依靠的山名又恰是“嵩山”,与河北嵩山一字不差。《八闽通志兴化府地理》记载:“嵩山在海滨。山顶有峰名‘文笔’,其上石壁有苔纹成‘文笔峰’三大字,宛然如书,刮去复然。旁有石室,俗呼‘仙姑岩’。峰之下有嵩山院焉。”恰好,林泉院与少林院皆在嵩山下,不过一山南一山北。

2012年,永春石鼓镇出土一方墓塔铭,上面两处镌刻有“少林寺”字样。该墓塔铭标题为《临济正传三十四世寿圣兴国禅寺铁山卓天二和尚合藏塔自铭》,是永春县石鼓镇桃场村民颜文权在当地狮寨山整理山地时,从一座已被盗挖的古墓里发现的。据文物工作者考证,墓塔铭是墓主人铁山和尚在圆寂前为自己和徒弟卓天合葬墓所作,详述了师徒二人出家、修习、弘法的过程,撰于康熙十九年(1680),刻于康熙三十年(1691)。铁山和尚在铭中讲述自己选择舍利塔址时说“择吉于少林寺之麓,坐壬揖丙(即坐北朝南)”;在全文之后的一首偈语里又写道“少林寺畔有高冈,窣堵(即浮屠,舍利塔)轩峙自朝阳”。也就是说,铁山和尚所选的墓址,是以当年的“少林寺”为参照地标的。难道永春也有一座少林寺?

南少林位于何处(神秘的南少林)(6)

由于出土的物证太少,为此无法确认永春也有少林寺,但不论是福清少林院还是莆田仙游、永春的遗址遗迹都位于我省的“闽中屋脊”的戴云山山脉之上,结合福建南少林的发展脉络,笔者推测在这条山脉上的古道遗存或许能找寻到更多的“南少林”遗存。

大化无形——南少林文化

明清两代,中国沿海皆有倭寇为患,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曾经驻扎于闽中莆田、福清一带。当时戚继光召集了全中国之武术家与当地少林僧人研究出一套对抗日本海盗之拳法及棍法,以铁棍对浪人刀,俞大猷还教授俞公棍训练军队。后抗倭将领离去,但留下了南少林的拳术甚至习武之风。入清以后,福建南少林的武名在广大民间的高度认同和推崇,除了练武抗倭,“反清复明”更是当时汉族社会的重要使命。清顺治五年,清军在闽中至闽南;莆田、福清、永春一带屠杀南明支持者。1646年时至1655年近十年之中,明、清互攻不断,兴化、仙游、福清、永春等城数度易手,几次出现屠城惨状,与南少林相关的各个寺庙在此期间又受到什么样的磨难?

就是在倭寇之患加反清复明之忧双重压力下,福建武人创建了天地会、香花僧等秘密社会团体。纵观天地会的材料,可以发现南少林是天地会的一种文化情结,“武艺出在少林中”。因为反清复明的民族使命感,又经郑成功以及天地会的推广,南少林的武学正宗便在福建广东一带的民间习武群体中广为流传。由于天地会的集会,习武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最后南少林之武学正宗在民间,尤其在福建、台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才成为形成“福建南少林”的重要历史文化原因。清嘉庆道光以后,天地会发展到海外,在东南亚与美洲华侨中广泛流传,曾组织华侨多次举行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为此,南少林的美誉便更是广播海外。

2007年初,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出面澄清:在少林寺所有的典籍中,从来没有看到过“南少林寺”字样。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陶成章在他的《教会源流考》一书中曾经说过:“福建也有少林寺,然与河南少林寺不同。”可见,“南少林”更多的是一个文化符号,“南”只是针对嵩山少林的方位而已,其交织着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色彩,不论是文献上的南少林还是实际遗存中的南少林,都难以涵盖整个“福建南少林”,它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种文化传播现象,而不是具体、有形的一座寺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