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下这个题目,觉得有点矫情,屋檐下读书?为什么要在檐下读书?就是因为雨天,就是因为雨天里的那只鸡。

周末,又恰逢雨天,一觉到8点才醒。醒来就想起杂物间的那只母鸡。鸡是典型的时间动物,过着“日落而息,日出而食”的日子,现在已经是早上8点,还被囿在狭小的杂物间里,不知折腾成啥样?急忙穿衣下楼,打开杂物间。果不其然,杂物间已经是鸡粪遍地,一片狼藉。刚打开门,那只母鸡就迫不及待冲出门去。

窗边读书:屋檐下读书(1)

家院里有几畦菜园,种植青椒、生菜、黄瓜、豆角,都是我们辛苦劳动的成果,青油油的长势良好,看着叫人喜欢。不但我们喜欢,鸡也喜欢,鸡喜欢的方式就是冲过去用尖硬的喙啄,啄得我们心疼肉麻。

鸡平时被网在花园里,花园里有虫子、蚯蚓什么的,鸡在里面闹得欢,也算是散养,下的蛋个大黄亮。也就是这个原因,妻才没舍得宰杀。鸡似乎知道自己保命的本钱,下了蛋总是“咯咯”地叫个不停,一直叫到你说一声:“知道了!”才行。今天是雨天,花园里没有躲雨的地方,忍心没有把它赶进花园,任由着它在院子里溜达。可鸡不知人的好心,冲出门就奔着那几畦绿油油的菜园。鸡的世界里也只有这几畦菜园了,没有办法,只好坐在廊檐下看着。

这样干坐着也不是个事,于是上楼拿了几本闲书搁在方凳上,又泡了一杯清茶,一边翻书,一边看鸡。拿在手里的书是袁枚的《随园诗话》,早就搁在床头,却没有静下心认真品读。袁枚是清乾性灵派诗坛的领袖,主张即情即景书写抒情,无论诗词还是诗论,都是真心情。在这样闲适的雨天,读这样闲适的文字,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读到会心处,情不自禁吟诵起来,正在低头觅食的鸡也歪着头“咕咕”地叫,难道它也知道读书的妙处?

古人讲究读书意境情趣。《金石录》有李清照和赵明诚用“赌茶”读书取乐的趣事,饭后无事,夫妇俩指着屋中一堆书,说出一个典故,要对方猜在书中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猜对了才能喝茶,常常乐得把茶撒在胸前的衣襟上。赌茶读书,这样雅致的事,也只有才子佳人才能有条件做得到,一般人只有羡慕的份儿。袁枚居住的随园原本是江宁织造隋赫德的府邸,“树之荻千章、桂千畦”,环境优雅,“都人游者翕然”。他购得后,精心修葺,造楼设亭,随园更加清幽雅静。他喜欢得连官都懒得做了,就瘾在这里读书、会友、著书。“吟窗昼静独徘徊,绿上疏帘认翠苔。忽见飞花三两片,回风舞过小溪来。”多么惬意随性的生活。也就是在这里,袁枚写出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小仓山房诗集》、《小仓山房文集》等著作。明朝张从先读书要求是“斋欲深、槛欲曲、树欲疏、萝薜欲垂青。几席、栏杆、窗窦欲净澈如秋水。榻上欲有烟云气。墨池、笔床欲时泛花香。”还有更奢侈的“红袖添香”的读书方法,挑灯夜读,有美人添香相伴陪读,美文养性,美人养眼。这样的读书,恐怕不是我们这样阶层的人能享受得了的。

窗边读书:屋檐下读书(2)

古人读书不仅讲究意境,而且要求什么时间读什么书、什么地方读什么书。清人张潮有四季读书法:“读经宜春,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冬,其机畅也。” 我觉得凡人没有必要这么刻板,随性读书最好,倚床而读,如厕而读,没有好看电视时,随手拿起茶几上一本书翻翻。读的书也杂,没有目的性,小说、散文、杂文、野趣,林林总总,没有章法。人生到了这个年龄,没有功名利禄,没有考试考证,没有评级评职,身心自由舒展,正是一段读书的好时光。宋末元初一位名叫翁森的人说:“凡人及时读书,便可无时不乐”。他写过一组《四时读书乐》的诗,其中有这样一些诗句: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窗边读书:屋檐下读书(3)

这样的读书乐处,正好契合我现在的心情,这无事聊聊的雨天,一个人坐在屋檐下,随便抽出一本闲书,沏一壶清茶,檐外雨打月季,落红满园,腿边黄鸡围绕,伸头缩颈。虽然没有红袖添香的美人陪读,倒也有村野田园的闲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