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晋中的祁县古城,一条横贯东西,一条纵穿南北的老街十字交叉。作为晋商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曾走出过许多纵横四海的商家,汇通天下的票号。
历经千年的时光,老街依然热闹繁华,从韵味十足的叫卖吆喝,到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息,这里的生意人从不虚度每一个早晨。老李家的豆腐脑绵软可口,老高家的耐咬咬香气逼人,老王家祖传的泥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无论当地居民,还是八方来客,都喜欢到这里走一走,看一看,回味一段过往的生活记忆。
热闹繁华的街市,飞檐翘角的门楼,行走在晋商老街,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时期。那个时候,老街上大大小小聚集着240多家商号,可以说是千商云集,万物荟萃。连续十几代,持续数百年的商业传奇,在这里上演。
晋商老街位于祁县古城中心,东西街长835米,南北街长690米,总面积达到0.54平方公里。四个街口对应四方城门,把祁县古城定格为四大城坊。1500多年前,北魏太和年间,朝廷在此设县,作为城中的交通要道,老街应运而生。到了明清时期,晋商老街已是一个汇集了上百家商铺,包含钱行、当铺、油业、粮行等各式行当的繁盛之地。有着“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个圪道,四十个大院,万余间房室”的说法。
如今的晋商老街仍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深宅大院,雄浑壮美,古朴依旧。每一方牌匾,每一块砖瓦,都印刻着老街曾经的辉煌。“要剃头荣华楼,要穿鞋义元斋,要扯布到泰来”,当时的商家也很注重商业的品牌和知名度。这条老街依然存在做买卖能赚一分赚一分,昧心黑钱一分不赚。
如今,经商老街的生意人依旧保持着质朴的本色。从布匹粮油,到钉鞋、换锅底,即使是这些小买卖,有的也已经经营了几代人。从烧饼到驴肉,再到名扬四海的“八碟八碗”,老街的商人从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而在这家钟表眼镜店,店家对顾客的一份承诺便是,只要从这里出去的钟表,不管多久后可以拿回来免费维修。
晋商讲究做买卖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利以义制,名以清修。这份儒雅来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一段古老的往事,春秋时期,祁县古城是贤大夫祁奚的封地,古城“昭馀”。据《春秋左氏传》记载,当祁奚年事已高,准备告老还乡时,晋悼公问他,谁可以接替中军尉一职。祁奚竟毫不犹豫地举荐了素来与自己有仇的解狐。晋悼公说,听说解狐是你们祁家最大的仇人呀。祁奚回答道,您问我的是谁能接我的班,并没有问解狐与祁家的关系。推荐自己家的仇人,令满朝文武十分震惊。但祁奚以国家社稷为重的做法,也令所有人钦佩。
可是,让祁奚没有想到的是,他推荐的解狐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因病离世。当晋悼公再次问祁奚何人可堪大任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有人担心,祁公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怕流言蜚语吗?祁奚说,问我谁能接班,并没有问祁午与我的关系。不管是仇人,还是亲人,只以德行和才能作为标准,祁奚光明磊落的做法传为佳话。
而他的儿子祁午也不负所托,在接任中军尉后屡立战功,深受朝野敬重。后来,孔子也由衷赞叹说,“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贤者举贤,榜样在前,崇文重儒,蔚然成风。唐宋时期,祁县文风发展到鼎盛,诗人王勃、王维、温庭筠等人都是从这里走出的文人大家。在诗书礼乐的熏陶下,士农工商都保持着谦谦君子般儒雅的风范。到了明朝初年,盐运业兴起,山西人开始走出关口,在外行商贸易。当时,许多书香门第和诗礼传家的望族,也入世经商,晋商的名号逐渐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