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声在线】“只要组织需要,我就会一直扎根农村,继续当好党的政策宣传人,农村党建的施工人,乡村振兴的推进人,为民办实事的贴心人,抓好各项惠民政策落细落地落实,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人行衡阳县支行干部、衡阳县井头镇晓栖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王纯忠这样告诉记者,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驻村工作队帮扶成效典型案例 倾注一片真情帮扶一方百姓?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驻村工作队帮扶成效典型案例 倾注一片真情帮扶一方百姓

驻村工作队帮扶成效典型案例 倾注一片真情帮扶一方百姓

来源:【华声在线】

“只要组织需要,我就会一直扎根农村,继续当好党的政策宣传人,农村党建的施工人,乡村振兴的推进人,为民办实事的贴心人,抓好各项惠民政策落细落地落实,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人行衡阳县支行干部、衡阳县井头镇晓栖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王纯忠这样告诉记者。

晓栖村位于衡阳县井头镇东南侧,四面环山,由原小洞和知西2个自然村合并而成,面积约5.46平方公里,水田1400.6亩,旱土1800余亩,林地3896亩,下辖24个村民小组,共有590户2700余人,建档立卡户贫困户38户133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常住村民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全村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是典型的贫困村。

2018年5月,王纯忠同志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主动请缨到井头镇晓栖村驻村蹲点,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四年来,他的肩上永远扛着第一书记的责任,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推动驻村帮扶和脱贫攻坚等工作取得骄人的成绩。由于驻村期间的突出表现,王纯忠在2018、2019年连续两年被中共衡阳县委评为“优秀驻村工作队队长”,2021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刚到晓栖村时,王纯忠就发现该村支“两委”班子很不团结,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争你大我小,奉献精神弱、责任担当意识不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强、形同虚设,还被县里戴上“软弱涣散”村的帽子。面对这种情况,王纯忠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要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起来。于是,他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该村真实情况,逐个找村支“两委”成员谈心交心,摸清情况,找出症结。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召开了一次民主生活会,让村支“两委”成员红红脸、出出汗。同时,多次召开屋场座谈会向广大党员和群众征求意见和建议。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整顿,村支“两委”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有了明显转变,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都有了显著增强。2020年1月,该村一举摘掉了“软弱涣散”的落后帽子。

真情实意,把群众事当作“家事”

“谭老先生,您好,我是王纯忠,我给您叫的村医来了,您开下门!”一个刮着大风、下着暴雨的深夜,王纯忠听说结对帮扶对象谭四元夫妇94岁的父亲生病了,急忙驱车叫上村医上门为老人诊疗。由于此刻正值深夜,且家里并无年轻人,王纯忠放不下心,于是当起了护工的角色,换药、端水、倒尿盆,耐心地守着老人输液,一整夜都未休息。在王纯忠的悉心照顾下,老人很快痊愈。

据了解,谭四元是王纯忠在晓栖村的结对帮扶对象,由于夫妻二人常年在外务农,家里仅留守了94岁的父亲和89岁的母亲。为解决其后顾之忧,让其夫妇安心在外务工赚钱,王纯忠一直一来把俩位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坚持每个月上门看望2次,及时送上生活物资,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终于谭四元利用这几年在外务工收入在村里建起一栋三层“小洋房”,成为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

教育为本,师生安全刻不容缓

晓栖小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教室和宿舍都已破败不堪,师生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王纯忠了解到情况后,立即整理修缮报告和影像资料,向县教育局进行了详细汇报,请求立项支持。由于该县财政困难,县教育局批复的修缮经费仅10万元,离预算金额还有16万元的资金缺口,但师生的安危一刻都不能等。在与村支“两委”、学校商议后,他积极利用自身资源,自掏腰包多次往返衡阳—广东两地,请求衡阳驻广东佛山商会给予慈善捐助,经多次洽谈,商会最终决定,除捐助16万元资金缺口外,另外还向学校捐赠书包100只,校服100套,课桌30套,并重建图书室和电教室,配备教学用电脑、打印机12台套。如今,学校重新焕发英姿,孩子们可以安安心心地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对此,村民们给予了高度评价,不少长者说道:“王队长真是个好人呀,心里始终装着晓栖,为晓栖的老百姓办了一件又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补齐短板,打通村民致富之路

“感谢王队长,一来就把困扰我们多年的出行问题解决了,这下我们到镇上去赶集再也不用带着一身泥巴回来了。”晓栖村民王大爷激动的说道。

“要想富,先修路”,晓栖村为平均海拔368米的边远山区,坡陡路窄弯多,整村只有一条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单行道水泥路,其余组道全部为泥土路,村民出行困难,商贸活动难以开展,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为解决该问题,王纯忠同志会同村支“两委”研究制定了《晓栖村村、组道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规划》,并与村书记先后4次到县公路局等相关部门反映该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积极争取村道拓宽、组道硬化指标。同时,多次到广东等地请求该村在外成功人士捐建资金,共筹措资金26.4万元。四年多来,该村已连续硬化9条组道,里程达16.47公里,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村道扩建的基础工程也已完成,老百姓与外界交流的“脱贫致富路”正越拓越宽。

产业振兴,带领村民共奔小康

“扶一方百姓脱贫致富,是我的神圣职责,也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信仰,我准备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几年,继续倾情奉献给党的乡村振兴事业。”王纯忠同志感叹道!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光靠传统农业,只能维持现状,不仅群众增收受限、村集体经济来源单一,村民的生活质量难以提高。王纯忠同志带领村支“两委”积极谋划集体增收的发展新路子,针对晓栖村山地多、平地少的实际,一致确定了做优做强油茶产业的发展路子。说干就干,他立即发动群众,多次宣讲油茶产业惠农补贴政策,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经过多方努力,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该村就开垦油茶种植面积170.2亩,预计总产值将达到300万元。在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他还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成立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的大型牲猪养殖项目已正式开工投产,既壮大了集体经济,也实实在在的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据了解,四年来,晓栖村人均收入从不足5000元增长到20000多元。看到家乡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发展,村子里也逐渐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第一书记就意味着第一责任、第一担当。如今,根据组织安排,王纯忠同志被安排到栏栊乡东井村继续驻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他表示,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新农村贡献基层央行人的一份力量!(通讯员 尹晔华 杨晓燕)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