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一个古人驱鬼的遥远记忆

摄影:张军民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个藏乡之一的坪垭藏乡,属长江上游地区,境内的白龙江延绵几百里,进入嘉陵江,而后汇入长江。

这里属高半山干旱地区,平均海拔1700米。1950年设坪垭乡,1961年建公社,1980年改为坪垭藏族公社,1983年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8公里。面积94.5平方公里,人口0.5万,均为藏族。有简易公路接212国道。辖风和、崇山子、坪垭、旧墩、腰道、赵杨坪、鹿连、蛾儿、铧嘴里9个村委会。

汉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乡)(1)

每年正月十五,坪垭藏族乡就要举行一种傩舞的活动和傩戏的表演。

汉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乡)(2)

傩戏(拼音:nuóxì)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汉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乡)(3)

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流域都有流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傩祭、傩戏在嫩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则日趋衰亡。

汉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乡)(4)

然而偏僻的长江上游、西南地区一带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的封闭性社会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以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惨透,为傩祭和傩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汉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乡)(5)

中国的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前1600-前1046)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这就是傩舞。

傩舞的发展对中国的地方戏曲有影响。

汉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乡)(6)

中国的傩祭和傩戏傩具有悠久的历史。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戏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多年来一些地方已出土和发现了不少属于远古、上古、中古、近古的傩戏面具实物和面具图像,发现近代以来的傩戏面具的实物则更为丰富。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傩戏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汉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乡)(7)

在傩祭中,傩戏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傩祭之风盛行的商周时期,为了在摊祭中获得强烈的祭祖效果,主持傩祭的方相氏佩戴着"黄金四目"面具。<<周礼.夏官>> 说:"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末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摊,以索室驱疫。"方相氏成"了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神化形象,那模样神秘可畏。

汉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乡)(8)

在摊戏表演中,傩戏面具则成了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

汉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乡)(9)

演员佩戴傩戏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汉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乡)(10)

多数傩戏只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傩戏的脚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多数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绘而成,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傩戏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汉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乡)(11)

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傩戏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

汉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乡)(12)

汉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乡)(13)

例如制作面具时要先举行开光"仪式,取用傩戏面具要事先举行"开箱"仪式,存放傩戏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又如不让女人触摸面具,不让女人佩戴傩戏面具,傩戏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傩戏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

汉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乡)(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