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着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提及背影,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那个有点肥胖的、蹒跚着去买橘子的背影,打开了多少人的泪腺开关。

这篇写于1925年的回忆性散文,记叙的是朱自清离开南京去北京求学,父亲送他到火车站,并细心照顾他上车的一个故事。现在,离家去外地求学,已经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小事,甚至出国求学也变成了一件小事。然而,就是这么一件父亲送行的场景,在朱自清笔下,将父亲深沉的爱慢慢铺开。

通篇一千多字的小故事,因为它朴素的语言,细腻的感情,编入教材中,成为一代代的中学生诵读的名篇。

背影朱自清散文全解析(季羡林读朱自清背影)(1)

​1.我们读《背影》里深沉的父爱

1917年,朱自清的祖母过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时逢乱世,谋生艰难,家里靠着典卖补足亏空、借钱办丧事,想来如此惨淡的生活,对父亲来说也是打击吧。

父亲要去南京谋差事,原本已经跟熟悉的茶房说好,由他送我去。当时的朱自清已经二十岁,并且北京往来过两三次,本也不必父亲亲自去送。

进车站之后,父亲的一系列动作是文章描写的亮点和重点,“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还有之前,“忙着看行李”,“忙着向脚夫讲价钱”,“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嘱我路上小心”,父亲忙碌着操心着,仿佛有讲不完的挂念,最后却只有一句“路上小心”。一个沉默寡言,却又充满对儿子关爱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背影朱自清散文全解析(季羡林读朱自清背影)(2)

朱自清能够将当日父亲的穿着打扮记得清清楚楚,将父亲费力买橘子的动作和神态看的明明白白,甚至在看到父亲的背影,眼泪很快流下来,父亲回来时“我赶紧去搀他”,想必内心也是被触动了,不再是一味地认为完全没必要,不再是自作聪明的认为父亲的嘱咐是多余而无用。

生活的艰难,祖母的离世,父亲的差事还没有着落,这样的条件下,父亲仍旧给出他的关心和爱护。而我也体会到父亲的用意,即使后来父亲因为家庭琐屑对我不同往日,在看到父亲的来信时,晶莹的泪光中,仿佛又看见了那个肥胖的、青布马褂的背影。

生活中的细小的事,都包含着父母对我们的爱。而我们,年龄尚小时不同,年龄稍大时不以为意,等到看懂父母的爱护,父母都已经老去。

“背影”成为朱自清忘不掉的关于父亲的回忆,而我们在还有时间时,用行动直接回应父母的爱吧。

背影朱自清散文全解析(季羡林读朱自清背影)(3)

2.季羡林读《背影》里的伦理大爱

读完《背影》,我们仿佛透过朱自清笔下,看到一个生活失意、肥胖的父亲,费力的给儿子买橘子,看到一个明白父亲不易,感动、惦念父亲的儿子。这种父子亲情是直观而且深切的,也容易让我们推及自身,发现身边的父母亲情。

可是,除了亲情外,我们还能读到别的吗?似乎没有。然而,在读季羡林的作品时,发现了他对这篇文章的一些随笔,思考内容之深是我们不及的。

季羡林先生提到,“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篇文章的涵义,不能不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谈起”,从文化和历史,如何理解?

背影朱自清散文全解析(季羡林读朱自清背影)(4)

《背影》一文表达是父子情,而这是三纲中“父子纲”的真谛,即父慈子孝。古来以孝治天下,这是历史上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的精义纲纪。季羡林先生说,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不能把眼光局限于一情一景,而是要放长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才能体会到这篇名文蕴含的真精神。

难道“三纲五常”不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吗?我们不是舍弃了吗?那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跟《背影》有一丁点的关系吗?

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里说,中华文化的定义,见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六纪,指的是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虽然有一些观点迂腐,是糟粕,但并不代表它没有意义。

同样,在香港学者饶宗颐教授的一篇访问里,他也提到“中国文化所以能延绵数千年,仍有如此凝聚力量,实乃受两个因素所驱使,一是文字,二是纲纪,即礼也。”而“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正是有了“礼”的基础,才有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背影朱自清散文全解析(季羡林读朱自清背影)(5)

我们要想社会稳定、人际和谐,是需要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而纲纪就是基础的制约手段。从这一层意义上来理解,我们看《背影》的父子和谐,也可以透过《背影》看到更大宏观的家国天下的纲纪,这才是季羡林先生看到的伦理大爱。

3.经典,是需要常读与思考的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通过细腻的描写,朴实的语言,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寡言的父亲深爱儿子的表达画卷,读来清淡质朴,却充满深情。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表示,《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边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要想追求道,首先要做的的就是孝悌,也就是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正是这种伦理大德,是构成社会稳固的基础。

背影朱自清散文全解析(季羡林读朱自清背影)(6)

一个背影,拉近了朱自清和父亲的距离,即使相隔千里,缠身于家庭琐屑之事的父亲,“也会慢慢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念我”。而朱自清先生,饱含思念的泪水中,也会想起那个肥胖的、蹒跚着去买橘子的父亲。

一篇教材中的课文,我们读出了父爱,季羡林先生读出了社会伦理纲纪,这是思考深度的差距,更是文化积攒底蕴的差距。

正如季羡林先生说,我们不能目光短浅的只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情,更要从基本的故事、感情中读到历史和文化的韵味。而我们之所以还没有读出来,是因为我们的积累还不够。

背影朱自清散文全解析(季羡林读朱自清背影)(7)

​经典的传世之作,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一扫而过,这会是对它们的浪费和不尊重,而要真的从中有所感悟,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及时常读一读。毕竟,随着时间阅历的积累,我们的思想也在成长。

一篇《背影》,是亲情,而又不止是亲情。

常读,多读,不要让经典蒙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