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传说中,“仓颉造字”最具代表性,据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

说仓颉是史官,应该是想当然的说法。黄帝时候不到重视历史记史写史的任何条件,既无纸墨笔,也无文字,更别说文人了。如果黄帝果真有史官,也不至于全是传说,而无丁点文字材料,甲骨文可是黄帝以后很久的事了。

仓颉不是史官,这可以肯定,最有可能是财政官和占筮师,这两个职位,是原始末期最关键的职位,也是最需要文字的地方,需要诸多腾图似的符号来记录占筮情况和财富收支情况。

从现有最古老文字“甲骨文”的特征来推定,仓颉创造的字应该是在腾图符号上的再创造,文字与腾图符号最大的区别,是文字是文化符号工具,而腾图符号是单纯的记号工具,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文化,所以才称之为“文字”。比如部“神”字,这是原始社会极为重要的字,原始符号是闪电的腾图符号,而仓颉在原符号上加上“礼”部旁,当然就是加上了“礼敬神灵”的文化了,更加突出了“神”的万能与威严。

大家都知道,黄帝只所以能胜于炎帝蚩尤,就是胜在黄帝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因此黄帝肯定极为重视仓颉创造的字,应该组织有关人员给这些文字配上单调,赋予特定含意,并把这些最初的文字刻在甲骨上,作为模版加以教学和推广,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发现古文字的机会。由此可见,汉文字绝对是集体创造的结果,是时代的产物,当然,仓颉是创造汉文字的具体组织者,而黄帝是创造汉文字的领导和推动者。

以上只是个人推测。但考古的功夫大半就是合理的推测,再以文物加以佐证。

讲古的意义在于论今,今天的汉文字经过无数次的改进,现在基本上论为了一种工具,文化韵味越来越弱,而实用实效性越来越强,不知道是应该赞扬,还是应该批评。我个人认为,作为工具的数字汉字,当然是越简单越好,而作为文化的文字,则应该越有文化意味就越好。因此,我建议,关于汉字的改进,我认为要分开进行,一方面是公文、说明文、白话文学、白话理论文章等,真的应该认真推行简化汉字;另一方面是,婚礼、丧礼、节日对联、门牌、墓志铭等则应该复古到充满文化气息的“隶书”古文阶段。

仓颉造字是传说还是真实的(讲解仓颉造字历史)(1)

仓颉造字是传说还是真实的(讲解仓颉造字历史)(2)

仓颉造字是传说还是真实的(讲解仓颉造字历史)(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