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事美

这世间,要说感情最长久、最稳定的当属师徒情。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都说师徒如父子,其实比父子关系更稳定。毕竟,徒弟打骂老师的要比儿子打骂父亲的少,父子闹僵的可比师徒闹僵的多N倍以上。这么小概率的事情,偏偏让康有为与梁启超赶上了,这对非常有名的师徒,竟然也会激烈掐架。

17岁的梁启超第一次见到32岁的康有为时,惊呼:老师你变法好帅好威武!我对你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康有为看这这年轻小伙不错,自然也是很欣赏,虽然口头上没有说收下梁启超,但基本也算默许了。

梁启超也是有心机的人。后来每次写文章,都把老师挂在嘴边。康有为四处讲学,兜售变法救国理论。梁启超积极为老师帮腔,将老师的理论广泛传播。两人的关系众人皆知。梁启超追随康有为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两人关系走得越发紧密。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从天津南下上海,辗转香港后逃到日本。随后,梁启超也跟随老师来到了日本。即使在日本,师生两人仍然一唱一和。康有为说,我保皇!梁启超说,我改良!同样在日本的革命派孙中山等人希望拉拢二人,一直没有成功。不过,在一次康有为远去加拿大的时候,梁启超还是禁不住孙中山的诱惑,希望与革命派建立联合阵线,一时间彼此打得火热。康有为回来后,发现梁启超与革命派打得火热,大为不满,向梁启超第一次发了脾气。梁启超乖乖与革命派断绝了关系,仍然坚持改良、保皇。两人一起对决革命派,双方论战不断。

梁启超康有为谁厉害(学生梁启超如何)(1)

康有为(右)与梁启超

师生二人虽坚持同样的政治观点,但也有很多分歧。比如康有为坚持托古改制,梁启超就颇不以为然。老师,那都是老古董啦,该丢弃了。康有为动辄把孔子挂在嘴边,甚至尊为孔教。对此,梁启超极力反对,他认为,如此拔高孔子,会束缚国民思想,危害深重。最重要的是,这不是追求真理的做法。康有为喜欢“大同论”,梁启超认为这根本就是乌托邦,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老师啊,您真是老糊涂了。梁启超就差这句话没说出口了。

康有为毕竟比梁启超大15岁,受传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这点根本无法与更年轻的梁启超相比。就像一个70后,思想认识肯定会被90后鄙视。虽然年轻不能代表就有远见卓识,但过了一百年后,现在回头再看,我们还是觉得,梁启超的思想更能得到世界先进文明的认可。

康有为就像一个保守的老夫子,而梁启超就是新时代的青年。时间一长,梁启超越来越看不惯康有为。梁启超更注重严谨的科学主义,而康有为还是中国那老一套,“差不多”就行了。康有为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往往会曲解别人的观点,或是断章取义,这点让梁启超非常不能容忍。

两人分歧越来越大,甚至无法调和。梁启超说,要提倡自由。康有为大惊,说自由绝对不可取,要专制。梁启超说,要兴民权。康有为说,要开民智。在是否改良与革命上,两人也曾有很大分歧。康有为认为,必须改良。一个国家必须循序渐进。梁启超最初也认为应该改良,但后来感觉总是看不到希望。加上受孙中山等人的影响,他逐渐倾向于革命。这个节点正是康有为远赴美洲的时间。

梁启超多次给康有写信,推崇他们的“排满”思想。康有为痛心疾首,没想到自己的学生被革命思想给毁了。他也多次给梁启超回信,甚至洋洋洒洒万言,或驳斥或劝说梁启超,改良才是正道,而革命只能是邪路。梁启超则很任性,不改!不改!就是不改!结果,谁也没想到,后来,梁启超也去了一次美洲,回来后竟然放弃了革命观点。或许梁启超远离了喧嚣之后,慢慢就重拾了自己的初心。

即便如此,师生二人还是动手了。1900年,唐才常起义失败。康有为大怒,抄起椅子就砸向梁启超。貌似这是康有为第一次打梁启超。老师揍学生,封建家长作风。一直接受新思想的梁启超居然还是忍了,甚至跪地求饶。男基友杨度劝梁启超,干脆别受康有为的鸟气,自己单干算了。为了现实的利益考量,梁启超还是忍了。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非常尴尬。他又提出“不废旧朝”、“虚君共和”的观点,这令梁启超很反感。老师,这都啥时候了,您还抱着老思想不放。话说咱还能不能一起玩耍了?梁启超做了民国的大官,任司法总长。康有为强烈反对。张勋复辟后,康有为任弼德院副院长,梁启超同样激烈反对。最让梁启超不能接受的是,康有为竟然支持张勋复辟。梁启超与段祺瑞一起,积极反对复辟,公开反对康有为。此举让师生二人第一次正式撕破脸,后来,康有为大骂梁启超,狗娘养的,忘恩负义。

吵过架、动过手、撕破了脸,但毕竟是师生。这份师生情永远无法抹杀,革命友谊万古长青嘛。人生的关键时候,师生情还是要保持的。比如1913年,康有为母亲去世,梁启超专门致函哀悼。1923年,康有为到天津,梁启超三次写信给康有为,师生两次见面,重新叙旧。1927年,康有为在上海过七十大寿,梁启超亲赴上海给老师过生日,并当场撰联贺寿。康有为病逝后,梁启超给老师的亲属汇去数百元入殓费用。在北京的公祭哀悼仪式上,梁启超专门写了《公祭康南海先生文》并现场宣读,肯定了老师伟大的一生。但对于复辟一事,梁启超仍没有放过,他在悼文中说“复辟之役,世多以此为师诟病,虽我小子,亦不敢曲从而漫应。”

这个时候,梁启超倒不是与康有为有意撇清。或许更多是反思,是一种抱歉。向老师道歉,您做错了,学生实在不敢跟从。

自古师徒掐架比较罕见,在清末民初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中,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掐架,犹如一堂生动的政治启蒙课。他们掐架也是好的,真理越辩越明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