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大师剧照(记忆中闪光的黄金碎片)(1)

李少春先生是集文、武老生、武生等表演艺术于一身的大师级的京剧艺术家。

我从童年(六十多年前)就有幸能经常观看李先生演出的幸运者,这是因为李先生合作数十年的黄金搭档袁世海先生是我的舅父,从小他就常常带我去看戏,从那时我就被李先生的艺术魅力倾倒了,着迷了。

袁老曾告诉我: “少春的功力一般人比不了,年青时他多演双出戏,比如: 开场“三岔口”“大轴子”“四郎探母”,开场“铁笼山”,大轴子“乌盆记”样样都好。他曾在上海连演过四十场“野猪林”。

李少春大师剧照(记忆中闪光的黄金碎片)(2)

李先生武生戏宗杨小楼,杨氏被尊为“武生泰斗”。讲究武戏文唱, 气派凛人, 不仅武功高超,唱念风格独创一派,标新立异,没有一条好嗓子是不能体现杨派武生之特点的。李先生的“连环套”“长坂坡”“铁笼山”……乃至“美猴王”均体现了他对杨派的深刻领悟,继承和发展。

李先生的红生戏大气磅礴,威武庄严中蕴涵着潇洒之美,唱念中所体现红生特征一反平常,全部“灞陵桥”是创新剧目从“屯土山”至“灞桥挑袍”关、曹之间心计与矛盾尽展舞台,记得1961年前后首场彩排, 历慧良先生从天津赶来观摩之后钦佩地说:“二哥(李先生行二)的红生戏比我强,我比不了他……”只可惜该剧演了一、二场后便停演了。

李先生之所以是“全能”, 是他在担当上述各种人物,都具优异成就之外, 他还演活了“美猴王”。自1950年以来李先生在国际舞台上被誉为“中国猴王”,从印度到欧洲,从日本到美洲,李先生的孙悟空红遍各国舞台,外国人称他是“中国猴王”,中外报刊称他的“美猴王”具有与众不同的卓越成就——他表演的是人性化了的,拟人表演的猴中之王,是“齐天大圣”,这正是李先生对美猴王全新的诠释和创造。他天才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美猴王模仿人的行为动作神志,他以娴熟精湛的武功刻化了灵活机巧拟人的可爱的猴王形象,让人倍觉亲近可爱。而无论在国内外演猴子所追求的多是拟猴法,千方百计地要像山上或动物园的猴子为目的,这样的猴子不是“王者”也不是孙悟空。而李先生集前人之优势和自身的艺术见解与修养,天才地塑造了人性化的高格调的“美猴王”,影响深远,这又是他对京剧艺术的一大贡献。

在我心目中李先生就是生行表演艺术的全能冠军!

李少春大师剧照(记忆中闪光的黄金碎片)(3)

如今李先生已离开我们三十余载了,了解李先生艺术风采的人越来越少了,介绍传播李先生成就的文字也很罕见了,但是李先生当年闪跃在舞台上那些,犹如金子般的碎片却仍不时闪现在我的脑海中,不能忘怀,这首先要说到“连环套”。

(一)连环套

从小我就不止一次地看过李少春,袁世海,叶盛章先生主演的全部“连环套”,到了五十年代后就再也没看过了,因为该戏曾遭到长时间的禁演。但李先生天霸的印象是不能磨灭的。李先生的黄天霸是在打击乐“四击头.回头”的响亮伴奏声中出场的,他一出台那耀眼的英俊,慑人的气派,真似一束光柱照亮了满场。天霸银盔、白蟒、厚底靴跃目夺人,李先生步履稳健的虎步龙行步向台中,一句响亮威武的念白“丹心灭寇扫残奸!”豪气满怀,杨派武生的念法有种震撼力冲击着观众的心扉,十足展现出黄天霸自信的英雄气概,引来了观众一片掌声。这正是人们心中要看的黄天霸。

后面情节, 天霸接旨为寻御马必须火速奔赴梁千岁御营,在他告别施仕伦时要唱一段“西皮流水板”表示决心意志,“谢过了大人恩浩量,臣忠子孝古之长,此去不能擒贼党,尽忠一死又何妨,万载名扬!”李先生杨派的唱法嘹亮明快,铿锵有力,真具斩钉截铁的气魄。观众又是一片喝彩, 天霸一个大气又干净的“杨派”上马动作,既符合身份,又显示大武生的气势,最后一句接唱“成功回来再问安康”安康二字是杨派武生用腔,因而也流露出对施仕伦的深情。然后义无返顾打马而去。

回顾李先生这段表演真是技艺高超,个性突击,美而且帅。整部连环套李先生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果敢英武,雄姿英发的黄天霸。几十年前精彩的印象每当忆起品味无穷。

(二)打金砖

这是一出高难度的文武老生戏,是李先生几十年的“杀手锏”,前半部“上天台”是唱功戏,李先生饰刘秀,有着优美动听的“二黄三眼”“金钟响,玉鼓催,王登九重……”余味开穷,一付春风得意汉天子的气派,潇洒中有着帝王尊严,后面唱段尤其是“王离了龙书案……”是李先生代表作之一。唱来舒缓深情,一片安抚功臣姚期的恳切心情很是动人。展现了李先生唱功戏的修养。

后半部戏刘秀大醉,听信馋言错杀了姚期,迷醉恍惚中又斩了文武大臣,刘秀进入了迷乱颠狂的状态,这时刘秀从神情到步法,眼神直至整个精神状态彻底变成了一个失去理智,盲目混乱,残忍无道的昏君了,最后“太庙”一场是全剧高潮,更是李先生施展才华的高潮,他把唱、做、舞、翻、摔溶于一体以此来表现刘秀颠狂迷乱的精神心理和行为状态,达到了完美的高峰。“太庙”刘秀上场唱的一段“二黄倒板”“回龙”“原板”“散板”,动情动听,触动人心,他的唱中有懊悔、有迷茫、有恐惧、有惊栜…同时把甩发、水袖、步法技巧溶于演唱之中。是典型的京剧表演艺术高超境界,更惊人的是他每见到一个冤死的功臣的魂魄就被吓得振惊失控,用一个高难的翻扑跌摔动作摔倒在地,陷入昏迷,最后他悲哀地唱出“天地对我都怨恨……终被马武鬼魂打了一金砖,击弊死去。最后一绝是刘秀被击死后,李先生用了一个从高台用“倒叉虎”技巧翻下来扑地而亡,这技巧干净利落又漂亮,内行人是看不出李先生这一高难技巧是如何起式的,人们看到他的动作就像“鲤鱼跃浪”似的仰面翻了一百八十度,从高台棉软落下,令人惊讶!观众也必然报以欢腾效应。

李先生这部拿手杰作优势在于他完美顺畅看似轻松地以大家风范完成了表演,丝毫没有故意显示,卖弄哪一项特技的痕迹,他是在忠实地刻画刘秀这个典型人物,其原因是他已把四功、五法溶入表演的灵魂中了。

(三)响马传

这是李先生传统剧目的最后一部杰作,是创新作品,把传统的“打登州“重新布局加入了隋唐演义的片段为李先生量身订制的作品(作者是翁偶虹),李先生在“响马传”中展示了他广学博采溶于自身变化创新的优秀天赋和修养,给观众,给后来人留下宝贵财富。

“响马传”的重点。前半部为“查庄”后半部为“观阵”;前半部秦琼是捕头,为了侦察“皇

杠银子”被劫,他准确地判断出了对象和办案计划,是文戏,在扮相上他吸收了马派“失印救火”白槐的造型特点,加以变化,漂亮而抖擞。他身穿“宝兰箭衣”戴“青绒罗帽”,髯口黑三,手持白折扇,既是捕头,又有潇洒风度。一反传统戏里秦琼总是时背运衰的霉气形象,他塑造的是以捕头的身份为掩护,帮助绿林挚友反抗隋朝的一个新的好汉秦琼形象。

后半部“观阵”是秦琼与隋朝靠山王杨林决战前夕的一次侦察地势,阵势的行动,是文武戏。“查庄”是大量用了“西皮流水”“摇板”“散板”,表现秦琼查办“惊天大案”的智勇双全,胸有成竹,判断准确,仗义救友的英雄本色,达到查明皇杠下落,又掩护了反隋好汉的目的。李先生唱,做俱佳表现秦琼处理复杂的矛盾时,轻松自如,游刃有余,树立了一个新秦琼的英雄形象。

“观阵”也是李先生的传世杰作之一,从造型到表演,他大量吸收了传统武生戏“洗浮山”的特点和技艺,扮相:青缎箭衣,斜披青褶子,背插双锏,青绒罗帽,黑三飘逸,白马鞭搭配,既有夜行衣的特征又显秦琼英武的形象。秦琼二黄倒板,“明月下催动了黄骠马”稳步登场,双目微闭,马鞭高扬。杨派武生的脚步气派十足,夺目照人。

“观阵”是秦琼夜晚入阵, 探阵, 查明阵法和隋军埋伏的一场侦查地势的戏。这课题是很难的,李先生是早有设想的,他要调动京剧载歌载舞的特长,又打破流派界限,恰当地吸收了南派武生名家盖叫天先生的武功技巧,舞蹈身段,创新设计了一套又唱又舞的“马趟子”。把海派武生艺术创造性地应用到京朝派的风格中,李先生是创始人。因为用的不妥就会是风格不统一,不协调,不被接受,而李先生却用起来得心应手,美不胜收,盖叫天是南方武生巨匠,独创一派。

武功中吸收武术特点,奥妙独特,功力深厚,以短打武生见长,影响深远。李先生曾拜盖老为师,领悟深邃。此次将盖派“洗浮山”许多功力深厚,难度大,又漂亮的舞蹈身段融入其中,一战成功盖派的各项独特技巧如:髯口、大带、马鞭,尤其是各种鹞子翻身……与北派短打风格各异,巧妙不同。李先生运用移花接木的方法移植过来,使南北武生技巧溶于一身,不但是空前的艺术创作,而且结合人物剧情用得恰如其氛,贴切巧妙,比如:李先生在“马趟子”舞蹈中多用“打击乐”一封书来伴奏这种较慢的节奏就尽展了盖派的步法,腰劲,四肢乃至髯口,大带,马鞭的丰富漂亮的技巧。干净、连贯、帅美,别具一格。总之“观阵”成就之—是李先生学盖,用盖,化盖,进而发展盖派的至高成就。

当年,每演“响马传”观众爆满,业内同仁也会纷至沓来学习观摩这部精品杰作。

(四)中国猴王

李先生是一位天才全能的表演大师,不仅文武老生,红生戏有极高成就外还善演美猴王,早在1950年后李先生年年出国公演,当年为打开民间外交,开拓文化交流做了很多贡献,而公演节目最多的属李先生的“美猴王”。那时国内外许多报刊的评论极高,共同一点就是称赞李先生演的是真正的美猴王,是“齐天大圣”,不是普通的小猴子。记得几十年前我看过李先生的“五百年后孙悟空”,描写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历经五百后,唐僧取经解救了他同去西天。我难忘的是当孙悟空从五行山下被救出之后,那抑制不住的兴奋,好精彩的翻扑,猴子混身搔痒,他边扑翻边挠痒,真实精彩。唐僧见他赤身,要他穿件衣服。好戏来了,李先生的猴子怎么也不会穿衣服,一会穿反了,一会伸错了袖子,一会腿伸到了袖子里出不来,最后摔了许多跤还是穿不上,还是师傅替他穿上了。这段戏李先生以猴的神态,用了很多艰难技巧,如“铁门坎”“乌龙搅柱”“各种滚毛……”,把猴子的行为表现得微妙微肖。

李少春大师剧照(记忆中闪光的黄金碎片)(4)

悟空随师傅投宿一老翁家,趁老翁讲话, 悟空边吃桃子, 边脱下老翁的一支鞋子。少时悟空走,鞋也远距离随他走,莫名其妙。老翁几次扑抓鞋子也抓不住,悟空在前窃笑不止,巧妙又诙谐,原来李先生用了一条很细的黑丝带,挂在鞋尖,所以悟空拉线鞋子就走,观众却看不见有条线牵着,这样李先生就把悟空调皮,淘气,捣乱,恶作剧……猴性刻划得微妙微肖,巧妙贴切令人难忘。

然而到了“智激美猴王”这个戏时,悟空已在“水帘洞”称王称霸,子孙无数。成了威风的统帅,再不是不会穿衣服的猴子了,而是显赫的“美猴王”。这里李先生又有了天才的创造,美猴王头戴草王盔、长翎大尾,身穿金黄蟒,厚底猴靴,坐在高枱的太师椅上,好大威风,正在春风得意时,猪八戒因师傅被黄袍怪掠走,无计可施,为救师傅他只能低下头来哀求被他气走的大师兄孙悟空了。这里李先生再次展示了他出奇制胜的创作天才。如何才能充分表现美猴王的典型

特征呢?广学博览的李先生找到最妙的创意,他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把传统戏“通天犀”中青面虎“盘椅子”的全套功夫,嫁接到了悟空身上。悟空在追问师傅遇难的情况时越听越气越听越急,他急得在椅子上跳来蹦去,或站在椅背上,或斜卧在椅子上,或仰石朝天,或攀椅转圈,或俯身追问,这一切动作灵巧快速,巧妙别致,利落漂亮又精彩准确地烘托出悟空猴王的特征和猴急的状态,活灵活现生动绝妙地创造了一个人们想象中美猴王的完美形象。他创造美猴王的例子丰富极了,他的成就不仅轰动国内,也给国际舞台带去了惊人的震撼,中国猴王红极一时!

李先生的创造基于他对猴王的深刻理解和天赋技巧,他关键是抓住了演悟空要用“拟人法”,处处模仿人,猴子学人,进而有人的情感,支配行动,所以他创造的是猴中之王,可称是划时期的“美猴王”,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五)杨白劳

1958年春, 李少春大师又完成了一个空前杰作, 在短暂的时间里他极成功地上演了现代京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空前是因为李先生从没演过现代戏,也没有杨白劳的人生经历,他有的是非凡的艺术天才和无穷的创造智慧,所以他演的杨白劳,令观众落泪,令同行钦佩,令后来人拍掌叫绝!

李先生的杨白劳从出场到自尽, 悲惨二字贯穿始终。开始是在严寒凄冷的夜晚在呼啸的北风声中在打击乐缓慢的“撞金撞”伴奏下,配着凄凉的弦乐声,李先生的杨白劳头顶破毡帽,身披包袱皮,夹着一条扁担,眼里流露恐惧,步履维艰地缓步上场了。他悲哀地地唱着“躲债七天离家外,十里风雪转回来,劳碌饥寒能忍耐……”声音苍老悲凉。胆怯的轻声叫门,喜儿见到了悬心思念的老父亲欣喜得叫道:“爹”时,李先生的手捂住喜儿的口,恐惧的转望门外,摆手进屋,紧张又缓慢的唱出“切莫高声惹祸灾”。此时观众几乎神情凝滞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真正活生生的杨白劳,苦难重压下的杨白劳,再不见黄天霸、汉刘秀、美猴王……的丝毫影子了,人们在叹服中被吸引入戏了。

杨白劳的戏处处动人,若干唱段动听新颖又耳熟能详。李先生创造新戏,一般都是自己创编唱腔。因为他自己能拉胡琴,头脑中有广泛的传统唱腔的积累,有旺盛的创造力。所以他创编的声腔艺术唱起来优美新颖又让人觉得熟悉,他正是在深厚的传统修养上推陈出新。杨白劳在“逼债”一场中哀求黄世仁不要抢喜儿抵债的一段“二六”催人泪下。在服毒自尽前,有一段倾诉绝望悲哀的激情唱段包含悲哀与愤怒又无可奈何,好不动人。有一句“这都是黄家设陷阱”,他运

用了近似传统戏“打棍出箱”中范仲禹唱的“棒打鸳鸯两分离”的唱腔,表现了激动的心情,然后用打击乐“挫锤”配合杨白劳情急绝望心理状态, 感人至深,然后无奈地垂下了头低声失望地唱出“昏昏地世道我难把冤伸……”这一对比的唱法即恰如其分又让观众耳熟能详妙得很。

让人几十年不忘的是李先生处理杨白劳服毒自尽时死亡的一刹,杨白劳在绝无生计的重压下,决心一死,当唱道“抢过了盐卤连口饮……”后他狠狠地灌下几口盐卤后,腹疼如绞,天昏9 地暗,最后挣扎。这里他绝妙地用了一个打击乐,扫头快速的伴奏声,伴以弦乐合奏,脚底下用了几步干净、清楚大幅度的倒步动作,表现他再也支撑不住的垂危状态,突然他用了一个挺直、清晰又干净的“硬僵身”技巧,猛地仰面朝天硬摔倒地,僵挺死去。李先生的处理太好高明了,太恰当了,太动人了。这也只能是京剧艺术大师的处理和表演,它具有十足的含金量,应该承认这是舞台表演艺术的峰巅之作。

李少春大师剧照(记忆中闪光的黄金碎片)(5)

李先生首试现代戏,塑造杨白劳,其创举和成就将永现辉煌。

上面几个片段的记述,都是几十年前不能忘怀的记忆,实际这只不过是李先生广博艺术成就中的几个碎片而已。可是它深刻地说明京剧之所以是“国粹”,是因为它的宝藏能孕育出如李先生这样的天才艺术家。而一代代的京剧大师们又在不断丰富着“国粹”的艺术宝库。

李先生三十余年的舞台生涯并不算漫长,但可以想见,他为京剧艺术是何等全力以赴,付出了多么大的精力,经历了多么的顽强、刻苦、辛勤、艰难的修炼,才能在反复实践中锻造出有如此辉煌成就的京剧艺术大师。

我怀念他, 崇敬他,是因为他是京剧艺术繁荣昌盛的中流砥柱之一,是中国京剧院当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之一,是继承、发展、创新、弘扬京剧流派艺术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是一位全能的京剧艺术大师。

李先生虽然离开我们三十余年了,为他献上这些桂冠不仅是简单地表达恭敬之心,而是因为他对京剧艺术的贡献是辉煌的不朽的!

作者:郑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