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尿液呈淡黄色或橘黄色,如果出现其他异常的颜色,代表什么信号呢?
颜色
(1)红色:常见于尿路结石、肿瘤、感染、肾炎等,但进食某些药物或食物也可引起尿色变红,如药物:酚酞片、利福平;红心火龙果、甜菜根等食物也可导致尿液变红。
(2)深黄色:喝水少,尿液可浓缩呈深黄色;肝胆道疾病,如黄疸;服用某些药物,如维生素B2或者复合维生素、利福平、呋喃类药物等。
(3)乳白色:尿内含高浓度的盐类结晶(如磷酸盐、碳酸盐)、严重尿路化脓感染引起的脓性尿、乳糜尿所致。
(4)黑褐色: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或酪氨酸病等所致。
(5)绿色:常见于服用吲哚美辛、亚甲蓝或阿米替林等药物所致。
尿液异常
如果出现颜色异常,首先要排除与食物或药物相关,持续不恢复正常建议尽早就医。
透明度
尿液的外观,多数是清晰透明的,放置过久和女性的尿可稍微浑浊。尿液浑浊常见于:尿路感染、晶体析出(如结石患者)、乳糜尿等。
此外阴道分泌物,精液或前列腺分泌物可影响尿液透明度。
结晶
正常人也可能出现一些代谢性盐结晶,不必过于惊慌,但如果出现草酸钙结晶,又伴有尿红细胞、尿频尿痛,提示肾结石;出现尿酸结晶,提示高尿酸血症。
管型尿
管型是尿沉渣中有重要意义的成分,管型尿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管型尿是尿液中的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管型的形成必须有蛋白尿,其形成基质物为T-H糖蛋白。在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管,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由于浓缩(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和软骨素硫酸酯的存在,蛋白质在肾小管腔内凝聚、沉淀,形成管型。
管型尿是由于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固。管型尿的形成与尿蛋白的性质、浓度、尿液酸碱度以及尿量有密切关系,看是否有管型尿宜采取清晨标本做检查,正常人尿中可见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般12小时尿内 小于5000个,如增多或出现其它管型称为管型尿。红细胞管型尿来源于肾实质:白细胞管型是诊断肾盂骨炎及间质性肾炎的重要依据:上皮细胞管型提示急性骨衰。蜡样管型多见于慢性肾衰:脂肪管型见于肾病综合征。当然管型尿只代表肾小球或肾小管存在损害,但不一定都能代表肾脏病的严重程度。
换句话说,管型尿只是肾脏病的一个临床表现。
但是,白细胞管型阳性提示出现肾盂肾炎;红细胞管型提示肾性出血;颗粒管型、蜡样管型提示肾脏疾病进入晚期或恶化。
尿酸碱度(pH)
正常情况尿多为弱酸性(pH约6.0左右),但因饮食种类不同,pH波动范围为5.4~8.4。吃肉多的时候尿偏酸性,吃蔬菜水果多时尿偏碱性。此外,感染、痛风发作和某些药物代谢也会影响尿液的pH值。除饮食和药物因素影响外,肾脏疾病也会影响尿液pH。
尿比重
尿比重反映尿液中所含可溶性物质和水分的比例,常用于衡量肾脏浓缩功能。
尿比重增高:表示尿浓缩,通常是由于体内缺水或没有饮用足够量的水,尿中的水含量降低所导致。常见于脱水、血容量不足、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及尿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等情况。
尿比重降低:常见于大量饮水、急性肾炎多尿期、慢性肾小球肾炎、尿崩症、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衰竭等影响尿浓缩功能的疾病。
正常人的尿比重会因受饮食和饮水、活动、出汗和排尿等影响而有所波动,全天尿比重波动在1.003~1.035之间。
尿常规的检查结果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如留取标本方法、检测方法、运动、饮食、心理等)影响。因此若是化验单上的结果显示异常,不要慌张,注意及时复查、咨询泌尿专科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