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这个世界是一个多元价值观的世界,有人沉迷享乐不求真理,有人“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有人勤勤勉勉追逐成功,有人豁达乐观看淡名利,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最蠢呢?

是追逐享乐不爱知识的芸芸众生,抑或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自大狂?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充满智慧的哲学家尚且如此自谦。

李子勋在《人生困境整理术》写道:

“自信只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是人类为了掩饰对外部世界恐惧的一小块遮羞布,而自卑才是人类精神领域可靠的、赖以生存并维持生命张力的心境。”

聪明人比蠢人多了什么(聪明人和蠢人的最大区别在于)(1)

这句话有着它的语言背景,不能断章取义,心理大师李子勋想要表达的是人要学会自谦。

无论是哲学大师,或者心理学大师,随着对知识了解的深入、对世界本质思考的深入以及对自身品性的打造,无一不褪去张狂,变得自谦、内敛。

为什么说“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人最蠢呢?

心理学上有个专门描述这种现象的术语,这个术语叫做达克效应,全称是:邓宁-克鲁格效应。

指的是能力不行的人反而更加自信的现象,这些能力不行的人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沉浸于一种自己建造的虚幻的优越感中,常常高估自己的水平,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聪明人比蠢人多了什么(聪明人和蠢人的最大区别在于)(2)

正如罗素所说:“我们这个时代让人困扰的事之一是:那些对事确信无疑的人其实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知识,整个大环境并不是呈现着爱知识的氛围,而有些人学到了一点皮毛,便觉得其他人都是这样无知、错误百出的人。

他觉得自己很厉害,其实在智者的眼里,他只是一个没有什么学问还爱摆弄的人。

真正聪明的人都忙着提升自己,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批判那些如此明显的错误的观念呢?

就像学逻辑学一样,不可能一直停留在以偏概全、诉诸无知等等认知偏见上。不持有认知偏见只不过是逻辑学最基础的要求,可是有人却以为这就是逻辑学的全部内容。

聪明人比蠢人多了什么(聪明人和蠢人的最大区别在于)(3)

只有蠢人才会“凝视深渊”,然后换来“深渊的凝视”。

所以,蠢人热衷于“纠错”带来的价值满足,聪明人热衷于学习知识、提升思维,并没有兴趣去纠正别人那些对聪明人来说不值一提的认知错误。

蠢人热衷提的知识,只是聪明人眼中本来就应该知道的常识。

“如果你是个锤子,你看什么都像钉子”,聪明人会当锤子吗?

怎样才能变得更聪明呢?

第一点是要学会认知升级。

基础不好、懂的知识少,但是谦虚好学就足够了。有些人看到别人的思维很好,感到很羡慕,却忽略了思维不是天生的,是一步一步锻炼的结果。

在基础不好的时候,可以阅读像杂志这种类型的短文章,在足够的短文章阅读基础上,了解了短文章共同的价值取向。

有了一个思维基础,就可以尝试阅读书籍代替阅读碎片化的短文章,在这个阶段适合阅读简单、有趣的书籍,例如入门畅销书籍。

聪明人比蠢人多了什么(聪明人和蠢人的最大区别在于)(4)

在阅读了足够的入门书籍,就会对整个入门书籍的价值取向有着大致的了解,就可以阅读经典著作了。

在阅读经典著作之后,就会反过来明白短文章、畅销书的局限,以及它们的内容有很多都是来自于经典书籍。

第二点,要注重选择环境。

为什么有人会热衷于“纠错”呢?因为他选择的环境是宽泛的互联网,整个互联网的大环境是非常像《乌合之众》描述的不够理性的群体环境的,当他去纠错的时候,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别人这么蠢。

聪明人比蠢人多了什么(聪明人和蠢人的最大区别在于)(5)

他就会把本来应该用于自己思维升级的时间留给了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蠢上面,这样对于他自身并没有帮助,反而会让他陷入在这个认知的泥淖。

不能去思考为什么别人这么蠢,而要去学习那些聪明的人是怎么思考的。前者只能满足自恋,后者才能发挥作用。

第三点,要谦逊,也要宽容。

仅仅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是不够的,没有良好的品行作为基础,就没有办法成为智者。

当看到别人犯傻的时候,要多想想对方的优点是什么,向对方学习。

聪明人和蠢人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聪明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加以学习。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