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集大成之地,这里教坊云集、乐种丰富,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孕育了举世无双的西安鼓乐,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音乐发展历史,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西安鼓乐古代音乐(西安鼓乐阁楼四处起笙箫)(1)

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吸纳融合多种艺术精华,集历代民间音乐、民族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创作音乐于一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古典音乐形式,至今仍然保留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

西安鼓乐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曲目内容丰富广泛,曲调风格灵活多变,曲式结构庞大复杂,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一般的民间音乐无法与之相媲美。

西安鼓乐古代音乐(西安鼓乐阁楼四处起笙箫)(2)

2006年5月,西安鼓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西安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安鼓乐是将吹奏乐器、弹弦乐器以及击奏乐器有机结合的大型合奏乐,演奏乐器主要有笛、笙、管、云锣、鼓等。鼓是重要的节奏乐器,作为乐队指挥,统领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司鼓者是乐队的领军人物,在演奏时敲击的鼓札段、鼓点构成了乐曲的核心。笛子在所有乐器中处于领奏的地位。云锣分很多种,如双云锣、单扇云锣、三音云锣、引锣、方匣子、海口子等,其中双云锣在演奏中的运用较多,它既可以用来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虽然它的演奏技法较难,但却是最受听众喜爱的乐器之一。种类繁多的乐器构成了西安鼓乐演奏的基础,也是西安鼓乐音乐表现力得以彰显的重要手段和必要工具。

西安鼓乐古代音乐(西安鼓乐阁楼四处起笙箫)(3)

在演奏形式上,西安鼓乐分为坐乐与行乐两类。

坐乐,顾名思义,是指艺人们在室内或院内,依次围坐于桌案前进行演奏,演奏乐器多为不能轻易挪动的大件乐器。坐乐套曲首尾呼应、章法严密,曲体结构严谨,全曲由头(帽)、正身、尾(靴)三部分组成,因此人们趣称这种结构形式为“穿靴戴帽”。

坐乐严整精致,表现手法纷繁多样。演奏坐乐,常常是艺人们比赛技艺的场合,称为“斗乐”“对垒”“支桌子”“摆开”,比赛切磋,以促进演奏者取长补短,沟通学习。

西安鼓乐古代音乐(西安鼓乐阁楼四处起笙箫)(4)

行乐又称“路曲”,是指在室外街道行进时或庙会场合演奏的鼓乐,艺人们需要在行进时携带乐器进行奏乐,因此乐器均为材质轻巧、方便携带的小件乐器,演奏的大多是小型散曲,以曲调为主,旋律优美细腻,节奏乐器也仅仅起到击拍和伴奏的作用。

西安鼓乐古代音乐(西安鼓乐阁楼四处起笙箫)(5)

西安鼓乐的演奏团体多为各村、镇、寺院、庙宇组织的鼓乐社。鼓乐社是社员日常排练、传授技艺、组织演出以及参与乐社娱乐活动的机构,也是西安鼓乐乐种及音乐作品赖以生存、发展和传播的基本群体单位。传统乐社成员主要以民间草根阶层的民众群体为主,如工人、农民、小商小贩、市民阶层和道士、和尚等宗教界人士,他们在业余时间,凭借对鼓乐的浓厚兴趣和守护传统的责任心学练鼓乐。

西安鼓乐僧、道、俗各成一派,相得益彰。

西安鼓乐分僧、道、俗三个流派,各派有着不同的演奏风格,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西安鼓乐的全貌。

道派鼓乐主要为城隍庙道士所传,技巧娴熟,讲求“磨工加花”,风格温和典雅,节奏平缓,似行云流水,空灵玄妙。城隍庙位于西安古城西大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是当时天下三大城隍庙之一,统辖西北诸省,故称“都城隍庙”。几百年来,庙内道众除了日诵早晚功课外,还坚持修习鼓乐。目前,庙内保存有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乐谱13本,曲目曲牌300多首,旋律古雅,内容丰富。都城隍庙鼓乐社是西安地区历史悠久、人数最多、颇有声望的道派鼓乐社。

西安鼓乐古代音乐(西安鼓乐阁楼四处起笙箫)(6)

僧派鼓乐由一毛姓和尚所传,鼓乐演奏者多为平民、僧人,演奏风格与其传经、适应听众习惯有关,音调较高,粗犷敞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僧派代表乐社有东仓鼓乐社、西仓鼓乐社、显密寺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

俗派鼓乐则是由于僧派鼓乐中的一部分乐曲长期掌握在农民手中,在农村地区活动,与僧、道两派相比,更多地吸收了戏曲、秦腔等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音调高扬、粗犷浑厚、质朴而富有乡土气息的风格。俗派鼓乐代表乐社有周至南集贤东、西两村鼓乐社和长安何家营鼓乐社。

西安鼓乐社是典型的音乐会社,主要是在庙会、祈雨、朝山进香、庆祝丰收等活动中,为本社区、本村或周边村舍提供音乐乐事服务,其中庙会活动是西安鼓乐参与最主要的仪式活动。

在仪式活动中,鼓乐不仅具有可供群众欣赏与娱乐的审美功能,更具有强大的实用功能。古朴深沉的吹打乐调、虔诚朴实的韵唱声不绝于耳,通过吹奏鼓乐祈求丰收、平安、健康,以此酬神、娱人、乐己,是西安鼓乐最根本的社会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