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句源自历史的呼喊贯穿古今中国之发展,已经深深植入中国人的血脉骨髓当中,凝成了面对现状不屈服、不畏惧的抗争精神,少年人时常“莫欺少年穷”,中年人亦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无论任何时间、年龄,人最宝贵的是那种昂扬向上、我心如铁的姿态,与此相较成功与否倒是次要。然而这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于印度这个国家而言是奢侈的,面对种姓制度的压迫、剥削与不平等,印度人由古至今未曾作出过反抗。

当然,若是放在个人身上,印度亦有“叛逆者”。昔年间的“卖茶小伙”莫迪,不见妻子、不理兄弟、反抗父亲,混成印度总理,以其毕生奠定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莫迪回乡探母现状(卖茶小伙莫迪不见妻子)(1)

一、少年莫迪

1950年9月17日,印度古吉拉特邦瓦德纳加尔小镇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层种姓家庭诞生了一个孩子,父母为他取名叫做纳伦德拉·莫迪。谁也不敢想象这个孩子日后会成为印度的总理,就像明明知道青蛙生不出那一对翅膀,无法翱翔于天际。

莫迪的父亲是一位印度红茶摊贩,这样的生活在印度算不上优渥,脱离不开高种姓人士眼中的卑贱,但是相较之于低种姓整体,算得上是难得的收入来源。虽然微薄,也不至于为一日三餐而忧虑。而少年时期的莫迪,他的一切便是围绕着这一小小红茶摊开展的。

刚刚六岁懵懂时期的他,已经能够在父亲的红茶摊熟络的帮忙,应对火车站来来往往的客流。直到8岁之时,莫迪开始接触到印度教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并在后来成为了其中的一名小干事。

莫迪回乡探母现状(卖茶小伙莫迪不见妻子)(2)

在诸多国家,子承父业乃是不成文的传统。毕竟父亲经由半辈子的打拼,在相关领域已经有了经验与知识储备,而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亦会多出一些相关的了解,在这一领域之中能够更为顺风顺水。

因此父亲往往会将自己的意志与想法施加在孩子身上,变相的掌控了孩子的一生。而莫迪便是在父亲的要求之下,成为了另一位红茶摊贩,有了属于自己的红茶摊。每当他的红茶摊生意好时,母亲便会向周围邻居发一些糖果。

值得一提的是,莫迪的红茶生意是相当不错的,其原因便在于莫迪自身的善于经营,自幼聪慧的他总能够钻研出一些门道。但是莫迪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这种从父亲身上便可以窥见未来一角的生活,因此他希望能够有所蜕变。

人一旦下定决心想要离开现有的环境,就注定了旁人已经无法干涉他的意志,只是为了离开的离开,才是真正的离开。

随着离开的想法逐渐加深,又或自身想法的日益高涨,17岁左右的莫迪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可以称之为“朝圣之旅”,因为他在这一人生阶段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僧人。莫迪并不富裕,即便他曾因为经营有道而稍有积蓄,但这些在他初初踏上旅途之时便消耗殆尽。

莫迪回乡探母现状(卖茶小伙莫迪不见妻子)(3)

关于孤独有很多种说法,而一个人旅游便是其中一种,尤其是身无分文的穷游,对人性本质乃是一种陶冶。俗话说,不在沉默之中消亡,便在沉默之中爆发。以莫迪后来的人生轨迹来看他的的确确是爆发的,但这段沉默的旅程究竟在其中存在着怎样的份量,唯他一人知晓。

穷游的过程之中,他是没有钱吃饭的。得益于印度教在印度范围内的普及以及国教的地位,他总能够在沿途人家寻到衣食。人在饥饿当中才能够保持锐利的锋芒,而这一过程之中的莫迪毫无疑问是在洗尽铅华,一览人间疾苦、人情冷暖。

令人遗憾的是,莫迪终于抵达喜马拉雅山附近一座座被他作为人生归途的寺庙,但是这些寺庙却不约而同的没有收容他。以至于他在辗转的过程之中,终于明白了这也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这场“朝圣之旅”就此终结。莫迪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家之后的莫迪并没有在家过多的停顿,马不停蹄的奔向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未来。或许这份未来在他的心中早已埋下伏笔,而唯有此时他才真正的去听从内心的呼唤。

20世纪70年代,莫迪正式成为国民志愿团的一员,从事于宣传方面工作,他时常在地下刊物上发表关于紧急状态和民主议题的评论,以此作为开端而踏入了政治。

莫迪回乡探母现状(卖茶小伙莫迪不见妻子)(4)

最初的莫迪并不顺遂,即便努力的做好一切甚至端茶送水也无法改变自己不被重视的现实,的确任何一个想要摆脱命运的人,在最初都需要将命运所带来的磨难透支,直到将一生的苦尝遍。

直到1985年莫迪加入了印度人民党,而这一过程之中再度凸现出了莫迪身为低种姓所遭遇的不公,另一大主流党派印度国民大会党只允许高种姓参加,而莫迪只能够投身于没有这层限制的印度人民党。

人一生要面临许多选择,而这一次因为种姓制度限制而被迫作出的选择,对于莫迪的一生而言,历史会证明它的正确性。换言之,如果投身于印度国大党,那么便没有后来的莫迪。

何至于此?不妨把目光投向莫迪后来的竞选对手,如果投身于国大党,毫无疑问在高种姓之中,莫迪不具备任何成为候选人的可能,尤其是面对一个世代总理,几乎对总理之位形成垄断的家庭。

莫迪最后的胜出令人震惊,因为这是印度历史当中少见的低种姓面对高种姓压制的全面胜利。那么莫迪究竟凭什么能够颠覆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让那些高种姓之人愿意臣服于一个低种姓的领导之下?莫迪本人的各项素质显然是不可或缺的。

莫迪回乡探母现状(卖茶小伙莫迪不见妻子)(5)

二、莫迪的个人色彩

前文曾提及,莫迪“不见妻子”“不理兄弟”“反抗父亲”等,其中的核心便在于莫迪的“不近人情”。如果说那段“朝圣之旅”对于莫迪一生而言最大的积极意义,便在于莫迪性格方面的塑就,令他极大程度的趋近于“无我”状态。

对于父亲的反抗,从莫迪决定摆脱“茶贩”这一身份便可窥见,他没有顺遂的沿着父亲预先安排好的旅途走完这一生,而对父亲反抗的另一事件则在于“不见妻子”。这一事件之中所展现的才是真真正正一个近乎于没有个人感情的莫迪。

关于莫迪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未婚的,并且不沾女色,直到就任总理登记信息之时,才清楚他已婚的事实。

因此本着对“印度第一夫人”好奇的态度,许多人挖掘出了他曾经存在的一桩婚姻,而这一关系直到现在亦未曾解除,但是作为夫妻双方,莫迪与妻子之间见过的面屈指可数,甚至于在莫迪的眼中,不过浮云而已。

莫迪回乡探母现状(卖茶小伙莫迪不见妻子)(6)

之所以会有这段婚姻,便在于童年时期父亲一手安排的包办婚姻,在同位低种姓内部为他找到了一门婚事。在印度高低种姓之间,并不能够互相通婚,存在着非常严峻的阶级差距。而莫迪按照父亲的要求与后来的妻子成婚,但是这一女子实则从不曾有一日走进莫迪的心中。

在成婚之初,莫迪便告知妻子自己所信奉的理念之中,严格规定了要“禁欲”,因此莫迪至今没有孩子。他一生都在奉行着禁欲的理念,无论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皆是如此,从某种角度来看亦是一位虔诚的教徒。

那么经由此便不难窥见出莫迪为何“不理兄弟”,前文已经提及莫迪近乎无情的个人色彩,而所谓的无情不仅仅呈现在与妻子、父母的方面,兄弟自然也在其中,或许莫迪眼中对于自己本身亦是没有感情的,他把自己所有未来的一切奉献给了一个理念,为了印度。

莫迪回乡探母现状(卖茶小伙莫迪不见妻子)(7)

莫迪一共有着5个兄弟姐妹,然而莫迪一生之中除却那次“朝圣之旅”归来,便马不停蹄的奔向属于自己的未来,此后的莫迪甚至从未曾与自己的整个家庭有过团聚,唯一令他或有牵挂的不过母亲而已,但是与母亲的相逢也仅仅是在返回家乡竞选等必要返程。

因此莫迪的兄弟姐妹与他,实质上几十年不曾相见联系,并且从另一方面亦能够窥见出他将自己剥除于整个家庭之外的事实。

他的兄弟有在成床工厂打工的,亦有政府信息部门普通工作者、当地商会负责人等,其中丝毫不存在莫迪提携的因素,即便是年迈的母亲,莫迪亦从未曾给予过一分一毫,甚至于他每每返回家中,母亲会依照小时候的惯例,给他一些微不足道却又沉甸甸的零花钱等。

莫迪回乡探母现状(卖茶小伙莫迪不见妻子)(8)

那么上述种种所凸显而出的信息有很多,包括莫迪与印度之间、莫迪与家庭之间,又或者莫迪的个人色彩等。但若说促就莫迪由茶贩走向一国总理的最大因素,离不开他近乎于无情的坚持,唯有这种恪守己身的不懈,才能够令人完成逆天改命的壮举。

因此,当面临困难望而却步之时,不妨把目光投向印度的种姓制度,便可以窥见所谓的阶级差距又或贫富悬殊,实质上皆是能够逆转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绝非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