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汉唐之间迢迢对望的礼俗相映)(1)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是两个既密切关联又各自独立的文化遗产,除西安长安区以外,全国还有山东沂源县和山西和顺县两处牛郎织女传说遗产,以及广州、湖北埙西县、浙江温岭县、甘肃西和县四处七夕节民俗遗产。不仅如此,牛郎织女传说还幻化成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等形式融入全国各地的其他民俗活动中自两汉魏晋流传至今,并将这种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扩散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孕育出了当地特色的七夕节日。

众所周知,牛郎织女传说是七夕节的源头,七夕节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扩大和开枝散叶。似乎一切人都了解这个传说中的典故、一切人都能把这个节日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作为流传最久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首,却只有在西安的牛郎织女传说遗产中才能看清深藏其中的礼学与汉唐长安城密码。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汉唐之间迢迢对望的礼俗相映)(2)

在今天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的石婆庙,每年正月十七和七月七的庙会依然极其盛大,香火正旺。庙中供奉的石公石婆早已被考证为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侍卫昆明池的牛郎织女像,1956年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与这两尊西汉石像同为牛郎织女传说信史源头的还有班固《西都赋》中对“昆明池”“牵牛”“织女”三者方位的描述。

以上这段最广为人知的部分,或者应该被叫作“牛郎织女传说起源简化版”。跳过唐宋元明清牛郎织女传说已经广为流传的时代,甚至跳过南北朝、跳过三国两晋时代,回到班固写《西都赋》和《汉书》的时代,会更清晰地看到牛郎织女格外受到后世儒生与诗人钟爱的原因。

就在《西都赋》的“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兮右织女,似天汉之无涯”这一句之前,班固实则用大笔墨描摩了一番西汉天子在西周都城丰镐灵池灵沼进行军礼和嘉礼的壮观画面,他写道,

“尔乃盛娱游之壮观,奋泰武乎上囿,因兹以威戎夸狄,耀威灵而讲武事。命荆州使起鸟,诏梁野而驱兽,毛群内阗,飞羽上覆,接翼侧足,集禁林而屯聚。水衡虞人,修其营表,种别群分,部曲有署。罘网连紘,笼山络野,列卒周匝,星罗云布。于是乘銮舆,备法驾,帅群臣,披飞廉,入苑门。遂绕酆鄗,历上兰,六师发逐,百兽骇殚。震震爚爚,雷奔电激,草木涂地,山渊反覆,蹂躏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尔乃期门佽飞,列刃钻鍭,要趹追踪,鸟惊触丝,兽骇值锋。机不虚掎,弦不再控,矢不单杀,中必迭双。飑飑纷纷,矰缴相缠,风毛雨血,洒野蔽天。平原赤,勇士厉,猿狖失木,豺狼慑窜。尔乃移师趋险,并蹈潜秽,穷虎奔突,狂兕触蹶。许少施巧,秦成力折,掎僄狡,扼猛噬,脱角挫脰,徒搏独杀。挟师豹,拖熊螭,曳犀犛,顿象罴,超洞壑,越峻崖,蹶崭岩。钜石隤,松柏仆,丛林摧,草木无馀,禽兽殄夷。于是天子乃登属玉之馆,历长杨之榭,览山川之体势,观三军之杀获。原野萧条,目极四裔,禽相镇压,兽相枕藉。然后收禽会众,论功赐胙,陈轻輢以行炰,腾酒车以斟酌,割鲜野食,举烽命釂。飨赐毕,劳逸齐,大路鸣銮,容与徘徊。”

将牵牛星与织女星放在这段军礼和嘉礼的远景近景中景反复切换之后,班固的用意其实很明显,他真正要描写的是西汉直到汉武帝和宣帝时推崇礼学、注重国家文化建设,于是在礼法支撑之上传承了天下一统的福德(原文“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西都长安城作为两汉京师不仅是周秦汉三代一脉相承,更是天人感应之下的天道(原文“是故横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龙兴,秦以虎视。及至大汉受命而都之也,仰悟东井之精,俯协河图之灵,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应,以发皇明,乃眷西顾,寔惟作京”),因而长安城实与汉朝礼法一体(原文“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班固长期居留在长安城并曾私修《汉书》,实际上是为了守望自汉高祖刘邦以来的汉朝礼法和经学正统,不仅包括对王莽篡汉时儒家经典的修正,还包括对东汉光武帝、明帝和章帝以来儒学的集成。

《礼记・月令》曰:“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毕中。”又,《史记・天官书》曰:“南斗为庙,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这两段典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农历七月,太阳在二十八星宿的翼宿,黄昏时分,建宿出现在南方天空正中央,清晨,毕宿出现在南方天空正中央,因南斗是象征天子的太庙,建宿是太庙北面的旗帜,而牛宿是献祭太庙的牺牲,牛宿三颗星分别立于太庙之侧,女宿的织女星为其献祭。

为什么《礼记》和《史记》要记录这么一个内容?

因为先秦时期的政治生活被周礼所定义,在“天人感应”的逻辑下,进入农历七月,斗宿(天子)建宿(王旗)牛宿(牺牲与侍卫)毕宿(出征将领)女宿(献祭者)依序出现在南天正中。同时,《礼记・月令》继续说“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及“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七月孟秋为“五德学说”中的金德,主杀伐。因而,《汉书》载元狩三年(公元前 120 年)汉武帝为征南越,在西周丰镐都城旧地灵沼灵池开凿昆明池训练水军,便在昆明池畔立下牵牛和织女两尊石像,实则是引用“斗建牛毕女”的天象寓意,既显示了他统一天下、令率土之滨臣服的雄心抱负,也彰显其身为天子坐拥天下的权威。

把“左牵牛兮右织女”放在《史记》、《礼记》、《夏小正》、《汉书》和《白虎通》五部儒家经典建立的礼学思想体系之下,《西都赋》中的牵牛织女和昆明池就恰好在这幅画面中构成了一组“以德配天”的礼制意象。

所以,在这一组文化符号的用意中,原本就已经阐发了四海臣民如星辰般拱卫在天子之下的大一统礼制设想。这组文化符号,后来被张衡在《二京赋》中用过,被西晋的潘岳潘安在《征西赋》中用过,被曹丕曹植都用过。只不过,相对于妇孺皆知的牛郎织女因天帝怒而分隔、又因爱相会的剧情来说,班固设计的牵牛织女文化原型只保留了“一统”这个核心,而儒家礼法与礼制的深远用意则传为士大夫之间的秘辛。

一直要到南北朝隋唐及两宋之际,礼教通过科举、诗词和都市文学等文化艺术形式从士族普及到寒族再到平民百姓阶层,中国迎来一波文化昌明和一系列大都市快速发展浪潮,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金陵、太原、汴梁、杭州等地不约而同地培养出都会生活文化,牛郎织女传说已在儒释道三教节日传统的影响下演变成了暗合儒家纲常伦理的七夕乞巧佳节。习俗的外壳虽已改变,内核精神反而更加牢不可破了。

牛郎织女传说在汉唐礼俗转化之中,促成了中华民族南北和东西的全方位文化融合,长安城则在这个进程中一直延续着象征大一统的国都礼制功能,东汉之后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特别是唐玄宗颁行《大唐开元礼》之后再一次将“长安”的礼制意义放大到了极限,深远影响到清末民初。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汉唐之间迢迢对望的礼俗相映)(3)

参考文献

1.诗经,王秀梅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9月

2.周礼,徐正英,常佩雨译注,中华书局,2014年2月

3.礼记,胡平生,张萌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11月

4.岁时广记,[宋]陈元靓撰,许逸民点校,中华书局,2020年6月

5.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刘晓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3月

6.中国宗教通史(全二卷修订版),牟钟鉴、张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7.礼与中国古代社会(四卷本),吴丽娱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月

8.中国儒教史(全3卷),李申,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2月

9.从礼乐文明到古典儒学,贾晋华,东方出版中心,2020年8月

10.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11.古都与城市,张晓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12.中国政治思想史(套装共3册),刘泽华,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3月

13.礼乐文明与生活政治——《礼记》与儒家政治哲学范式研究,朱承,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

14.礼和天下:传统东亚秩序的长稳定,陈康令,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

15.《仪礼经传通解》研究,王志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月

16.德性、政治与礼乐教化:《礼记》礼乐释义研究,张树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7

17.礼记讲读,吕友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8.杨宽史学讲义,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19.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朱溢,上海中籍出版社,2014年9月

20.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美]包弼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

21.唐宋之间的国家与祠祀:以国家和南方祀神之风互动为焦点,杨俊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

22.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冯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9月

23.礼制下移与唐宋社会变迁,王美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24.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梁满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

25.中国中古礼律综论:法文化的定型,高明士,商务印书馆,2017年6月

26.古代中国与皇帝祭祀,[日]金子修一著,肖圣中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

27.中国古代皇帝祭祀研究,[日]金子修一著,徐璐,张子如译,西北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

28. 从六艺到十三经:以经目演变为中心(全二册),程苏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

29.汉书,班固著,颜师古注,中华书局,2007年1月

30.春秋繁露,董仲舒著,张世亮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10月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汉唐之间迢迢对望的礼俗相映)(4)

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 · · END · · ·

赋予非遗新的生命

文字丨李东衡

排版丨非遗控

今日头条丨西安非遗保护协会

图片版权归协会和会员所有

违者必究,网络图片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