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我本来只是想汇总和梳理一下《冰与火之歌》里的各种宗教信仰,将它们各自独立地罗列一番。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展开了一些横向联系,并由此引发了不可收拾的猜测。
——闲话少叙,容我慢慢道来。
光之王拉赫洛
光之王拉赫洛原本在维斯特洛这片土地上没有什么信徒,但铁王座也从来未曾阻止过这种信仰的传播。红袍僧索罗斯在劳勃在位期间就来到君临,投其所好地跟劳勃喝大酒,并参加各种比武大会,弄了把冒火的剑来吸引眼球。这看起来就像是江湖术士的小把戏。后来他跟随贝里·唐德利恩去抓捕魔山,这才神奇地开启了魔法技能:复活死人。
光之王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就是红袍女梅丽珊卓(大家称作梅姨),她在卷二序章中出现时就自带魔法技能,史坦尼斯的老学士克礼森试图用“扼死者”除掉红袍女,结果自己反被毒死。她使用魔法暗杀了蓝礼,除此之外另一个神奇之处就是可以在火焰中预见未来。——解读是否准确是另外一回事。
还有一个人物,也是个红袍僧,名叫马奇罗,出现在卷五。他最初与大熊和小恶魔同船,但是预见到会遭遇风暴,然后他在风暴中失踪,后来又遇到了海怪家的维克塔利昂。这个人对预言的解读能力似乎比红袍女更胜一筹。
——不过解读预言并不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我们来看看光之王这种信仰。
我们目前只知道它“来自厄斯索斯大陆”,我没有找到它的发源地。如果你看地图的话,你会发现,这片大陆实在太大, “阴影之地”以东是我们的故事中尚未提及的未知世界。
红色标注的地方:亚夏
对光之王的信仰在东部大陆厄斯索斯传播,潘托斯、瓦兰提斯、布拉佛斯乃至旧镇,都有供奉拉赫洛的红神庙。——也就是说,在已知的世界里,光之王的信徒最远来自“阴影之地旁的亚夏”。
这一神学体系是基于一种二元的世界观,真神实际上是有两位。火与冰,光与暗,生与死,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位真神之间的争斗。真主拉赫洛代表的是光与火,是象征生命的那一面,而他的死敌是
凡人不可道其名的远古异神,又称寒神,是黑暗、冰冷与死亡之神。
——这个描述很容易让人想到异鬼。
旧神、异鬼与“白色寒神”
旧神是维斯特洛原住民森林之子的信仰,如今保持这种信仰的只有北境和长城外的自由民。但旧神与“白色寒神”显然并不是一回事。
旧神信仰,应当是森林之子和人类在原始社会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自然崇拜。
旧神是掌管岩石、大地、树木的无名神灵。
这更像德鲁伊那种类似“万物有灵”的神学观念。
鱼梁木上刻画的人脸
塞外的野人卡斯特是个“异教徒”,他抛弃了旧神信仰,将他的儿子全都献给了“白色寒神”。
北境和塞外传说中的白色寒神,异常符合对拉赫洛的死敌“寒神”的描述。
再来回顾一下历史:维斯特洛的“长夜”是在英雄纪元中出现的,“长夜”目前被我们视为异鬼降世的标志。而在亚夏的历史中,也有着“一整代人的长夜”的记载。亚夏在已知世界的东南角,长城外的“永冬之地”在已知世界的西北端。
维斯特洛“长夜”的终结,是最后的英雄联合了森林之子;亚夏传说中则是
救世主亚梭尔·亚亥,挥舞一把名为“光明使者”的圣剑,亦称英雄之红剑,并从岩石中唤醒沉睡的魔龙,来终结这场永世的纷争。
——问题来了,既然长夜是整个世界的长夜,那么维斯特洛传说中“最后的英雄”与亚夏的“救世主”是不是同一个人?
(以下是个人推测,欢迎讨论)
我认为就是同一个人,只不过在不同文明中有不同的演绎。这个人不管他是谁,他作为“光之王”在人间的使者,战胜了“白色寒神”的力量,这场战斗中有两件必备的道具,其一是“光明使者”这把剑,其二是龙。光之王只有代言人,并没有具体的形象,所以可以推测“寒神”也是如此,因而异鬼并不等同于白色寒神,而只是神所需要的工具。
千面之神和淹神
对比旧神、七神和光之王,千面之神与淹神的信众范围有限,然而在小说中对这两种信仰的描述篇幅并不少。
淹神的信徒只限于铁民。范围虽小,地位却很牢固。维斯特洛没有被七神渗透的,除了北境的旧神,就剩下铁民的淹神了。这一点上我相信应该与旧神信仰同理,很大程度上是由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在此我并不想大段引用细节片段,只说两点。
其一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名言:
“逝者不死,必将再起,其势更烈。”
——抛开铁民们那令人充满吐槽欲望的宗教仪式(把人淹个半死再活过来),这句话可以更精确地概括为“死人复活”。目前已知的拥有“复活技能”的只有光之王与寒神这一对相爱相杀的CP,淹神应该属于哪一边的?
我认为淹神应该属于对光之王的一种演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赋予了它“海水”这个元素,这自然与铁民们的生存条件密不可分。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人们相信淹神曾从大海中带来火焰,并带着火与剑航行于世界。”
——是不是符合对光之王的描述?
我们还可以联系上面说到的,即“最后的英雄”就是“救世主亚梭尔·亚亥”。
这位救世主要从世界东南方遥远的亚夏,到达维斯特洛的最北方,需要穿过大陆,跨过海洋。“带着火与剑航行于世界”,很可能就是古代铁民们曾经目睹的“神迹”。
千面之神是“无面者”的信仰。“无面者”在小说中一直被描绘成一个杀手组织,然而它绝不会仅仅是杀手组织这么简单。
黑白之院中慈祥的人向二丫讲解无面者起源这一段,隐藏着十分重要的信息。
关于无面者的起源,一直流传着一个传奇故事。千面之神的教派最初诞生于瓦雷利亚矿井内悲惨的奴隶群中,矿内的奴隶经常起义,而第一个无面者就是反抗者之一。……上百个国家的子民被抓来在矿井中劳作,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语言向自己的神祷告,然而祈求的都是同一件事——解脱,终结痛苦,一件极为普通极其简单的小事,却得不到神的回应。……直到有天晚上,在泛红的黑暗中,他明白了——所有神祇都有自己的工具,为其效力的善男信女在世间执行他们的意志。表面上,奴隶是在向上百个不同的神灵哭喊,其实那是同一个神,有着上百张不同的脸孔而已——而他即是这个神的工具。此后第一个无面者将“礼物”赐予那些绝望的奴隶,后来他也将礼物赐予了那些奴隶主。
无面者信奉的所谓千面之神,其实就是死神,也就是寒神,不同的名称而已。
关于世界的猜想
在光之王与寒神相生相克相爱相杀这种世界观下,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冰与火之歌的世界,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黑夜白昼、冬季夏季的时间长短,是这两位神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
2. 英雄纪元的“长夜”是寒神力量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
3. 英雄纪元的这场神之间的战争,最终是光之王获胜。
4. 魔龙和异鬼分别是光之王和寒神的战争武器。
瓦雷利亚的龙王们
以下是猜测的部分。
其一,光之王在取得胜利后,急于扩大势力范围,选择了瓦雷利亚人作为其在人间的代言。
——这一点主要的依据有两条。第一,古瓦雷利亚的迅速崛起,时间恰好是在维斯特洛经过了“长夜”之后的重建期。第二是关于龙的起源,亚夏的古老文书中记载,龙来自阴影之地,是由不知名的民族驯服后带往瓦雷利亚的。
我们说了这么多信仰和宗教的东西,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可疑的问题:瓦雷利亚人没有信仰和宗教!书中安达尔人、洛伊拿人等等等等,全都有的信仰和宗教,瓦雷利亚人没有!
由此我大胆推测,拉赫洛当初选中了瓦雷利亚人,带给他们魔龙,协助他们急速扩张,条件是向西方广泛传播拉赫洛的教义。但是瓦雷利亚人出于未知的原因,背弃了这个协议,从而才导致了瓦雷利亚的毁灭。
其二,旧神对寒神的力量应该有抑制作用,但是随着旧神力量的减弱,寒神在逐渐增强,因而消失数千年的异鬼才会回归。
其三,千面神的背后就是寒神,也就是死神,这不仅符合教义,更符合无面者的起源。
也就是说,在拉赫洛选择瓦雷利亚为其人间代言之后,寒神也出手了,选择了与瓦雷利亚奴隶主对立的奴隶为代言。所以无面者的发展也是寒神力量的来源。二丫藏起了缝衣针,没有真正抛弃本来的自己,应该会是一个幸运的伏笔。
其四,拉赫洛信仰是二元世界观,那么千面神信仰也是。我们可以看看对黑白之院大门的描写:
庙宇的大门是一对十二尺高的雕花木门。左边一扇由鱼梁木制成,白如骸骨,右边一扇是微微泛光的黑檀木。两扇门中间合雕着一个月亮,不过鱼梁木上嵌的是黑檀木,黑檀木上则嵌鱼梁木。
——这个形态,和我们的太极图阴阳鱼实在太相似了吧。所以说拉赫洛和寒神本应是这种辩证的两面,很有可能是在历史发展中被割裂开来,而成为了完全对立两方。
其五,我相信冰与火之歌这个世界是球形。这个证据也有好几处。
首先是前面说过的救世主和最后的英雄是同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穿越世界时选择的道路为何不是横穿厄斯索斯、然后从维斯特洛南部北上呢?如果世界是球形就很好解释了,航行于落日之海,途径铁群岛北上显然会近得多。
维斯特洛西方为“落日之海”
第二是“戴面具的女人”对龙妈的预言:
“要去北方,你必须南行。要达西境,你必须往东。若要前进,你必须后退。若要光明,你必须通过阴影。”
亚夏,丹妮心想,她要我去亚夏。“亚夏人会给我军队吗?”她问,“……亚夏有什么东西是我在魁尔斯找不到的?”
“真相。”戴面具的女人回答。
第三条证据来自历史记载。
蕾妮亚·坦格利安公主曾有个好友名叫艾丽莎·法曼。这个女人在与公主关系破裂后偷了三颗龙蛋并卖给了布拉佛斯的海王,卖得的钱造了一艘船叫“逐日者号”。她乘坐这艘船向西航行。后来有人回到维斯特洛,说她在“继续向西”航行。很多年以后,有一位瓦列利安家的航海家声称在亚夏看到了破败的“逐日者号”。——法曼女士很可能完成了一次环球航行。
马丁笔下的诸神,恐怕并不是善恶之分那么简单。我认为《冰与火之歌》最终表达的是一种辩证法则,在人性、权谋、乃至最后上升到信仰领域的斗争中无不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