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贫穷、残废、孤独,虽然也有由于艺术上的巨大成功所带来的欢乐,但更多时候都是处于痛苦之中。他是一个由痛苦造就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就欢乐。

贝多芬从童年时代起,就开始领受人世间的苦难。父亲是个意志薄弱的人,并且有些放荡不羁,经常酗酒,日益堕落。母亲的健康状况很糟糕,家庭贫困,并且母亲与父亲不和睦,贝多芬小小的年纪,就要为家庭的状况担忧。17 岁时,母亲病逝,把家里最后的钱消耗殆尽,留下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自己又得了伤寒和天花,这时父亲已经堕落,贝多芬所遭受的这些不幸不是一个孩子所能承受的。悲惨的童年造成他性格.上的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不羁这些遭遇也为他以后战胜更悲惨的命运奠定了基础。

贝多芬艰辛的人生经历(由痛苦造就的人)(1)

家庭虽然带给他很多痛苦的回忆,但也该承认,正是家庭,是他的父亲及时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并进行严格地培养。4岁时,父亲就强迫他整天地练琴,有时把他和提琴一起关在家里,或者是用暴力来迫使他学习,尽管有时是被迫的,但他毕竟进步很快。在他8岁时,就进行首次公演,演奏的是几首钢琴协奏曲和三重奏,通过这次演出,父亲不得不承认,儿子的才华显露得越来越多,凭自己的才学是没法再教儿子了,于是到处拜师指导儿子学习弹琴和作曲。在以后的一些年当中,贝多芬在作曲和钢琴演奏上不断趋向于成熟,然而最先吸引音乐爱好者的并不是作曲家贝多芬,而是出色的演奏家贝多芬,他经常在各种聚会上进行钢琴演奏,其演奏令听者心驰神往,他还有幸为享有盛名的音乐大师约瑟夫●海顿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两首曲子。海顿的慧眼立刻就看出了这个年轻作曲家非凡的天才,在他的建议下,(这也正是贝多芬内心深处早已朦胧意识到的东西),贝多芬觉得不能再留在波恩了,应该走出这座平静的小都城,投身到广阔的天地里去。

贝多芬艰辛的人生经历(由痛苦造就的人)(2)

于是1792年,贝多芬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去维也纳的路途,开始了求学的旅行。在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贝多芬的演奏及作曲水平提高很快,在很短的时间里,人们就公认贝多芬为维也纳首屈一指的演奏家,他所创作的钢琴曲也不断地引起轰动。事业上成功的锦绣前程已经展现在贝多芬面前,在维也纳,人们公认并赞叹他的天才,他的声望已超出奥地利国界。事业上成功的同时也伴随着生活上的烦恼,母亲和父亲的相继去世,使本来贫困的家庭显得更加凄惨一他还要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负担弟弟妹妹的生活。然而这些烦恼与他后来所遭受的磨难相比,又算不了什么。

贝多芬艰辛的人生经历(由痛苦造就的人)(3)

更大的痛苦正在悄悄地向他袭来。1796年,贝多芬发现他的听觉开始减弱,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耳朵日夜作响。在以后的几年中,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瞒着别人,甚至对最亲近的朋友也不说;他避免与人见面,只是默默地忍受着痛苦。他不忍心承认这现实,也没有勇气告诉任何人,对于一个作曲家来说,双耳失聪,就如同一个歌唱家失去了美妙的歌喉,一个画家失去了明亮的双眼,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到了1801年他那倍受煎熬的心灵再也不能独自承受这痛苦,于是写信给他的两个朋友:阿芒达牧师和韦该勒医生在给阿芒达的信中,他写道:“你的贝多芬真是可怜已极,在与自然和造物主抗争。得知道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同在一起时,我已觉到许多病像,我購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劣...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生活,避免我心爱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伤心的隐忍中找栖身!...”

贝多芬艰辛的人生经历(由痛苦造就的人)(4)

在写给韦该勒的信中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敌入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剧院里,我必须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听清演员的台词。假如坐得稍远一点儿.我便听不见乐器和歌声中的高音...有时我也勉强能听到别人柔和地说话,可只能听到声音,却听不出字句。如果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无法忍受.....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鲁塔克(古希腊伦理学家与史学家),教我学习隐忍。但只要有可能,我就要向我的命运挑战,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么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贝多芬艰辛的人生经历(由痛苦造就的人)(5)

从这些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贝多芬内心的痛苦挣扎,虽然无可奈何却也不甘沉沦。他拼命地抵御着病魔,他试着用了许多药物和疗法,敷过树皮草药,直敷得四肢疼痛难忍。他还洗过温水浴,并且尝试了当时新发明的电疗法,尽管经过这种种努力,但病情依然如故。在这种时候,也许有的人会彻底绝望,或者苟且偷生,然而贝多芬的不屈的天性使他不甘沉沦。音乐就是他的心声,他竭力把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到音乐创作中以忘掉疾病的折磨,他象着了魔似的埋头进行新的创作。在此期间诞生的音乐作品有《悲怆奏鸣曲》(1799年),在这部作品中带有明显的忧郁的情绪;还有欢快、流畅的《七重奏》(1800年)和《第一交响曲》(1800年);此外还有《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1800-1 802年),这部作品的情绪倔犟而沉郁,最后又转为欢快明朗,已经显露出真正的贝多芬风格。这段时间贝多芬的作品还是很丰富,从他耳聋(1796 年)开始至1802年,所产生的著名乐曲就有20几部。这些作品的演出给贝多芬带来了巨大荣誉和许多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