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0~1827) 58岁

1770年 出生

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男,曾用名(亦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世界著名作曲家贝多芬(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的一生)(1)

出生:

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的波恩街20号

父母:

父亲为约翰·范·贝多芬,母亲为马丽亚·马达琳娜·凯维利希

背景:

社会变革:

18、19世纪之交,法国大革命震动着欧洲大陆,本就摇摇欲坠的神圣罗马帝国更是因此而走向历史的终点,德意志民族在等待统一的时机。

家族:

贝多芬原籍南尼德兰(今比利时)梅赫伦镇的法兰德斯族人。

曾祖父Michael van Beethoven是梅赫伦镇的法兰德斯人,

曾祖母Marie Louise Stuyckers是南尼德兰(今比利时)另一族瓦隆族人,两人之子(即贝多芬祖父)Ludovicus van Beethoven生于梅赫伦。

外祖父Johann Heinrich Keverich与外祖母Anna Clara Westorff都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特里尔选侯国(今属德国莱因兰地理大区)的科布伦茨。

祖父,也同名路德维希·范·贝多芬,20岁时迁居波恩,在科隆选帝侯宫廷内当一位乐队长。

父亲约翰则是一位唱诗班男高音。

母亲玛丽亚·马达琳娜·凯维利希(Maria Magdalena Keverich)是宫廷御厨的女儿,在嫁给约翰之前曾结过一次婚并有一子,但前夫与儿子皆早逝。

兄弟姐妹:贝多芬父母结婚后,一共育有7个子女,有4个长大成人。贝多芬是其次子,出生后在波恩教堂受洗。

血统:

血统而言,贝多芬是75%日耳曼人,18.75%比利时法兰德斯人,6.25%比利时瓦隆人。

名字与家乡:

贝多芬名字中的"范"(van)是弗拉芒语(又译法兰德斯语,荷语方言)而非德语中的"冯"(von),不代表任何贵族封号,而是用来显示其家乡

1771年 2岁

早期家庭经济状况:

早期贝多芬家庭情况还算如意;父亲约翰(1740年至1792年)的经济状况不错,老路德维希在经济上也能帮助一下这个家庭。不过,父亲约翰有酗酒的习惯且脾气暴躁,母亲马丽亚(1746年至1787年)则体弱多病。

1772年 3岁

1773年 4岁

1774年 5岁

严父"6岁神童"音乐启蒙培养:

贝多芬很小就开始接受音乐训练,启蒙老师正是父亲约翰。六岁就能作曲的莫札特无疑给贝多芬的父亲立了一个榜样。为了使自己的儿子贝多芬也成为一位神童,约翰很早就教贝多芬弹奏钢琴,稍有弹错就是一顿毒打,而弹错的后果就是经常被酗酒的父亲拍贝多芬的头。他的父亲这样对待贝多芬导致了他一只耳朵失去听力。

钢琴对贝多芬一生的影响:

贝多芬5岁开始学习钢琴,虽日后还会演奏小提琴、中提琴和管风琴,但是钢琴却始终伴随着他。而早期的贝多芬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确立起音乐家的地位的。

1775年 6岁

童年患有中耳炎:

在6岁时左右患有中耳炎,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这可能为其日后的耳疾埋下祸根。

1776年 7岁

1777年 8岁

揠苗助长式"6岁神童"培养:(具体年代不详)

父亲约翰有时甚至会在深夜将贝多芬从床上拉起,要他在朋友面前演示其音乐才能,贝多芬因此在上学时显得注意力不够集中。

1778年 9岁

9岁登台表演:

"六岁童星"贝多芬在科隆首次登台演出

1779年 10岁

1780年 11岁

1781年 12岁

贝多芬辍学:

贝多芬因为父亲财力不济而被迫辍学,因此他在学校所学到的应该不会很多;而此时的贝多芬和其他同龄的孩子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开始剧院演出:

在剧院乐队演出。

师从奈弗学习钢琴和师从里斯学习小提琴:

由于父亲约翰的音乐教育缺乏系统性,音乐同行说服了父亲约翰,让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另外还跟法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这些新老师的努力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老师的要求:

奈弗是一位好老师,他不但看出了贝多芬的优势所在,也能察觉其弱点:缺乏自制力、修养和纪律。他要求贝多芬研习前辈的作品,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再来是同时代音乐家的名篇,如莫札特的作品。

1782年 13岁

贝多芬的第一部作品:

奈弗发表了贝多芬的第一部作品《以戴斯勒先生一首进行曲为主题的羽管键琴变奏曲》(Variations pour le Clavecin sur une Marche de Mr. Dressler)。

1783年 14岁

成为风琴师:

成为风琴师,并发表了三首奏鸣曲

得到老师奈弗扶持:

贝多芬代表奈弗出任宫廷乐队羽管键钢琴演奏家。老师奈弗赞赏贝多芬:一定会成为莫札特第二

1784年 15岁

1785年 16岁

1786年 17岁

1787年 18岁

拜访莫扎特:

决定带着科隆大主教马克思·法兰兹(神圣罗马帝国约瑟夫二世的弟弟)的推荐信前往维也纳拜访莫札特。

当时传言,莫札特在忙于创作《唐璜》时,仍抽出时间给贝多芬一个主题做即兴演奏,而贝多芬的演奏打动了莫札特,因此说道:"注意这位年轻人,日后他会扬名天下。"

母亲去世:

贝多芬因母亲的病危消息而离开维也纳,玛丽亚的病情并未因贝多芬的归来而有所改变;她的逝世,无疑将家庭整个托付给了贝多芬。

向父亲争夺弟弟的抚养权:

约翰的行为越发不近情理,致使贝多芬向皇储申请裁决,意欲取得两个幼弟的抚养权,结果是约翰得从月薪中拿出一半供养子女。

1787年起,贝多芬受到欧洛吉奥·施内德的影响,使他了解当时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思想。这种影响,反映在贝多芬后来的作品中。

1788年 19岁

担起养家责任1788-1792:

贝多芬为了养家糊口,在老师奈弗的一支歌剧院乐队里担任中提琴演奏。

1789年 20岁

贝多芬兄弟姐妹:

1769年8月2日,老大路德维希·玛丽亚·范·贝多芬出生;

1770年12月16,老二贝多芬出生;

1779年,老三安娜·马里亚·弗兰切斯卡出生(只活了四岁);

XXXX年,老四卡斯帕·安东·卡尔·范·贝多芬出生;

XXXX年,老五尼古拉斯·约翰·范·贝多芬出生;

1781年,老六弗兰兹·格奥尔格出生(两岁时离世);

1786年,老七马里亚·马格丽塔出生(在周岁之年夭折)。

1790年 21岁

第一部政治情节的音乐作品:

2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约瑟夫二世逝世,波恩的"读书与休养"协会准备在3月份举行悼念,在施内德的建议之下,贝多芬创作了一部《为约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剧》(德语:Trauerkantate auf den Tod Joseph II,WoO 87),这也是贝多芬第一部与政治沾上边的作品。

为新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登基写了一部清唱剧:《为利奥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剧》(德语:Kantate auf die Erhebung Leopold II zur Kaiserwürde,WoO 88)

但这些作品均未如期上演。

见多芬患下腹疼痛症。

12月25日,约瑟夫·海顿旅行途中路过波恩。

1791年 22岁

题外:莫扎特去世

12月5日,和贝多芬同时代的年仅36岁的莫扎特突然去世。

1792年 23岁

父亲去世:

12月18日,父亲临终的那一刻,父亲约翰一直未得到自己孩子和亲友们的谅解与接纳。

得到作曲家海顿推荐维也纳深造: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在从维也纳到伦敦的旅程中两次在波恩逗留,接触到贝多芬,并对前一首清唱剧大加赞赏,海顿因此劝科隆大主教将贝多芬送到维也纳深造。而贝多芬也没有错过这个机会,再度踏上前往维也纳的行程。

1793年 24岁

扎根维也纳,师从海顿1793-1794:

在这一年多时间,年迈的海顿并没有拨出太多时间给这位年轻学生,再加上贝多芬的性格是出了名的倔强,贝多芬在这段期间究竟从海顿处习得多少本事,后人对此难有定论。传言贝多芬对音乐开始有自己的理解,对老师海顿的理念显现出叛逆情绪。

初到维也纳"北漂":

初到维也纳的两年,贝多芬非常拮据,他住在一个地下室里。为了在音乐界立身,他不得不在服装、乐器、家具还有社交方面花钱,例如他的笔记本上记有这么一笔"25个格罗申,为自己和海顿买咖啡",显见他每花一分钱都要掂量一下。

贝多芬抓收入:

在沙龙里举行小型音乐会,能得到一些贵族的赏识,获得一些生活品。

贝多芬的赞助人有很多,其中包括卡尔·冯·里希诺夫斯基侯爵,安德烈·拉祖莫夫斯基公爵,埃斯特哈奇(Esterházy)亲王和约瑟夫·洛伯科维茨亲王。

再后来,版权成为贝多芬的收入来源。

他并不喜欢去当一名音乐老师,为贵族千金上课使他反感。但是他的确当过家教为人上钢琴课,其学生中不乏有名的演奏家如布伦瑞克的特雷莎公主,或是多罗蒂阿·厄特曼(Dorothea Ertmann)。

贝多芬曾兴起为席勒的《欢乐颂》谱曲的念头

音乐是否是专属上层阶级的奢侈品?

传言海顿强烈批评贝多芬的作品1的第三首三重奏时(它正是贝多芬自己认为三首里面最好的一首),贝多芬会认为这是妒嫉使然。但海顿可能并非诟病作品的品质,而是作品里面的"大众化",亦即一般的业余演奏者也能轻易上手其作品,而且其内容迎合了当时大众的品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海顿的批评则体现了18世纪末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冲突,即:音乐是否是专属上层阶级的奢侈品?

1794年 25岁

维也纳学习:

老师海顿去伦敦,贝多芬则继续他在维也纳的学习。

得到约翰·申克的指导,并且在约翰·格奥尔格·阿尔布雷希茨贝格门下学习了一年的对位法。

著名的萨列里也为贝多芬非正式地上过声乐课;

阿罗伊斯·福斯特(Alois Forster)则教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可以说,贝多芬在维也纳不但学习到当时最先进的音乐理论,而且体会了前辈的音乐实践经验。

贝多芬在此期间写有三首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重奏(即作品1)、三首钢琴奏鸣曲(作品2)、一首弦乐五重奏,和两首钢琴和大提琴奏鸣曲]。

1795年 26岁

维也纳首秀成功:

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曲目是他于1794到1795年创作的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作品17),由他本人演奏钢琴,这次演出获得了成功。

为维也纳美术协会年度舞会所写的十二首德国舞曲(编号WoO 8),甚至比老师海顿同类型创作得到更多的青睐。

求婚失败:

贝多芬向马达琳娜·维尔曼(Magdalena Willmann)求婚,但遭到了拒绝。

1796年 27岁

音乐事业飞升:

先后在布拉格和布达佩斯演出,途经纽伦堡、莱比锡和柏林等地,并创作了两首大提琴奏鸣曲(作品5)以及三首钢琴奏鸣曲(作品2)。

耳疾的困扰:

贝多芬出现了耳疾的先兆,对此他描述道:"耳朵里常闻低鸣和呼啸。"但是,耳疾的出现并没有让贝多芬停下

1797年 28岁

1798年 29岁

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尔纳多特将军曾建议贝多芬为拿破仑写上一曲,但贝多芬并未为之全力以赴。

1799年 30岁

贝多芬发表了可能是他最早的受欢迎作品之一: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又名"悲怆大奏鸣曲")。此作是献给里希诺夫斯基的。

1800年 31岁

早期的作品,都具有显著的古典主义风格:旋律的发展,乐章之间较为松散的关系,以及个人情感的隐藏等。

1801年 32岁

钢琴奏鸣曲《月光》献给自己的学生:

比《悲怆》"高"出半个音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作成,《月光》是献给贝多芬的钢琴学生朱利叶塔·贵契阿迪的,但亦有传闻称,两人之间可能不只是单纯师生关系;甚至有人认为,她就是贝多芬那位"永恒的爱人"。

贝多芬着手创作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上》(作品85)。虽然这部作品在1803年就首演了,但是贝多芬坚持对之修改,直到1811年才再次发表。

1802年 33岁

酒后惹事:

贝多芬原拟将A大调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献给乔治·布里治涛尔,但是后者一次酒后狂言,得罪了贝多芬的一位朋友。贝多芬一怒之下,将奏鸣曲献给了当时非常优秀的小提琴家鲁道夫·克鲁采,于是,这首奏鸣曲便被冠以"克罗采"之名。(不过,克罗采终身未演奏过此曲,还嫌曲子是不可演奏的。)

为拿破仑献《普罗米修斯的创造》:

为拿破仑创作了芭蕾舞音乐《普罗米修斯的创造》(作品43),有应和这种波拿巴热的意味。但是,其编舞者维加诺却让贝多芬失望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气概在舞台上并未得到充分表现。

情绪低谷时期:

贝多芬到维也纳的休养地圣城,意图靠当地矿泉水浴,以治疗自己日益严重的耳硬化症。

在圣城,他的情绪则一度陷入低谷,还写下了一封寄给自己兄弟的信,后世称之为《圣城遗书》。此信在1827年才被发现,信中的语气既悲观且可怜,可见贝多芬的耳疾导致其出现自杀的念头,只有他的音乐,和一种模糊的使命感,才让他不致走上绝路。

贝多芬创作"英雄主义"黄金时期:1802-1804,1812-1814

1803年 34岁

第二号交响曲第一次与维也纳的听众们见面。

贝多芬得到了维也纳河畔剧院的驻院作曲家职位,并着手进行下一部交响曲的创作。

1804年 35岁

为拿破仑献第三号交响曲:

有共和、民主和自由追求的贝多芬就要用自己的双手,告诉世人,甚至是拿破仑本人,他心目中的英雄是何等形象;为此诞生的,正是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

第三号交响曲:

第三号交响曲的篇幅也是无比宏大,其演奏时间达45分钟左右,正是因为当中包含了比以往命题作曲更多的精神内涵,不但是当代音乐史、交响曲发展史上最宏大的器乐作品,更是贝多芬自己创作史上的转折点。

贝多芬撕毁第三号交响曲扉页:

5月,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

12月2日,拿破仑加冕称帝的仪式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对贝多芬来说,这不单单只是君主复辟,更是拿破仑对革命理想的背叛。对此,传言盛怒之下的贝多芬,撕去了第三号交响曲上写给拿破仑的题献扉页。

贝多芬受到经营维也纳两个大歌剧院的布劳温男爵的委托,去创作一部歌剧。脚本由法国剧作家布依提供,这就是《莱奥诺拉》,亦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部歌剧作品。

创作巅峰时期1804-1815:

1804年起,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旺盛期,伴随着第三号交响曲的问世,《华德斯坦》奏鸣曲(作品53)和《热情》奏鸣曲(作品57)不但是钢琴奏鸣曲的名作,更体现了"英雄"纪元的宏大乐念。

贝多芬终身未娶:

贝多芬与寡妇约瑟芬产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终因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失之交臂。

1805年 36岁

第三号交响曲举行首演。

一生唯一的歌剧《莱奥诺拉》完成:

《莱奥诺拉》第一稿完成,全剧分三幕,讲述的是一位妇人为了拯救身陷囹圄的丈夫,而化身潜入狱中的"无间道"故事,这样的题材在当时非常受到欢迎。

歌剧《莱奥诺拉》首演失败:

11月20日,歌剧《莱奥诺拉》在维也纳河畔剧院首演,正值法军开进维也纳之际,在诡谲的情势下,演出本身非常失败,第三天就被迫停演。

1806年 37岁

3月29日和4月10日,在布洛伊宁的协助下,贝多芬将歌剧《莱奥诺拉》本来三幕的规模缩减至两幕进行演出。

第四号交响曲甜蜜时期:

贝多芬做客里希诺夫斯基亲王位于格拉兹的夏宫,认识了奥佩尔斯道夫伯爵,伯爵正好要组建一支乐队,并委托贝多芬为其创作。当年9、10月间,贝多芬完成了阳光明媚的第四号交响曲。

5月,贝多芬和特雷莎公主订婚,其安宁和愉快的心境在第四号交响曲中留下了踪影。

室内乐作品方面,1806年的《拉祖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可能是贝多芬在弦乐四重奏这个范畴里面最有名的作品。作品是献给俄罗斯大使拉祖莫夫斯基的。

12月23日,首次上演《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

1807年 38岁

1808年 39岁

12月22日,维也纳河畔剧院里的听众经历了一场意义非常的音乐会,音乐会长达4小时,曲目全部是贝多芬的作品:开场先是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作品68),再是C大调弥撒里面的咏叹调,然后是G大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作品58),紧接着是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作品67),还有《合唱幻想曲》(作品80)。

贝多芬接受了钢琴家克莱曼蒂的建议,将小提琴独奏改为钢琴

短暂的师生恋:

甜蜜的《致爱丽丝》诞生。《给爱丽丝》这首钢琴曲:当时贝多芬着情于自己的学生-年仅18岁的特雷莎·马尔法蒂。

贝多芬原打算在一次由马尔法蒂父亲举办的宴会上向其求婚,而且还特地将写好的一部小曲(Bagatelle)带上,准备即席题献。可是,宴会上的贝多芬喝醉了,不但忘了求婚,小曲封面"给特雷莎"(Für Therese)的题字,更由于字迹过于潦草,当人们在马尔法蒂身后发现这段文字时,误认为上面写的是"给爱丽丝"(Für Elise),成为一段美丽的错误。

耳疾困扰:

贝多芬进一步失聪

1809年 40岁

贝多芬对拿破仑的反感在后来有所缓和,在一次由贝多芬本人指挥、拿破仑原定出席的音乐会上,其曲目便包括了《英雄》,他甚至还考虑将自己的C大调弥撒(作品86)献给拿破仑。

贝多芬给了世人最后一首编号的钢琴协奏曲:E♭大调第五号(作品73)。这首协奏曲在出版时,只标明了"大型协奏曲",因作品宏大、辉煌的结构色彩,因而得别名《皇帝》。此外,这首协奏曲也与当时流行的"军队协奏曲"不无联系,包括催人向上的第一乐章,柔情款款的第二乐章,以及富丽流畅的终乐章,使之成为唱片时代演奏家争相灌录的名曲。

歌德的剧作《艾格蒙特》上演,承担演出的维也纳城堡剧院委托贝多芬为之配乐。贝多芬为之写了九段配乐(作品84),其中又以序曲最为有名。

4月9日,奥地利对法国宣战。

5月10日,法军再次占维也纳。

1810年 41岁

5月,贝多芬与特雷莎彻底分手。

1811年 42岁

1812年 43岁

6月24日,拿破仑举兵进攻俄国。

6月底,贝多芬东行休养,此趟取道布拉格,并在7月5日抵达特普利采,并在此会见了歌德。

10月19日,法军开始撤退。

人生走下坡:

1812年以后的贝多芬早已相对低产,他的情绪低落,没有作品也意味着个人财政发生问题,且见婚姻无望,贝多芬倍感孤独。

1813年 44岁

《战争交响曲》大获成功:

6月21日,威灵顿公爵在西班牙击败法军,并最终将法国势力赶出西班牙。反抗法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纷起。

为了此一事迹,贝多芬特别创作了名为《战争交响曲》的作品(作品91,又名《威灵顿的胜利》),曲中使用了由节拍器发明者梅尔泽斯研发于1805年的新乐器:百音琴。

12月8日《战争交响曲》的编制改写后,与第七号交响曲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一同演出。

1814年 45岁

题外:4月6日,拿破仑在枫丹自露退位。

歌剧改名《费德里奥》大获成功:

贝多芬另外参考了特莱许柯的脚本,对此剧做了第二次改编。

5月23日,歌剧《莱奥诺拉》第三版的剧作以《费德里奥》之名在凯恩特城门剧院演出,此版本终于获得成功,其制作并陆续前往布拉格、伦敦及纽约演出。

趣事:

在《费德里奥》第三版1814年的演出现场,十七岁的舒伯特是观众之一。为了目睹这次演出,舒伯特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学校课本,才能换到演出的门票。

1815年 46岁

最后一次登台上演:

随着年岁渐长,贝多芬的听觉也不断地丧失,其演出活动愈来愈少。

1月25日,最后一次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登台,是在宫廷音乐会中为自己所作的歌曲《阿德莱德》(作品46)伴奏。

低谷时期作品:

在维也纳会议期间,《荣耀时刻》(作品136)的大型康塔塔,以及名为《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旅程》(作品112)的合唱作品,是低谷状态的贝多芬笔下的少数创作。

向弟媳妇争夺侄子抚养权:

11月15日,卡斯帕·贝多芬去世,为了争夺侄子卡尔的监护权,贝多芬与弟媳约翰娜展开旷日持久的诉讼。

1816年 47岁

人生低谷时期1815-1819:

10月起,因感冒引起的各种疾病久治不愈。不幸得了支气管炎,被迫卧床。在其1815–1819年这四年间,是贝多芬一生的谷底时期。

1817年 48岁

重回交响曲创作:

伦敦爱乐协会曾委托贝多芬创作两首交响曲,并前往指挥。贝多芬虽然回信应允在1818年1月完成委托,但由于他不同意协会开出的条款,计划因此落空。

不过,这次委托将贝多芬拉回到睽违已久的交响曲创作轨道上,他为这个计划首先写好了第一、第二乐章,但直到1822年(此时庄严弥撒仍待完成)

1818年 49岁

作品风格大变:

贝多芬写下了《槌子键钢琴奏鸣曲》(作品106),这首奏鸣曲标志着新一轮创作灵感的开始;此后的贝多芬,似乎在精神面上起了变化,此后的作品不但外在规模宏大,形式难以预测,情感则反而愈发内向、深邃。

失聪恶化,借助谈话册:

需要"谈话册"(Konversationshefte)才能与人"交谈",而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很多贝多芬的话语都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后人研究其为人的重要资料。

宗教音乐创作:

为了鲁道夫的登位,贝多芬已经开始起草庄严弥撒的创作,但作品要等到四年之后,才终于交到鲁道夫手上。

1819年 50岁

彻底失聪:

贝多芬的听力全失,更无疑完全剥夺了他的演出能力──事实上,即便是日常的沟通,此时的贝多芬也显得非常吃力。

安东·申德勒成为贝多芬的助手。

贝多芬的学生兼赞助人鲁道夫大公被封为奥洛穆茨大主教。许多贝多芬作品都是题献给了后者,包括第四、第五号钢琴协奏曲、《槌子键钢琴奏鸣曲》,以及最重要的《大公》钢琴三重奏(作品97)。

1820年 51岁

胜诉监护权:

4月8日,贝多芬终于胜诉,获的侄子卡尔的监护权,成为侄子卡尔的惟一监护人。

贝多芬叔侄关系紧张:

一方面,一直单身的贝多芬,在维也纳曾迁居63次;自己生活不固定的他,最后也被证明不是一个及格的导师。他对侄子要求过高、过于严格,超过了卡尔承受的限度。另一方面,卡尔纵使有天分,但是也有两个大缺点:懒惰和不诚实。

1821年 52岁

题外:拿破仑逝世

患黄疸病

1822年 53岁

爱乐协会再一次联系贝多芬,开出了50镑的酬劳(在当时已等同是买断交响曲专属权的价码),囿于财务困窘的贝多芬这次勉强接受了。

1823年 54岁

1824年 55岁

宗教音乐:

4月7日,庄严弥撒在圣彼得堡首演,演出所用的乐谱稿件,是由贝多芬的贵族朋友尼可莱·格雷卿的夫人艾芙婕娜(Evgenia)送去的。

作品在5月7日的维也纳首演(演出位于卡特纳托剧院),演出由米雪埃·翁劳夫指挥,已无法负担指挥的贝多芬仍坐在舞台上,在每个乐章开篇时给出速度提示。

当天晚上的曲目以《雅典的废墟》序曲(作品113)打头阵,继而是庄严弥撒的三个段落,第九号交响曲作为压轴曲。虽然乐队的素质不是最好的(临时拼凑而成的乐队),但演出很成功,盛况空前。

1825年 56岁

1825-1826年,贝多芬集中精力,写下了最后的五首弦乐四重奏(第十二至十六16号),还有一部大赋格;作品编号135的第十六号弦乐四重奏,是贝多芬的遗作。

5月,患严重肠炎。

1826年 57岁

将1814年版《费德里奥》乐谱发行出版,且一跃成为各大剧院保留剧目迄今。

8月,第九号交响曲付梓出版,作品题献给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三世。

健康每况愈下,身心俱下:

贝多芬在跟兄弟争吵后回家,在路上他身体着凉了。

12月,他带着侄子去格内森道夫旅行,希望身体好转,却反而在途中感染肺炎。贝多芬本来就有肝、肠的痼疾,此时又惊闻侄子试图自杀的消息,使得他的健康迅速恶化。

12月2日,返回维也纳,贝多芬病情严重,患有肺炎、肝硬化和腹水症。

12月20日,第一次腹腔穿刺。

1827年 58岁

1月3日立下遗嘱,到了3月份,他的健康明显恶化。这一年间,他为肝硬化动了4次手术。在贝多芬卧床之时,医生瓦乌希开了七十五瓶药予他,后来有人认为,正是瓦乌希"用药物摧残贝多芬"。

1月8日,第二次穿刺。

2月2日,第三次穿刺。

2月下旬,贝多芬病危。

2月27日,第四次腹腔穿刺。

3月24日,失去知觉。

去世:

3月26日17时45分,贝多芬逝世。

死因:

根据当时的医生诊断,贝多芬的直接死因是肝硬化。此外,认为他是死于梅毒的看法亦从未间断。

贝多芬的头发:

费迪南·希勒自弥留的贝多芬头上取下的一缕头发,则成了了解其死因的重要线索;这缕头发一直由希勒家族保存到20世纪。

1943年二次大战期间,为躲避纳粹的犹太人提供医疗服务的丹麦医生凯·亚历山大·弗莱明(Kay Alexander Fremming)获得了贝多芬的头发。

1994年12月,这缕头发遭到拍卖。目前,贝多芬的头发保存在多个地方,包括圣荷西州立大学的贝多芬研究中心、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大学、伦敦的大英图书馆、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以及波恩的贝多芬博物馆(德语:Beethoven-Haus)。

伊利诺伊州派弗研究中心为贝多芬遗留下来的头发进行金属化验,结果显示其发中铅含量很高。虽然这一发现对梅毒致死的推测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现在普遍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工业污染了多瑙河的鱼,而贝多芬又很喜欢吃该地段的鱼,因此鱼体内的铅在其身上沉积。并非为了治疗梅毒而服用含铅的药物所致。贝多芬性格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泻和腹痛的折磨,甚至其死亡,都可能是由铅引起的。

身后:

4月,庄严弥撒在贝多芬逝世之后出版,全欧洲各音乐中心订购抄本数达两百份以上。这样热烈的反响除了是对作曲家的纪念之外,亦可以看出当代欧洲对宗教音乐作品的需求仍频。

1932年1月27日,一颗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由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威廉·雷睦斯发现。它被命为贝多芬,以示对这位德国作曲家的纪念。

2003年,第九号交响曲之手稿在伦敦索思比拍卖行以213万英镑售出。

归宿:

3月29日,举行葬礼,据说有多达一万(又说两万)名维也纳市民出席,当局出动军警到场以维护秩序。舒伯特是葬礼的卅八位抬棺人之一。

1888年,贝多芬的棺木被取出,改葬至维也纳中央公墓的舒伯特墓旁。

子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