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公布(海绵城市)(1)

由于城市开发建设破坏了自然的“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同时引发了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水安全缺乏保障、水文化消失等一系列问题。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现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等不同下垫面的雨水控制和利用,达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涵养水资源的多重目标。

海绵城市公布(海绵城市)(2)

相当于高速发展工业科技,现在全世界都把目光更多的投向经济环保这一块,注重循环利用,对于水资源的短缺,与现在气候问题导致的洪涝灾害造成的财产生命损失。一套良好有利的城市水文体系十分考究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所以建设城市“海绵”系统是中国在保护环境,与先进的城市系统领域上一个大的迈步。

海绵城市公布(海绵城市)(3)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海绵城市公布(海绵城市)(4)

海绵城市公布(海绵城市)(5)

传统城市道路:道路路面不透水;传统管道排水方式导致道路排涝压力大、路面污染严重。而且一些垃圾堵塞排水口,尤其是在雨季时期,常常道路积水高度没过车辆排气口,导致车辆抛锚,从而加大道路安全与畅通。

海绵城市公布(海绵城市)(6)

通过对比,可以明显发现,在不影响车辆同行,多增加绿化与排水口。

海绵城市公布(海绵城市)(7)

更好的排水,进入绿化,浇灌植物。

海绵城市公布(海绵城市)(8)

传统城市绿地:不透水的路牙阻挡了雨水排入公共绿地,雨水滞留在路面,造成内涝;地形过于平整,不利于雨水在绿地的滞留、渗透,在老式居民区内,堆放垃圾的地方在雨水的作用下,随波逐流,对卫生也是严重问题。

海绵城市公布(海绵城市)(9)

利用土地与绿化,吸收雨水,在底下形成循环,有些小区还有水池或者游泳池。这样在夏季也能降低该区域温度。

海绵城市公布(海绵城市)(10)

在中国城市中,一眼望去便是普遍一色的混凝土屋顶,十分单调。而海绵城市绿色屋顶:栽种绿植,以吸收多余雨水,通过植物根系净化过滤,将雨水收集存储;多样植物的绿植层可吸收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且在楼顶空地给予居民种植自己的花草树木或者蔬菜水果

海绵城市公布(海绵城市)(11)

资金需求量大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曾公开透露,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在去年也表示,首批16座试点城市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50多平方公里。

按当前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有人估计,至2020年,全国658个城市建成区的20%以上面积需要达到设计标准,全国每年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需要资金约16000亿元。

缺乏稳定收益回报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PPP模式在基础设施上用得不错,比如污水处理等项目,每年政府作为公共投入的部分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回报给投资商,这方面已经很成熟。但是,“PPP模式用在海绵城市,怎么计算公共服务?它不像一吨污水处理完了是干净的,很容易计算出来。海绵城市相当于在建一个生态绿地系统。这部分的服务怎么计算是一个难点,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特别成功和完善的模式,PPP模式应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还有一定困难。”

海绵城市公布(海绵城市)(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