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援十二字评中印冲突#
前言
从人口数量而言,印度人口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中国,而且大有超越中国之势,然而这么个庞然大物,与中国相邻,不断地给中国制造点麻烦。而他的GDP、军工似乎与他的人口不成正比,但每个场合下总想以大国自居。
印度底到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度,很难一言而尽,但是造成今天印度的局面,却与印度的种姓制有很大的关系,今天就来分析一下印度的种姓制。
关于印度的种姓制
印度教徒最典型、最重要的社会集团是种姓。
种姓是目前世界上印度特有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划分成四个等级,还有一类人连等级都算不上,统统划为第五等。
而五类种姓自产生后不断分裂、衍化,每一等级分化成许多小集团,称作亚种姓,或阇提。今日印度教社会已有上万个亚种姓集团。这一制度主要在印度教徒中实行,但也影响到信仰其他宗教的人。
一个人出身在印度,他所属的种姓就决定了他这一辈子的职业、地位。发果出生在印度的农村,种姓甚至还决定了他所在家庭的社会生活模式、居住和文化类型。
土地的占有量,也是根据种姓而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行政职务也是按种姓担任的。尤其是在农村。种姓还决定了人们信仰宗教和世俗文化生活的模式,和各个社会集团的心理特征,最终形成隔离和高低关系细微的阶序金字塔。这个金字塔以大量的“不可接触者”为底层,少量不可接近的婆罗门为顶端。
印度社会阶层就是一个由上百个自治的种姓世界组成的。
最为严重是在传统印度最大的宗教印度教社会时,一个人从生到死,所有的行动都受种姓法规的管控,或者说这个人的一生必须根据种姓规定了轨迹走完。种姓制度决定了一个印度教教徒应在哪里出生,出生时应该举行怎么样的仪式,应在哪里住,住怎么样的房子,吃什么种食物,用什么方式吃,穿什么衣服和如何穿,从事哪种职业和应该如何从事,以及多少报酬,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如何往来,同什么样的人群结婚,应该如何结婚,享有怎样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以及负什么样的义务和责任,应该去哪里死去和用什么方式死去,甚至死后该受到怎样的对待等等,都规定得一清二楚。
这种规定几乎具有非常神圣的力量,比法律还有威力,一个人一出生就决定了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想要改变自己几近不可能。
所以咱们从网上、媒体上所看到有关印度的相关信息,有的说印度很穷,有的说印度不穷,非常发达和富裕,似乎二者非常的矛盾。其实都是真实的,不同的种姓,他们的生活状况是完全不一样的。咱们对印度的了解往往陷入一种“盲人摸象”的方式。
而印度种姓历史悠久,差不多同印度文明史一样的长。据有关历史学家的推测,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人来到大陆之时,就已经形成种姓的雏形。
几千年来,种姓制度一直未被消灭。在历史长河中,种姓制度也有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种姓体制内的变化,表现为:种姓集团的分裂与融合、某种姓数目的增减、种姓地位的升降等。也就是说,只是数量上发生变化而非质变。
在印度历史上,许多富于改革精神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试图消除或改革这一制度,但没有一个人成功。
在我们心目中,如来佛祖算是了厉害吧,在我们认识的佛教教义中曾经有:“众生平等”的说法,在印度释迦摩尼、曾经的王子也确实提出了“众生平等”的概念,抨击种姓制度和与之相联系的婆罗门教,力倡“四姓平等”。佛教兴起的时代,也是种姓制度比较低谷的时代。
但是从根本上而言,佛教也承认现实生活中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同佛教强调的“业报”理论相一致,所以即便是在佛教最盛时代,种姓制度也没有销声匿迹,它不仅在一般民众中仍起作用,且佛教本身亦受其强烈影响,譬如佛教徒也按种姓分成不同的集团。
因为种姓制度,人们心里基本上就集中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没有国天下的概念,形成独立的利益圈,而且很难打破。
种姓制度虽然历史悠久,如果印度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这种制度保持下去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在当今这个社会里,这种制度就决定了整个国家的机制,这就是咱们平时常说印度为什么只挖井不修改渠道,只买武器不自己研发的思想根源所在。
种姓制度给现代社会带来了什么?
因为种姓制度的原因,印度,今天依然是长期土帮部落统制政策,土邦的独立性对当地人民可以生杀予夺,还可以有自己隶属的军队。
种姓制度决定了各不同种姓的地区独立自治,还有可能老死不相往来,政府一但有什么大的策划和动作,需要跨种姓区域时,基本上这个方案就无法实施。
比如咱们国家当年建三峡,涉及到原住民的迁移问题,一开会,这些人如何安置,应该搬到哪,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这一任没有解决完,下一任继续解决。
但是在印度,这种问题几乎是一个死结。因为土地都集中各个宗族之手,当政府的行为涉及到他们的利益时,加上原居民种姓的原因,在哪生活、如何生活,一出生把轨迹就计算好,如果政府要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从娘胎带来的思想也未必能转过弯来。
首先地方政府就不会同意,凭啥用我省的土地去解决全国问题?二个是土地的所有者不会同意,他们作为有钱人不会没水喝,渴也渴不到他们自己。
加上印度本身不是通过流血取得的政权,一个部落社会继承了英国所谓的民主制度。一辆老旧的火车配上高速的车头,随时有翻车的危险。
印度也有很多征地立法,而这些立法的执行力,往往被官僚和地主采取变通的方式层层折损,到了各个土邦部落根本执行不下去。
因为种姓制度,印度建国之后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治理体系,没有现代社会的县、乡镇政府和行政机构,没有行政的治理和管理功能。这就是咱们常说的皇权不下县,现在的印度和70年前的印度一样没有变化。
还是用修水利这件事来论述,只要涉及到征地,政府想干也干不好,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谁去办?谁去落实?
无论印度哪个政府,如果真想干点事,不仅得不到好处,还会被一堆人口诛笔伐,加上印度的政党数量庞大,各种政治势力都想借此机会打击对手,壮大自己。反对党常常利用种姓社会的力量,来攻击执政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土地法规和政策,一旦有大的工程项目计划,反对党以维护个人民主自由为武器,对政府进行全力批判。加上各部落本来也懒得折腾,此事最终就不了了之。
咱们看印度所有做的大多数决策,差不多都是短期的,偶尔在军工等领域上,下定决心做最大的大投入,可惜几乎没有成功过,这也是美国为什么喜欢印度的理由,印度大把大把的花钱找美国买军火,虽然印度号称全球第三大军事强国,可以看出他的所有武器几乎都是买的,印度没有什么军事自研能力,是万国牌军队,印度所谓先进武器也都是全球各地拼凑出来的。
例如:印度研发的光辉战机,花了16年,还没开发完,没到服役就已经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了;维克兰特号是印度开发的航母,从2005年开始研发,到现在2020年15年过去了,还没有开发出来。
种姓制度衍生的新土邦制潘查雅特
我在前面为什么提到印度基层的土邦制呢?因为印度在独立前后,都实行传统的乡村统治,名词叫做:“潘查雅特”(Pandhayat),这就是印度乡村古老的统治机构,意即“五老会”。是印度独立后在旧的长老会议基础上发起来的乡村自治制度,又译作“乡村评议会制度”,它是今日印度乡村最基本的统治形式。
在村落里,潘查雅特至少有四种
(1)种姓潘查雅特(caste Panchayat)
(2)一般会议潘查雅特(general meeting Pandtayat)
(3)农业仆工潘查雅特(farm retainer Pandhayat)
(4)单一目的的潘查雅特(Single Purpose Pandhayat)
分别执行不同的职权,从部落统治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当然是前两种潘查雅特。这两类组织的构成和职能不同,但互有联系,构成印度村落统治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在印度独立前和独立后,印度统治者曾就如何评价传统的乡村自治机构以及乡村政治建设应采取什么道路问题上,有一个长期的认识和争论过程。
最后得出结论,潘查雅特保留但必须遵循下述五项原则:
(1)应当是一个从村到县的三级结构的地方自治体;
(2)应是名副其实的拥有实际权力和责任的组织;
(3)这些组织应有足够的财力以保证履行其责任;
(4)这些组织有权制定和实施各种计划项目;
(5)新建的潘查雅特制度应当更有利于权力和责任的分散。
从整个层面来看,现代的土邦制度比原始的土邦制度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在印度现实的农村,旧的统治方式仍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很多地方只是“换汤不换药”。新潘查雅特制度虽然为打破统辖种姓对村落权力的垄断开辟了道路,但统辖种姓乃占有绝对优势,离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为期尚远。
在许多村子里,新制度是镶嵌在旧的组织中的,只不过是在传统的统治机构中增加了“不可接触者”的代表的法定名额而已。
居住在同一村落的人,由于长期接触和宗教礼仪上的一致,他们之间有某种共同感情,对外来的控制和干涉有一种本能的反抗,因此,新潘查雅特组织的威信并不高。实际上每个部落之间的交流还是没有彻底打通。也正因为如此,跨区域、跨部落的事情还是难以得到解决。
我有话说
本文并不是个人对印度有什么偏见,只是通过个人拙见,进行分析,通过印度的种姓文化,从而也能理解印度领导人现在的行为,所发生的一切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因为印度种姓对于印度教社会实在太重要了,说印度宗教哲学必说到种姓,说印度社会也必须说到种姓,说印度人的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必须提到种姓,即使是说印度的过去和现在也都离不开种姓。
从这个意义说,称印度教社会是种姓社会、印度教文化是种姓文化,或无不当。而在种文化下,想实现工业高速发展,一个字:“难”。
一句话总结:现在的印度,依然是一个个分散的土邦拼接成的一盘散沙的印度,印度为什么要扩张?因为只有依靠扩张来增加中央政府的权威,推动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