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实力对比图(50年50人萨苏在感性中加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1)

02:58

【编者按】

1972年9月29日,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

五十载冷暖起伏,半世纪沧桑巨变。共同的记忆、特别的联结、持续的接力,过往的中日友好瞬间,观照着当下时代激流里的行与思。

澎湃新闻联合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推出“50年50人”专题报道,对话50载中日关系的塑造者、开拓者、践行者,展望未来全球变局下中日关系“下一个50年”。

萨苏说,他的自我介绍说起来有些复杂。

大学毕业以后,萨苏在北京保利大厦工作,此后,又在美国通用电气、AT&T、诺基亚、AMECO等公司工作,当了20年的IT工程师,然而,他最为人知的身份却是旅日作家。他曾长久居住于日本关西的小城伊丹市,曾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现回到国内工作。

在日本居住与工作的经历,让萨苏有了理解中日关系的不同的视角。

中日实力对比图(50年50人萨苏在感性中加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2)

萨苏。受访者 供图

感性中加入理性看待历史,会更有力

澎湃新闻:您认识很多日本朋友,在您看来,日本民间是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又为两国的交流做出哪些努力?

萨苏:以住在我楼下的一位日本作家大城一美女士为例,她写了一本书(《卡思米(一美)行遍亚细亚》),讲的是一个日本女孩横穿亚洲大陆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的文化对于日本影响之深刻。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城一美来到中国以后,发现中国和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中国其实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国家,比如大街上时髦的服装。与中国的普通家庭接触也让她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更让她写下这本书,以促进大家彼此之间相互了解。

澎湃新闻: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案例,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每一个时代似乎都会有特定的时代情绪,它未必是真实的、确凿无疑的,但总是会机缘巧合地成为浪潮,您怎样看待如今弥漫于中、日社会中的情绪呢?

萨苏:中日之间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最近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我看到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我们还任重道远。我花了很长时间做抗日战争的研究,看到在那个时代诞生了很多有气节的中国人,那时候整个中华民族的表现让世界为之动容。那之后就会想到,我们这一代人究竟应该为他们做什么,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祖辈,他们经历了一场战争。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就是让大家清楚地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忘历史,同时让我们也能够共同去疗愈战争造成的创伤。

现在看来我们其实做得还很不够,整个世界这一代人,战争之后的这一代人,做得还不够,所以需要我们的下一代人来继续疗愈战争造成的创伤。

我曾经到日本去,当时看到中国甲午战争时被掠去的定远舰的建材,放置在日本人为其建造的定远馆里面。我当时第一感觉非常凄怆,曾经为国家英勇奋战的这艘军舰,它的残骸就在这儿,当我去触摸它的大门的时候,我突然产生另外一种感觉,大门居然是热的,定远馆的大门是军舰上的一块装甲,上面还有炮弹打的弹洞,后来才明白是太阳把它晒热了,但当时我感觉它像一个人一样跟我血脉相通,在跟我讲述历史的事情,它像一个老人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历史,同时也告诉我们什么是温度。

由此,我们也始终需要对话,需要有更多交流合作的平台,使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清楚认识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友好相处。

澎湃新闻:疫情刚刚发生不久,日本曾给中国送来一批物资,上面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个事情其实很好地推动了中日民间互相的理解、帮助,然后当时也有许多人去回溯了中日曾经的友好接触历史,或许我们需要的,就是一个又一个这样的,体现着彼此的温情与善意的时刻。

中日实力对比图(50年50人萨苏在感性中加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3)

萨苏。受访者 供图

萨苏:其实这个事件对我来说还是蛮有冲击力的,当初我还经历过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汶川地震。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在日本每一个小便利店都可以看到一个捐款箱,为当时在汶川的受灾群众捐款。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可以很近。

我们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中日之间解不开的结,是历史问题,现在日本很多右翼也纠结于这件事情,始终说这是中日关系的一个重大的障碍。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中日之间关系发展的哪一个时代,双方都体现出了非常强烈的那种彼此友好的向往。这种彼此的善意实际上还是来自于地缘关系和历史中长期的交往。我们甚至现在也可以看到,日本的经济发展像个旋涡一样,这个涡是跟着中国经济走的,中国经济好一些,带着日本经济也好一些,中国经济差一些,日本经济也会出一些问题。

澎湃新闻:所以我们可能更需要一种客观的、理想的视角,去进入对中日关系的探讨。

萨苏:是的。比如吴阿萍事件。因为这件事情我当时也做了一个调查,调查到底有多少人还知道被东京国际法庭判处死刑的7名甲级战犯是谁?调查的结果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当时进行东京国际大审判的时候,一共逮捕了118名甲级战犯嫌疑人,包括日本前首相岸信介。这118名嫌疑人是日本当时对中国发动侵略的最主要的责任人。但是有个问题,当我在中文网上想查这118个人的名单的时候,我居然查不到。我在日文网上可以查到,但中文网上查不到,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其实这个背后就是说,抗战神剧到处都可以看到,但是这种真实历史的资料却往往是落满灰尘。

当我们在面对中日之间的这些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应该冷静地去看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谈问题,我相信会更加准确。现在我们有很多朋友只是从感性的角度出发,如果能够在感性中加入理性,并不表示我们的调子会变低,相反的是,我们的力量会变得更加强大。

可以把日本当做镜子来看这个时代

澎湃新闻:说回到中日的历史交往,中日在历史上其实很长时间是深刻地互相影响的,您认为中日关系是否可以从更远的历史中寻找破局点?

萨苏:回顾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双方的文化有同源性,我曾经在日本的太宰府看到一块碑,上面立的是“和魂汉才”,立碑人是菅原道真,被称为“日本的诸葛亮”。他为什么立这个碑?是因为当时日本在派遣唐使,他被问什么样的人才最合适,什么样的人是最成功的?菅原道真说首先要有日本的灵魂,第二要有中国人的才华,我看了以后还是很自豪的,中国古代对他们的影响真的很大,而且这个影响到今天也还能看到。

另外一点,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我觉得有些地方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中国和日本在发展的阶段里都出现了很多问题,问题是类似的,解决方法各不相同。

比如说中国曾经发生过地沟油事件,日本也发生过,中国有过问题奶粉的事件,日本也是有过问题奶粉的事件,为什么这些事件都在社会大发展时期出现了,其实应该是跟社会的发展进程有关系。

所以我们也会发现,之前我们在中国看到的很多社会问题,不见得是政府的问题,因为中日双方政体完全不一样,但是也出现同样的问题。这应该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家都必然要经历的。

日本战后的30年大发展时代,他们有各种问题,包括贪腐问题、污染问题,都很严重,但是今天回忆起来,他们却说这是日本非常辉煌的30年,因为这30年里他们取得了他们前辈所没能取得的成就,而且他们也通过30年的这种奋斗认识到一个道理,日本其实不需要通过战争,而是用和平的方式就可以得到发展。

对我们中国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将来会认识到,尽管这个时代可能会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依然会为这个时代而自豪。今天我们可以把日本当做一面镜子来看我们这个时代,我觉得这种对比,比我们只看古代历史的那种传承和传统文化的交流可能更加亲切,可能对我们来说更有意义

中日实力对比图(50年50人萨苏在感性中加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4)

萨苏。受访者 供图

澎湃新闻:这一点在出版中也有反映。我们会发现近些年有很多反映日本问题的书被译介到中国,也受到读者的关注,并觉得可以以此作为一种警示,来更有效地调整我们现在的生活。

萨苏:这种对比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一方面是要看到问题,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借鉴学习。

鲁迅先生当年讲过拿来主义,日本有什么值得我们拿来的?日本人做事,战略上不见得怎么样,但战术上非常细致。我刚到日本去的时候,发现日本在很多地方是非常细腻,非常富有人文关怀的,这些非常细腻的考虑在将来对我们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我们中国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别的国家可能上百年走过的道路,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是把发展当做最重要的事情来做,发展起来之后,后面的问题是怎么样让人民过上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举个例子来说,画人行横道线,是画在便于警察管理的地方,还是画在大家过马路最多的地方?这个本身体现出对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而这些在日本社会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也觉得这些可以是未来中日交流的重点。

澎湃新闻:中日文化交流在哪些部分可以持续向前推进?

萨苏:有的,双方国家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是属于国土面积和人口比例相对来说比较拥挤的国家,人口密度比较高,怎么解决一些问题,日本其实给了我们很多经验和教训。现在两个国家发展的方向也很类似,都把高科技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我们两国之间的相互合作,我相信它主要的合作方向会是增进人民福祉。不仅仅是说增进中国日本两国人民的福祉,而且是增进整个世界人民的福祉。这些合作的前提都是日本要充分认识到中日之间有哪些存在的历史,合作的前提是日本要充分理解中国的立场,要尊重中国的底线,要能够在历史的问题上有真正的悔悟,这样才能共同促进两国的发展。

【人物简介】

萨苏,本名弓云,汉族,祖籍河北,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IT工程师、著名军史专家、日本问题专家,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长期嘉宾。先后在美国通用电气、AT&T、诺基亚、AMECO等公司工作,现为一家美国公司驻日的网络工程项目主管。曾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现回到国内工作。他曾出版过《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京味九侃》、《中国厨子》、《嫁给太监》、《梦里关山走遍》、《与“鬼”为邻》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