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不严,师之惰

吴国才 清风徐来 岁月留香 助力成长 6月27日

教不严,师之惰

——教育教学经验演讲材料

安徽省桐城市中义乡中心学校 吴国才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几句千古流传的《三字经》中的名句,小学生大多背得滚瓜烂熟,我那不满五岁的孩子也能琅琅而诵,然而说来惭愧,我这个教书将近十四年,熟读牢记它将近二十年的现任语文老师,对其中两句关于自己专业的名句:“教之道,贵以专;教不严,师之惰”却只能理解其中一句“教之道,贵以专”,另一句“教不严,师之惰”却一直没有深入体会,未能真正理解,记不清多少次与学生一起读过,多少回听学生读过,多少遍地教自己孩子读过。直到最近听命于学校,接受一个教学经验演讲的任务,偶然忆起《三字经》中的这几句名句,回想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以及他人的许多成功经验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的字面意思非常简单,只要加上一对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就行了,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都会:之所以教不严是因为师之惰,“惰”就是“懒”,与“勤”相对。然而要真正理解它、感悟它却非易事,且我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将自己的点滴感受献出来,与同仁们共享之、互勉之。

身为师者,大概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严师”,因为“严师出高徒”。作为教师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出成绩、出人才。大家都知道“严是爱,松是害”,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严师呢?答案就在下半句:“惰”的对立面“勤”。这个“勤”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千难万难,要有很大的毅力,要能克服惯有的惰性。要勤于了解学生,勤于钻研教材,勤于筛选教参,勤于拟写教案,勤于批改作业,勤于改进教法,勤于补缺补差,有时为了弄清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还要勤于查阅工具书和典籍,勤于思考,勤于总结,才能使你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另外,“勤”就是要求教师不能怕麻烦,不能随心所欲,懒散拖遢,要时时严谨,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会挤自己的时间,会抓学生的时间。勤与一丝不苟,坚持不懈是不可分的,就拿教学中一个极小的环节——补缺补差来说吧,我简单地概括为三点:一勤二细三坚持,关键也是在于“勤”,只有勤勤恳恳才能发现毛病,找出原因,运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善于挤出自己的时间,抓住差生的时间,才能有所成效。我们班有个差生名叫伍先春,刚开始时朗读没有一个字读得准,作文没有一句话写得通,经过长期努力,现在终于可以把课文读得朗朗上口,作文也能写通顺了,且能写出一点儿自己的真情实感了。他在〈〈我的老师〉〉中写道“吴老师,我的点滴进步都渗透着您的汗水,您辛苦了!”这是师生都勤的结果。再者,各位同仁只要回想一下自己的成绩与进步,就会发现:其实也是勤的结果。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有成功有失败,有泪水有笑靥,总结一下,可以说是败于懒惰成于勤。我现在终于明白了真正的严师不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不是声震云霄、声色俱厉,更不是挖苦和打骂,而是用勤来蕴就。只要我们牢记“教不严,师之惰”,真正做到勤于教学,就能教出一个又一个高徒,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就一定会桃李满天下。

吴国才于2003年

教不严师之惰什么意思(教不严师之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