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扩招世纪之交的我国处在一个转型的困难时期,后来驱动经济的投资、出口、消费三加马车都出了问题首先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一直没有进展,游离在外相当于站在全球化的圈子外面,国外投资进不来,国内的鞋袜服装卖不出去,投资、出口一进一出连个口都被堵上,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消费可是90年代我国正是经济体制改革动作比较大的时候,在第三产业没发展起来的前提下国企改革产生大批下岗工人,这些人肯定是不消费了,其它人觉得这铁饭碗说没就没,也有点发懵,有钱更愿意存起来保底,所以三驾马车都跑不起来,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教育双减是为了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教育双减是为了什么(双减的目的在于教育公平)

教育双减是为了什么

一、高校扩招

世纪之交的我国处在一个转型的困难时期,后来驱动经济的投资、出口、消费三加马车都出了问题。首先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一直没有进展,游离在外相当于站在全球化的圈子外面,国外投资进不来,国内的鞋袜服装卖不出去,投资、出口一进一出连个口都被堵上,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消费。可是90年代我国正是经济体制改革动作比较大的时候,在第三产业没发展起来的前提下国企改革产生大批下岗工人,这些人肯定是不消费了,其它人觉得这铁饭碗说没就没,也有点发懵,有钱更愿意存起来保底,所以三驾马车都跑不起来。

经济不景气连带国家财政也吃紧,所以当时的大佬们一商量,既然搞市场经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步子是不是可以迈大一点呢?于是就盯上了教育。

具体措施有两个,

一是高校扩招,不但扩招还大幅度增加学费。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是希望一代比一代强,所以非常注重子女教育,自己舍不得花钱,但是给孩子买点啥眼睛都不眨一下。

国家就看准这一点,你不是不想消费吗?冰箱洗衣机可以凑活着用旧的,孩子上学可是大事,一说交学费肯定麻溜的上银行取钱去,学费收上来就能解决一部分高校的资金问题,国家财政压力小一点。

至于有一部分困难户交不起学费的问题,国家也有考虑。首先高校学费非常亲民,我记得我是最后一界公费生,一年学费900,我们下一届开始改革,学费也不过涨到一年5000,按一年2000个学生算,学费也不过1000万,跟学校的投入完全不成比例。学校也不指着收学费维持,事实上我们学院一个教研室随便拉两个项目就到1000万了。

其次还有助学贷款,学费国家先帮你交了,参加工作挣了钱再还上。所以那个时候没听说有人因为交不起学费退学的。整体上这个事对教育的影响不大。

扩招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当时已经有几千万的下岗工人待业在家,这些人的工作如果不解决,会成为巨大的不稳定因素,把适龄青年招进大学可以腾出工作岗位给下岗工人。

我有两个表哥当年都下岗了,原因是他们所在的钢铁厂效益不好,之前有国家给兜底,后来改革国家放手厂子直接就倒了,要知道当年那个厂子是我们那个地级市的龙头企业,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幼儿园,连职工带家属养活了几十万人,厂子一倒,这些人的生活就没了着落。我那两个表哥连带他们家长辈一家三口一下就成了失业人口,长辈倒好说,本来也快退休了,那两个哥一个30多一个20多,除了炼钢什么都不会,一下推到社会上当时就懵逼了。好在他们两个都属于活泛人,社会上折腾了几年最后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现在混得都还可以,一个成了小老板,一个是当地知名主持人。说这个是想告诉大家,不要以为下岗工人都是四五十岁,其实大部分都是青壮年,这些人再进入学校几乎不可能,只能给他们创造再就业的机会。

所以总的来说高校扩招这个事是个好事,最终也基本上达到了当初设想的目标,这一批扩招的学生毕业后,正好赶上我们国家入世,为我们国家经济腾飞贡献了优质劳动力。

另外一个容许私立学校和课外班入场。

二、民办校

民办校也就是私立学校,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太多,公立学校装不下,另外一方面,有一些打工子弟由于各种原因没法进入公立学校,只能借助私立学校解决。

这事一开始没什么问题,当时的优质资源都在公立学校,老师们也愿意端铁饭碗,私立学校主要是一部分退休老教师和没法进入体制内的年轻教师组成,公立为主私立为补充,整体上影响不大。

但是教育产业化这个观念一旦深入人心,很多事就会变味。

先是优质学校为了经济利益,开始自己办民办校,或者和民办校组成利益联合体,特别是那些重点中学,非常热衷于把自己初中部办成民办校,这类学校比起纯民办校优势非常明显。

比如使用和公办校一模一样的的教辅资料和试题,复用师资,甚至每次考试和总校一起统考,用同一套卷子,考完还可以和总校学生一起大排名,特别优秀的运作一下偷摸就进总校了,毕竟学校也希望吸纳更多的优秀学生。而且升学择校的时候,这些公立校会优先在自己的私立校招生,有这么一堆优厚条件,你要是个家长,是不是会考虑把孩子送进去啊。

随后就会开始一个良性循环。一般愿意花钱把孩子送民办学校的都是比较重视教育的,毕竟一年大几万的学费也不是个小数目,这类家长一般不会把孩子放羊不管,这部分学生本来基础就好,在经过三年打磨中考成绩自然也不会差,中考成绩好自然名声也就越来越大,学校这时候就开始抖起来了,招学生的时候开始加考试,看简历,面试,也就是掐尖选拔。生源更好是不是中考成绩更高?这就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学费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学校不动神色就把钱挣了。有的好学校学生多的招不过来,开七八个分校的都有,市里面地不够就往远郊挪,也就是所谓的集团校,办学校都快办成集团公司了,你说可怕不可怕。

这就相当于在公立招生体系之外另外开了一个招生体系,只有有钱就可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问题是你这个体系的核心还是总校,分校开多了你是不是得抽调本校的老师去那儿上班?学校的学位是不是的给这些分校留一些?办学精力是不是也得往分校倾斜?相当于学校利用公共资源为自己敛财,这个国家肯定不能忍。

现在北京这边的优质初中基本都集中在重点中学的各种分校,像人某分,清某分,这类学校往往就是民办校。这次双减,第一个要禁止的就是公参民的问题,公办校要和分校做完全切割,否则就关门,我理解主要是针对北京这类学校。

其它独立民办校问题也不是没有,比如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抢夺。

假如你是个优秀教师,民办校一个月工资顶公办校干一年,你是不是会毫不犹豫投奔资本的怀抱了,这类事多了,教育资源就会严重向民办校倾斜。

这事在北京不太明显,北京因为是首都嘛,有很多保障任务,政府会出面干预保证最好的教育资源留在公办校,而且北京体制内有很多隐形的福利,像北京户口、编制、住房什么的,优秀的老师也愿意留在公办校,特别是高中这块,最优秀的资源都在体制内。

到南方就严重了。南方因为开放的比较早,大家一门心思挣钱,对体制内不是那么热衷,很多优秀教师已经转移到私立校。现在很多南方城市最好的学校已经变成私立校了。富人交钱就能享受最好的师资,穷人的孩子躺平上公办校,不指望能上什么好大学,扫个盲就出来工作,已经有点像西方国家了。

问题是教育是跨越阶层最好的渠道,如果教育资源依靠金钱分派,会加速阶级固化,整个社会失去活力,这种情况绝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的状态。

特别近几年私立学校越来越能打,已经开始向北方蔓延。我高中上的是老家的重点中学,当年我们学校基本上每年都会出几个清北,碰上考试大年出十几个也是常事,本科达线率常年在60%以上,大家注意是90年代的本科,相当于现在的一本。可是最近十年是一年不如一年了,2016年回光返照出了个高考状元,然后开始加速下跌,这两年不但清北没有了,考个985学校都得放鞭炮庆祝那种。最严重的是现在学生一到高三基本上都转到省城的私立高中,好学生都快跑光了,去年市教委专门开会说这个事,以不给转档案为手段禁止学生转学。要知道以前我们学校可是打破头都挤不进去的,曾经出过某互联网大佬和知名作家的重点中学,现在得依靠行政命令才能留住学生,大楼倒是越修越气派了,可是有什么用呢?

所以未来几年的趋势肯定是压制私立学校,社会主义国家不会让收入水平决定受教育水平。

三、课外班

课外班的出现和2000年开始的教育减负和素质教育强相关。减负这事国家初衷是好的,一方面觉得大学不是扩招了吗?上大学的名额多了,大家就不用那么卷了。以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我们修了铁索桥,一次能过好几个人,大家也不用跑那么快了,慢下来学点别的,马上要入市了,咱们需要的是复合人才,多搞搞素质教育不好吗。

可是老百姓不这么想,大学是扩招了,可是重点大学就那么几个,跑快点早点过桥能上对岸占个更高的山头,将来才好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以前是怕过不了桥,现在是过桥后怕抢不上好位置,以前在桥西边卷,现在终点换到桥东继续卷,有人想休息,但是看别人都在跑,自己也不敢坐下了。

既然还得接着跑,学校这种放羊式的教育就满足不了家长们鸡娃的需求。

然后课外机构的春天就来了,课内不让学,咱们课外补啊。在这之前的课外机构主要是以兴趣班的形式存在,一般都是音乐、画画、舞蹈什么的,是真正的课外班,可是现在大批孩子放学没事干,家长又有补课的需求,资本都是需求导向的,自然兴趣班就转成课业辅导了。

课外辅导内容基本上就是两类。一类是课内知识,一类是各种竞赛类辅导。

课内知识这个好理解,学校吃不饱,校外再吃个加餐,这类补课主要是为了考试,初中补课是为了中考,高中补课为了高考,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大纲都是公开的,考试内容也就那些,目标明确,方向肯定不会走偏,课外找个好老师补课问题不大。

竞赛类辅导就有点复杂了,一少部分学生确实数学、物理方面有天赋,希望通过竞赛拿个奖,中考高考的时候有个加分,或者成绩太好直接被清北录取;大多数学生来说学竞赛确实也是为了拿奖,不过最终目的是为了择校,这第二类在北京特别普遍。

咱们说说这个择校

我们知道高中和大学选拔的时候其实相对公平,按照中考或者高考的分数高低录取,操作空间不大。可是初中就不一样了,我们国家是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小学和初中国家负责。既然国家负责,那就要公平起见了,所以名义上小学和初中不容许学校自行选拔,一般都是划片,你们家离哪个学校近,你就上哪个学校。

可是小学初中也是有三六九等的,好学校师资强,教育理念先进,中考成绩好自然是大家的首选目标,有了需求然后这学区房就出来了,不是划片吗?简单,我买了房子,划片在你这儿,上好学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学校越好,这学区房就越贵,搞到最后,学区成了房子的一大卖点之一。这里面就有很多操作空间了,比如房地产商和教委、学校勾结,划片的时候笔一抖,把我这房子划到学区了,本来三万的房子马上就能涨到六万,多出来的三万咱们几个一分不香吗?还有更直接的操作,公办校联合政府开发商办民办校,入学资格就看你是不是业主,民办校自主空间大啊,谁也说不出什么来。可是这房子贵了,自然吸引来的都是有钱人,经过几轮洗牌,这地方最后聚集的都是富人,学校里学生都是富豪子弟,穷人只能往郊区转移。

而且一套学区动辄成百上千万,买了还不一定能住。这个不夸张,北京千万以内的学区房基本都是老破小,一般也就是为了拿个学籍,人并不在这住。

我有个朋友前一阵刚买了学区房,严格说,他那个也不能算学区房,就是这个房子所在的区整体教育水平还不错,房子划片对应几个小学相对没有坑校,他原来在郊区嘛,觉得这就算学区房了。不过这房子就是个半地下,根本没法住,过完户他直接就租出去了,他说等孩子过来上学,自己另外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

我这个朋友算是家里有钱的,家里没那么多钱,买不起学区房又想上好学校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指望自己孩子足够优秀了,按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拼娃。怎么拼就涉及到学校的另外一个操作,也就是传说中的点招。

点招的意思就是自主招生,要哪个不要哪个学校说了算,没有硬性标准,点招的名额也不固定,必须得片区的内的学生招完后,也就是有学区房的那一片孩子先划拉进来,过完数剩下的那部分学位才能拿出来点招,因为每年片区内的学生数量不一样,所以点招的名额每年也在变化。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一批名额学校肯定优先分配给好学生,毕竟学霸学渣一般都是一以贯之,发生突变的可能性比较小,小学成绩好大概率中学也差不了。

那么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呢?

你说你孩子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品德好,这个没有评价标准,简历上写了也不算数,所以得看证书,比如数学的奥赛,英语的水平考试,语文的作文大赛,问题是这些东西课内肯定不是不会讲的,只能是求助于机构了。

所以北京这边的课外班主要是为了那几个考试,特别是小学。像奥数考试国家已经禁了好几轮了,可是只要点招存在,组织奥数考试的动机就在,人家换个马甲继续考,机构们换个名继续辅导。

我陪儿子上过几次学某思的数学课,基本都是奥数的东西。你说这东西开发思维吗?我觉得学了肯定没坏处,不学也没什么,因为老师其实还是应试那套思路,重点给你讲方法,难题能不能做出来,就看你对方法的运用程度,本质上还是看你对知识的运用。有的题我们看起来一脸懵,其实都有套路,方法讲给你这个题一钱不值,问题是这种知识高考肯定不会考。还有些题机构老师实在没有套路可讲,就把初中的知识提前教给你,让你用初中的知识解小学的题,这就更没有必要了。奥赛的初衷是为了选拔人群中那一少部分天才,如果你没学过方法,能用现有的知识把这题解出来,那说明你有数学天赋,未来可以走竞赛路线,这部分人可以拉个群单聊。问题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指望老师教给你的各种套路在竞赛这条路上走不了了多远,而且我非常反感超前学习,这个东西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不是为了择校,我是不会让孩子去学这些。

英语主要是为了拿水平考试证书,主要是剑桥的那一套东西,这个东西说白了跟奥数是一样的,学了肯定比不学好。可是大家要想一想,FCE已经相当于大学英语水平了,你让一个小学生提前把大学的知识学了有什么意义吗?当然准备出国的另说,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择校,你提前把大学的都学了,初中高中上课让孩子睡觉吗?

语文因为没有对应的水平考试,所以大家学语文心态没那么激进,只是单纯觉得数学英语都报了,不报语文会不会显的我偏科?所以随便挑一个报上。不过语文培训大部分都是知识性的,比如告诉你陶渊明字什么、号什么,哪年生人,典型作品是啥。这种死记硬背的东西本身学了就没什么意义,讲点知识还都是技巧性的,阅读理解怎么答,哪种类型的作文怎么写,问题是这些东西其实学校老师也能教。我们家孩子也上了语文的网课,我跟着听了两节课,有一说一,我们这个语文老师讲的相当好。但是并不是说的传授的知识如何好,能打动我的更多的是老师讲的很多不相干的事,比如她会教学生如何做笔记,比如在讲一篇课文的时候会结合课文着告诉你一些为人处世的原则,比如在讲历史人物的时候会把背景都讲的很清楚,这个我觉得完全是这个老师牛逼,跟教学没什么关系。

所以语数英三科,比较起来只有语文的课外辅导还有些意义,数学英语完全是点招导致的内卷,让孩子们花大量时间做了无用功。

而且培训机构为了细水长流,一般会刻意拉慢进度,一节课就学那么几个单词,还给你整出许多花样来,又是游戏又比赛,看起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其实一节课讲不了多少东西。这个倒是也可以理解,你三年级就把该拿的证拿过了,后面的课卖给谁啊,所以必须得控制节奏。

说到这儿大家也差不多能看出来了,培训班辅导课内主要是针对初中高中,课外竞赛类的辅导主要针对小学,共同点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同的是初高中培训的目标明确就是统考,也就是中考和高考,小学培训的目标比较随机,主要是看这些优质中学点招的标准。比较起来,似乎是小学这个培训危害更大一些,不过初高中的课内培训也不是没有问题。

首先这种课内知识课外学的现象会刺激校内老师,一些道德水平下线比较低的老师会想办法把自己手里的资源变现,比如课堂上讲课有所保留,再用收费的方式给学生开小灶。这种情况大城市比较少见,毕竟大城市老师素质相对比较高,监管也严格,还不至于明目张胆。不过小地方就不一定了,我的侄女当年就读于我们那里一所优质初中,化学老师上课的时候的就公开暗示学生课外去报他的补习班,为了增加补习班的含金量,经常上课的时候关键内容一带而过,听不懂?没关系,咱们私聊。家长们恨他恨的牙痒痒,偏偏这个老师教学水平确实很高,学校为了把他留住也睁一眼闭一只眼,家长们举报无门,一边骂一边还得掏钱上他的补习班,问题是总会有家庭困难的交不起补课费,这部分本来应该接受全套教育的学生就成了牺牲品。

不过这种老师私自补课一直被教委严令禁止,基本都在地下运行,整体上影响不大。

危害大的还是公办校下场参与校外培训机构的运作。最开始有些公办校明目张胆办培训班,后来民愤极大就转人地下,然后就发展出很多高级玩法。有些机构看起来独立运作,其实和优质公办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里面操作的空间很大。

比如说公办校招生的时候或明或暗只从固定的机构招生,也就是所谓的坑班,这些机构就成了这些优质中学的预科学校。更有甚者一些南方的重点中学,会专门拿出一部分名额,根据你在机构的消费金额决定是否录取。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只能使劲往里砸钱,机构赚的盆满钵满,学校的收益也水涨船高。

有时候学校为了避嫌会一下找好几个机构,这就更苦了那些家长,为了避免错过面试机会,只能是多报几个坑班,同样一个知识点学某思学了再换新某方学,家长学生被溜得滴溜溜转,真金白银可是进了机构腰包。

还有更隐晦的操作,学校选拔考试的题目完全依照某个机构的教学大纲定制,这种表面挑不出任何毛病,可是家长们口口相传自然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这家机构的收费自然也就水涨船高。甚至在南方的某些城市,机构都能贿赂到当地中考的出题老师,只要中考有那么一两道题能被机构压中(不一定是原题),机构自然有一套话术添油加醋,这家机构就会变成家长们中考辅导的不二选择。

大家看出来了吧,机构其实是附着在公办教育下的一颗寄生虫,一方面侵蚀公办优质资源,一方面破坏教育公平,最终结果就是有钱接受精英教育,没钱就凑活着学,能不能学出来随缘。

四、教育改革的方向

可能有的人会说,教育产业化不是很正常吗?我有钱享受一下优质教育怎么了?好比我有钱开奔驰,你没钱就骑电动车,这不是市场经济的常规操作吗。你不能要求我为了公平放弃大奔一块跟你们骑电动车吧。

听起来有道理,实际这个逻辑有点问题,以我们目前的国情,优质教育资源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家手里,大家本质上竞争的还是公共资源,而公共资源本该是全民公平使用。就跟奥森空气好门票免费,有钱没钱的都可以进去跑步,你家里有钱,说这个不对,人太多非常影响我的跑步体验,应该该收费公园,票价最好100元起,这么好的环境,应该按资分配。那国家就要怼你了,对不起,这个是公共资源,不是为资本服务,您要有钱大可以自己买块地开发专用跑步公园,那个没人管你,奥森的主意您就别打了。

所以国家这次双减政策,主要是为了斩断公办校和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联系,先把公共资源保护起来,不让这部分资源被资本绑架。

而且这个只是第一步,后续肯定还会有别的措施,教育体系的风向最终会有一个大的调整。主要有两个趋势,一是会越来越注重教育公平,二是教育的目标回归教育本身。咱们一个一个说。

我国从世纪之交开始的这一波教育教育产业化改革,有当时的历史背景,既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也跟当时社会整体上对市场经济的认可程度相关。那个时候大家普遍迷信市场,觉得市场能解决一切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学家,恨不得全部社会资源都让市场完成配置。当时的提法是效率优先,发展才是硬道理,只要能发展起来,可以以牺牲一部分公平为代价。

近两年整体思潮已经发生变化,不光是教育领域,经济领域对这种完全市场化的思维也有了一些反思,公平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包括国家重拳反垄断,花大力气扶贫,在落后地区搞几百年都收不回投资的基建,总体原则是要把“先富带动后富”后半部分补上,社会主义国家就应该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样子。而且大家注意一下,这个其实不完全是道德层面,公平分配才能释放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对于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包括我们能不能在尖端领域有所突破有长期的重要意义,这个有机会我们单独聊。

这个是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国家现在不缺钱,没有必要依靠牺牲教育公平的方式增加国库收入,而且未来人口降低,学生少了,教育资源自然没有那么紧张,所以要把资本从教育领域赶走,避免他们兴风作浪,人为制造内卷,赚快钱的口子堵上了,他们才会去芯片、人工智能、电动汽车这些高科技领域去援社会主义建设。

当然了,资本并不是教育公平的唯一障碍。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有历史原因。我国建国以后苏联援建大批工厂,急需优秀人才,特殊情况下只能是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建设人才,所以产生了重点学校这个计划经济产物,所以重点学校占有优质资源这个现象其实在教育产业化之前就有,只不过世纪之交的教改把这个问题无限放大。

因为大家倾向于上好学校,这才导致有了巨大的操作空间,如果学校水平都差不多,大家也就淡定了。所以未来平衡教育资源肯定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现在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在探索,比如让优秀教师轮岗,本质就是为了让大家在不内卷的情况下享受到同等教育,打破原来重点学校独占优质资源的畸形现象。

再说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目标宏观来说有两个,一是选拔,二是教育。我们国家几千年来,大部分时间教育目标都是选拔,典型的就是那个科举考试,学子们十年寒窗学习那几本教材,最终都是为了鲤鱼跃龙门那一下。

可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其实教育的最初目标并不是这个。

比如教育界大佬孔子也办培训班,不过一没教材,二没大纲,三没习题集,学好学不好完全随缘,没有考试标准,也没有衡量标准,最多孔夫子心情好得时候给个评价,器还是不器,这个评价也不能作为你外出做官的本钱。同时代的墨子,荀子、韩非子什么的,也都是一个套路,大家跟着他们混,没什么具体目标,就是为了学本领,至于学到什么程度完全靠悟性,没有评判标准。你觉得学差不多了就可以离开,不会有人拦着你做个学历认证,你要是牛逼自己也可以自立门户。

这就是我们古典的的教育观,包括后来的王阳明办心学,也是单纯的为了传道受业解惑,跟孔夫子一脉相承,他们的教学都是信手拈来,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看到一朵花,灵光一闪就能蹦出千古名句,反正是让你自己领悟。大道至简嘛,儒释道都是一个套路。

反倒是后来科举那套东西,虽然打着儒家的旗号,其实跟孔夫子的理论差了十万八千里,变成了典型的选拔教育。为了选拔,所以人为设置了很多限制,比如著名的八股文,八股的文字规则对抒发情感、表达观点一点用处没有,单纯的是为了增加难度,四书五经就那么几本,几百年考下来,除了之乎者也这种语气词,几乎每个字都被考过了,只能从规则上做文章。如果你能在满足这些没什么卵用的变态规则前提下,还能把文章写的妙笔生花,那智商自然是顶呱呱。用今天的话来说,八股就是选拔考试内卷后产生的一个畸形怪物。

新中国成立,我国的教育体系整体上是教育和选拔并举,不过越到高年级选拔的成分越多。比如小学知识大部分都是扫盲级的,目标就是教育,小学毕业至少做个小买卖不至于算错账,村委会发的通知不借助外力也能看个八九不离十,给家里写封信也不至于花钱找秀才代劳。

初中课业中选拔的比例就高了一些,比如说英语,这玩意的本质就是为了高考,你吭哧吭哧学了三年,毕业后走向工作基本也就说再见了,过不了几年就忘的只剩下点头yes摇头no,勉强能看懂小品的水平,完全没有教育的意义。

而且一般的工作,有初中的知识就足够了,完全能够适应现代化生活,码农们看起来高大上,其实编代码只要初中数学基础就够了。我前两年考项目经理证书,一大堆知识点里面最复杂的就是运筹学,用到的解题技巧就是初中的二元二次方程,所以说一个初中毕业生已经具备了从事社会上大多数工作的基础知识。

高中基本上就跟教育没什么关系了,上高中的目的一方面为了选拔,一方面为大学学习做个预科。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未来会减少普通高中的入学率,让分流出来的学生进入职业高中的原因,就是希望这部分人从高中开始就进入教育阶段,而不是浪费三年在选拔学习上。而且现在我们国家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学生,前两年扩招以后学生整体素质是提高了,可是大量学生毕业了从事的却是跟专业完全不相干的工作,开网店,当流量明星,甚至送快递的,这些人其实浪费了大量时间在选拔教育上,未来我们国家劳动力减少,人力更应该用在刀刃上,让这部分人正当年的时候把时间浪费在大学里绝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所以未来的趋势一定是以初中为分界线。义务教育阶段主要目标是扫盲教育,让大家具备基本常识,不至于被一些反智的言论带跑偏,然后一部分有学习天赋的进入高中,将来考大学,走专业化道路,负责设计、研发、医生、律师这些需要专业化技能的职业,另外一部分动手能力强的,也不勉强你非得啃书本,初中具备基础知识以后直接进入职业高中,学习专业技能,将来负责技术那一部分工作。

当然这个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并不是一纸行政命令就能解决,最起码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要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如果顶级技术工人能够拿到科研人员的工资水平,自然就没那么多人削尖脑袋往大学里钻,上职业高中也就成了各方能够接受的一个选择。

文末多说一句,高考还是这个星球上最公平的考试,国家要做的是把大家尽量摁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保证能够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而不是让其它各种道具左右比赛的结果,这就是最大的教育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