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

贝多芬创造了古典音乐吗(古典主义时期音乐)(1)

在贝多芬的的音乐创作中,既体现出了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的继承,同时也能看到对传统创作思维的突破,体现了一代音乐大师的创作风范。

贝多芬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波恩时期(1770—1792)

贝多芬在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贝多芬的祖父和他爸都是波恩选帝侯宫廷的乐师,祖父在当时宫廷混的还不错,但到了他爸这就开始不行了,他爸爱喝酒脾气大,非常粗暴,这样的爸爸就让整个家庭过得不是太好。贝多芬他爸从小教贝多芬音乐,处于贫困中的贝多芬他爸想了一个发财致富的好办法:“要是能把贝多芬能成为‘第二个莫扎特’,那自己不就名利双收了嘛!真是太好了”。于是,他开始更加细心的教导自己的贝多芬,想要努力把贝多芬培养成为一个“神童”,甚至听说还曾经偷偷给贝多芬在“身份证”上改小了年龄。但随着贝多芬不断的长大,贝多芬他爸发现儿子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有天赋”,于是又开始变得粗暴,经常打骂贝多芬,贝多芬最后实在是挺不住了,贝多芬就跟他爸说:“爸,你也别打我了,我不想学音乐了,我想去卖面包”。由此,他爸在他妈的劝说下,决定给贝多芬换一个老师,贝多芬终于不用再和他爸学了。

在1778年,8岁的贝多芬开始和他祖父的一个朋友——宫廷管风琴师海因里希·范·艾顿学习音乐,艾顿是一个老头,非常慈祥,教给贝多芬很多钢琴技术。艾顿虽然教的整体还不错,但因为年龄大了,也会有一些问题,就是他的教学思想相对保守,而且也不愿意教贝多芬比较感兴趣的管风琴。期间贝多芬也和别的老师学了一些东西,比如管风琴、小提琴、中提琴、男高音、双簧管等。这一时期,他爸好像慢慢明白了,其实不是自己儿子没天赋,是之前自己水平不行,他现在慢慢看出来贝多芬好像“有天赋”了。于是,想给贝多芬换老师。

在1781年,贝多芬换了一个老师。他的新老师是在波恩当时最好的老师,宫廷管风琴手艾登的继承人,波恩国立歌剧院的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格特劳勃·尼夫(Christian Gottlob Neefe),年仅31岁,在音乐界很有名气。尼夫上第一次给贝多芬上课时就看出了贝多芬的天赋,并且认为之前的老师都是“辣鸡”,这么好的苗子都没教好(贝多芬他爸害羞的低下了头)。此后,尼夫开始系统的教导贝多芬,尼夫在教贝多芬钢琴的同时,也系统的教贝多芬理论知识。尼夫在教了贝多芬一阵之后,公开表示“他一定会成为第二个莫扎特”,足以看出对贝多芬的喜欢。值得注意的是,尼夫非常喜欢巴赫的《平均律曲集》,他经常辅导贝多芬演奏巴赫平均律,这让贝多芬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了基础。在1782年,贝多芬已经可以代替了尼夫在宫廷演奏管风琴了。在1784年,14岁的贝多芬基本在演奏技术上可以与尼夫达到相当的水准,并与尼夫进行着同样的工作。又和尼夫学了几年作曲后,尼夫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交给贝多芬的了。在当时的波恩,已经没有再厉害的老师了,贝多芬的学习遇到了瓶颈。

在1787年,贝多芬在17岁的时候曾去过一次维也纳,专门拜访莫扎特。贝多芬想让莫扎特指点一下自己的演奏,但第一次演奏“掉链子”了,莫扎特客气的夸奖了之后,贝多芬表示不服,提出可以再即兴来一段,于是他把莫扎特《唐·乔万尼》中的片段作为主题,进行了即兴的演奏,当场得到了莫扎特的认可,莫扎特同旁边的人讲:“这个小孩以后大有作为,可能会震动世界。”此后,贝多芬成了莫扎特的“迷弟”,他后来公开表示莫扎特的音乐是“最伟大的”,他认为自己是莫扎特最大的“粉丝”,“莫扎特用脚作的曲子都比我强。”

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把启蒙运动推向高潮,贝多芬正好在这一年进入波恩大学,接受了启蒙思想的精神。在这样的教育下,使得贝多芬对“革命”与“突破”有了很大的兴趣。在1790年12月,海顿来到了波恩,海顿在这一期间是刚从埃斯特哈齐家族“离职”,从维也纳去伦敦,经过波恩,但当时和贝多芬见没见着还不好说。在1792年,海顿又一次来波恩,这一次海顿是从伦敦回到维也纳,又路过波恩,这一次他和贝多芬见到了。在1792年7月,尼夫告诉贝多芬海顿来波恩的消息,并且带他来到了海顿的住处。海顿见到贝多芬问了一个非常“扎心”的问题:“你现在在作曲上有什么积累和成就?”贝多芬说:“我现在还真就没啥积累,尼夫老师说他已经在作曲上没什么教给我的了,我自己也不知道咋提高了”。海顿当场就说:“跟我到维也纳去吧,我当你的老师。”

波恩时期的贝多芬对作曲还处于学习和探索之中,所以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比较少,且均为习作性质的作品。

贝多芬创造了古典音乐吗(古典主义时期音乐)(2)

二、第一成熟期(1792—1802)

1792年,22岁的贝多芬,为了音乐,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波恩,来到了维也纳。在贝多芬到维也纳的1个月后,贝多芬的爸爸去世了,但贝多芬并没回去,可见贝多芬对他爸是多么恨他爸。能和海顿大师学习,是贝多芬的荣幸,但在与海顿的学习中,贝多芬却感到不是很愉悦。海顿在教贝多芬的时候,更多的是教贝多芬一些基础知识,这让贝多芬觉得很枯燥,同时海顿在作曲中强调要“服从规则”,这对接受了“启蒙思想”的贝多芬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贝多芬与海顿在观念上的矛盾在一次小的争吵中升级,贝多芬提出离开。离开海顿的贝多芬又和维也纳的一些其他作曲家学习了作曲,也有了一些进步。期间,贝多芬在维也纳还需要解决经济问题,他先后服务于多个贵族,把自己的作品献给贵族们换取工资,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贝多芬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有献给各种贵族的作品。与此同时,贝多芬也靠教学生或开音乐会赚钱。

在1795年以后,随着贝多芬作曲技术和音乐理解的不断成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明显增多,在这些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音乐的基本风格。在1796年开始,26岁的贝多芬耳朵开始出现耳鸣的症状。1798年,贝多芬作为“市民代表”和“法国驻维也纳使馆”的“大佬”会面(当时的背景是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把奥地利帝国打败了,法兰西得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设立一个使馆),在期间接触到了“大佬”的辅助罗多尔弗·克罗采,这个人是一个小提琴手,也是个作曲家,克罗采跟贝多芬讲,他们之前打完胜仗都是要有庆祝胜利的音乐的,并且给贝多芬看了一些。贝多芬看了非常激动,他见到了真正“革命”的音乐。在一年后,他还特地将克罗采《序曲》的材料,融入到他的《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以表示对“革命”的尊重。在1799年,29岁的贝多芬出现了第一次失聪。1800年,贝多芬完成了首次个人音乐会的同时,也开始教一个学生叫卡尔·车尔尼。在1801年听觉大大衰退,出现耳聋的症状。1801年,他在给他的好基友魏格勒的信中写道了我们后来知道的名人名言:“我要扼住生命的喉咙,要我向他弯腰,这是不可能的。”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早期的创作体现出海顿的影响,比如他比较早的前三首奏鸣曲(Op.2,No.1—3)和弦乐四重奏Op.18等作品都能看出海顿的音乐风格。但在之后的创作,逐渐可以看出贝多芬对“革命”精神的向往,以及在音乐上的探索和尝试,特别是他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悲怆”奏鸣曲》等作品中尤其体现了这些特点。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体裁包括交响曲、钢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室内乐作品等。

贝多芬创造了古典音乐吗(古典主义时期音乐)(3)

三、第二成熟期(1802—1812)

1802年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很多资料依据这个依据这个遗嘱认为贝多芬是一个很脆弱的人,想要自杀。但事实上贝多芬当时并不想死(贝多芬:“没想到吧,哈哈。”),因为在这份“遗嘱”中,贝多芬自己也提到了“在我还没有完成交给我的全部使命之前,就离开这个世界,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并且事实证明,贝多芬在写完了这份遗嘱之后,又活了20多年,这份“遗嘱”是在他死后才发现的,所以目前可以认为这个“遗嘱”是贝多芬当时自己写的一段“小作文”。

1803年,贝多芬完成了他的《“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激励而写的,最初是为拿破仑·波拿巴而作的,但因为拿破仑称帝了,贝多芬将题目改了,改为“英雄交响曲”。从《“英雄”交响曲》可以看出,贝多芬的音乐内涵更加深刻了,他似乎开始更加向往“革命”精神了。在1804年—1805年,他创作了歌剧《莱奥诺拉》,这部歌剧是一部与“革命”有关的作品,作品的情节取材于一个历史事件,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个妻子女扮男装救丈夫“越狱”的故事。在1805—1806年,这部歌剧又被改了第二版,贝多芬期望通过这部歌剧来实现自己的音乐观念,但失败了。这部歌剧在当时反响很一般,失败后贝多芬非常伤心,就到朋友家里调整心态连着散心,顺手创作了《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让贝多芬恢复了心态的是他和特蕾莎的爱情。特蕾莎·布鲁斯维克是贝多芬众多女朋友中比较喜欢的一个,虽然她是一个寡妇,但贝多芬仍然相信她是一个好女孩。贝多芬为特蕾莎免费上钢琴课,《致爱丽丝》就是贝多芬写给这个女孩的,《“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写给女孩他哥的。但俩人在1810年闹掰了,特蕾莎和别人结婚了。但贝多芬也没闲着,接着又联系上一个女孩——柏蒂娜·布伦塔诺,这个女孩是一个名媛,认识很多名人,她还帮贝多芬和歌德联系上了。要知道,贝多芬以前经常拿歌德的词创作歌曲送给女孩子,贝多芬可太喜欢歌德了。但在贝多芬真正认识歌德之后,贝多芬开始有点讨厌歌德了,为啥呢,因为有一次,贝多芬和歌德一起在路上走,歌德看到贵族之后就变成了“舔狗”,这让贝多芬很瞧不起。后来贝多芬和歌德也不怎么联系了,可见贝多芬还是比较“刚”的。

在1811—1812年期间,贝多芬创作了《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这两部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这一阶段音乐创作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意味着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风格完全成熟。但达到高标准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达到更高的标准,在之后的时间里,贝多芬一直在探索着这个问题。

贝多芬创造了古典音乐吗(古典主义时期音乐)(4)

四、最后的成熟期(1813—1827)

在1814年维也纳会议期间,贝多芬多次参与官方音乐活动的指挥和演出,他受到了欧洲亲王贵族的敬意,成为官方推崇的音乐家。贝多芬之前失败的歌剧《莱奥诺拉》改名为《费德里奥》经过改编后重新上演,获得了成功!但好景不长,在1815年,45岁的贝多芬出现了重大危机,他的赞助人们在这一年相继去世,他的年薪,没了!!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很严重的一件事,他之前之所以可以相对舒适的创作音乐,是因为有人每年给他工资,但是现在这些工资没有了,对他的生活和创作来讲,影响是非常大的。贝多芬是这样描述当时的生活的:“我几乎沦为乞丐,而我又不得显露出一副不差钱的样子。”不巧的是,在这一时期,意大利风格开始盛行,人们似乎有点听腻了贝多芬热烈、深刻的音乐风格,大家开始喜欢罗西尼清新灵动的风格了。在这一时期贝多芬耳朵完全聋了,他得靠笔记本与人沟通。贝多芬家里亲戚也有很多烦心事,都得贝多芬亲自去处理。所有的这些使得贝多芬的脾气越来也不好,身边的人都被他气走了,他自己描述自己的境遇是:“我什么朋友也没有,我在世界上是孤独一人。”这一时期的贝多芬,真的是有点可怜了。

1816年,贝多芬创作了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这似乎可以说是西方音乐历史上第一套声乐套曲,表达了贝多芬对理想爱人的向往,这也许是终身未婚的贝多芬最后对爱情的一点追求。

在1819年,贝多芬开始为自己的学生兼赞助人鲁道夫大公创作《庄严弥撒》,这部作品创作了4年,直至1823年才写完,1824年首演。贝多芬自己认为它是自己最好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能够看出亨德尔的合唱写作技术,也能看出受到了海顿弥撒音乐的影响。所以说人呀,到了一定年纪,还真的是愿意怀旧。在1822—1824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是他人生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作品的内涵极为深刻,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是“全世界的人们都是一家人”,有点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觉。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资料里写道《第九交响曲》的创新之处就是在于在交响乐中加入了“合唱”,但其实这并不是首次,贝多芬在1808年的《C大调合唱幻想曲》中,就已经加入了“合唱”,而且从旋律来看,还和《第九交响曲》有一点像,所以有人把它称为“小贝九”。

贝多芬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是《F大调弦乐四重奏》(Op.135),包括之前的Op.127、Op.131、Op.130、Op.132,这些都是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的“大成之作”。

贝多芬,于1827年逝世。

在贝多芬最后一个时期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巴洛克时期音乐以及海顿、莫扎特音乐的寻找,在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的同时,也赋予了音乐作品更深刻的思想深意。这一时期的作品创作体裁相对丰富。

贝多芬创造了古典音乐吗(古典主义时期音乐)(5)

结语

目前的资料里形容贝多芬最俗也是最贴切的一句话就是:“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贝多芬的作曲技术以及创作构思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海顿、莫扎特这两位古典主义大师,他在超越前辈的同时,贝多芬也在不断超越自己。从贝多芬人生最后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的音乐更加强调个人情感,同时也在传达自己的崇高理想与追求。贝多芬开创了西方音乐历史一个全新的时代,后来的作曲家们都在为能够超越贝多芬而不断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