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 (一)通假字的定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汉字史书典籍重要见证 古代汉语中古书的用字及文选译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汉字史书典籍重要见证 古代汉语中古书的用字及文选译文

汉字史书典籍重要见证 古代汉语中古书的用字及文选译文

通假字

(一)通假字的定义

文字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因声音相同相近而被借用的情况,也就是说,有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我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二)借义

借字所承担的词义,称为假借义或借义。

(三)通假字的辨识

通假字是借字记词,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辨识通假字主要是以声音为线索,同时注意确定本字要有充分的证据。

1、通假字的声音关系

(1)上古的声纽和韵部

(2)古音相同相近的标准

(3)通假字之间声音关系的判定

从声音上看,借字和本字具有双声、叠韵或双声叠韵的关系。

2、判定通假字的文献证据

判定某字借用为某字,除了声音关系之外,还要有充分的文献证据,在没有旁证情况下,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

二、异体字

(一)异体字的定义考试大论坛

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二)异体字的类型

1、造字方法不同考试大论坛

2、造字方法相同、构件不同

3、造字方法相同、构件相同、写法不同。

(三)识别异体字要注意的问题

1、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曾经是异体字,但后来记词职能有了分工,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字。

例:咳——孩,份——彬,訝——迓

2、在历史上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两个字,后来为了精简汉字,在作异体字整理时把它们视为异体字加以认同。

三、分化字来源:

(一)分化字的定义

由于词义的引申和文字的假借等原因,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能或承担着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为了使文字更为明确地记录语言,人们就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录职能,这就是文字的分化。我们把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分化字,把原先兼有多个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源字。

(二)分化文字职能的方法

1、假借其他字分化职能

为了分化一个字的多个记录职能,有时人们会借用其它字来进行分担,使表义更为明确。

例:何——荷,指——旨,女——汝。

2、利用异体字分化职能

异体字是造字或书写过程中产生的形体冗余,为了减少字量的目的,可以在异体字认同之后把多余的字形取消。利用异体字分化文字职能,则为异体字的不同字形赋予不同职能,使原本冗余的形体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例如:猶(犹)——猷(音同犹,计谋、打算),亨——享,箸——著。采集者退散

3、造新字分化职能

分化源字职能最常见的方法是造新的字形。造新字的方式包括在源字基础上增加构件、在源字基础上更换构件或对源字作形体改造。

例如:其——箕,赴——訃,母——毋。

(三)分化字的类型来源:

1、分化本义

有些字被常用的假借义或引申义占用后,会另造一个新字来承担它的本义。

例:孰——熟,然——燃,莫——暮,暴(暴的本义是:曬(晒))——曝,益——溢,要——腰,禽——擒,原——源,州——洲,止——趾,責——債。

2、分化引申义

当引申义与本义的距离较远时,有时会为引申义造新字,将引申义分化出去。

例:昏——婚,坐——座,齊——劑,尉——慰,竟——境,解——懈,賈(贾)——價(价),說——悦,知——智,被——披,没——殁,反——返,食——飼,振——賑,張——帳。

3、分化借义

原来本义与借义共用一字,后来为了区别,用新的字形将借义分化出去。

例:象——像,辟——避、譬、僻,采——彩,牟——眸。

4、分化广义

源字的表义很广,后来这个意义的一部分由分化字承担,源字和分化字的意义都变得更具体。

例:受——授,祝——咒。

● 一、古今字

● 二、通假字

● 三、异体字

● 四、繁简字

一、古今字

● 古今字: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叫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後的叫今字。

● 如:暮,古字爲“莫”,後來爲暮,在昏暮的意義上爲一組古今字。

(一)、 古今字的形體

● 古字加形符

● 其萁;采(才采);員圓;韋圍;取娶;昏婚;州洲;

● 改變形符

● 說悅;赴訃;斂殮;沒(歹殳);振賑;張脹;

● 略加变形

● 母毋;不丕;大太;闲间;陈阵

● 形体无关,通假字造成的:亡无;伯霸;(上自下幸)罪

(二)、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和通假字

● 1、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 上古文字量少,一个字可能负担许多词义,为了加以区别,旧对某个词义另造一个新字,于是就形成了古今字。所以,古今又叫区别字。

● 2、 古今字和通假字

● 中学教学并不区分古今字和通假字,只是笼统的称为通假。大学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才提出这一问题。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

● 研究的角度不同:古今字是从时间的先后来看;通假字是从语音相同相近来看。

● 两者的具体内容有部分交叉,为解决假借问题而形成古今字也不少。

● 的影响不同:古今字的出现使文字表达更加细蜜准确,但给阅读古籍带来一定困难;

● 通假字基本上是给文字增加了一些冗余,给文字的使用和识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假借字

● (一)、什么是假借字:

● 假借字:凡文献中的字,如果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 许慎的定义:假借者,本无其字,因声托事,令长是也。

● 假借字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而造成的。

(二)、假借字的两种情况

● 1、造字假借:

● 有些字原先并没有专门为之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同音字来记录它,就叫造字假借,又称本无其字的假借。

● 2、用字假借:

● 某些次原先已为之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二是另外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就是用字假借。又叫通假。

假借字举例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列子汤问》

● 子子孙孙、穷:用的本义或引申义。

● 无:本义舞蹈的舞的初文。这里是没有的意思。没有的意思应该是“亡”。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 匮:是柜的初文,本义为箱柜。匮在这里表示竭尽的意思,与箱柜的意思没有引申关系。而且,表示竭尽的意义这个词,没有为它专门造一个字,所以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 也:本义是蛇,这里是语气词。也属于本无其字的假借。

(三)、假借字产生的原因

象形字的局限,使汉字不得不突破表意体系的局限,向表音方向靠拢。

● 1、个别事物无法造字:造树易,早桃、橘、李难。

2、抽象的事物不易造形:指事、会意仍无法解决,只好放弃形义,从表音入手。

● 3、虚词:不能造形,只好借音

● 4、复音词:无法完全用象形字

(四)、造字假借的三种情况:

● 一是假借字被借用以后,本义仍然使用。兼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借子,一种是本字。如:耳,借用为虚词,耳朵的耳仍然使用。相同是还有:之、夫、乌、汝、则等。(虚词都是假借字)

● 二是假借字被借用后,一直使用,其本义则又造了一个新字。表示本义的假借字又称初文。即当初造的字。

● 因假借字使用频繁,其本义反而不为人知了。如:莫、然、其、乎、午等。

● 三是假借字使用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又为假借字另造一个新字。通常是在假借字的字形上加一个有关的形符。)如:辟—避;戚—戚(下加心旁);乌—呜

● 采—彩

● 假借字与后起本字的关系,为古今字。

(五)、造字假借的作用

● 一是弥补了象形字无法构造的缺点

● 二是节省 了造字的数量

● 缺点是:

● 仍未摆脱表意文字的局限

● 汉字系统的形音义造成了混乱

(六)、用字假借

● 用字假借: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的假借情况。

● 原因:一是用了别字:如:甚矣,汝之不惠!

● 惠通慧

● 二是: 从习惯,省事:

● 旦日,不可不蚤自 来谢项王。

●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七)、用字假借的三种情况-1

● 1、偶然使用

● 即写了别字。某字平时都用本字,只是偶尔用同音字代替,即为笔误。不具有代表性。传统的注家称之为“声之误”,有人建议不做通假处理。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 2、同时通用

● 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不同作品中都通用:

● 蚤—早;飞—蜚;伸—信;疲—罢;尿—溺;叛—畔;拒—距;修—修(三改月);偶—耦。

(七)、用字假借的三种情况-2

● 3、借字通用取代本字

● 本字反而不用或罕见了。如:无,起初应为亡。甲骨文中,亡表示没有,无(舞的初文)表示求雨的舞蹈。金文中通用,先秦无超过了亡,后代基本用无。雕—掉本义鸷鸟,借为雕刻的雕》

● 荷—从草,本义荷花,借为何,表示负荷。溺—从水,本义为水名,借为溺水的溺。(立人加水字)

● 冯—从马,本义是马行疾,借为ping(三点水加一个朋友的朋字)。表示无舟渡河。今有成语:“暴虎冯河”

(八)、通假字的辨析-1

● 1、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 从音同音近方面寻求本字。

●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胜世家》

● 唱通倡:chang 本义:表演歌舞的人 引申:领唱;倡导、发起

●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倍通背

● 2、凭借字形辨析

● 大多数字形相似,用笔画少的代替笔画多的。

● 操吴戈兮被犀甲。《楚辞国殇》被同披

● 或隐弗章。《甘薯疏序》章通彰

● 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卒同猝

(八)、通假字的辨析-2

● 3、常用通假字尽量多记

● 按古音读,与今音不完全相同,初学者多记。

●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肉。《论积储疏》

● 罢古通疲

● 踞关,毋内诸侯。《项羽本纪》

● 内通纳

● 字形也有以多代少的:指通旨;庭通廷

二、异体字

● (一)、 定义:

● 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 异体字分广义和狭义两种情况,一般教材中讨论的都是狭义的异体字。

● 例: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

● 山之僧智仙也。

● 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

(二)、异体字的类别:

● 1、造字方法不同造成的异体字

● 野:(形声)

● (会意)

● 岩:(会意)

● (形声)

● 泪- 岳- 膻- 絷-

造字方法不同造成的异体字举例

● 这类异体字不多

● 多数是构字素材不同造成的异体字

2、造字素材不同

● 形符不同

● 暖(火) 歌(言)

● 咬(齿)叹(欠) 鸡(奚) 欢(心)

● 杯(皿)迹(足) 睹(见)咏(言) 遍(彳) 侄(女)

● 驱(殳)

声符不同

● 俯(免) 啖(“萏“去草字头)

● 蚓(寅) 杯(否)掩( )

● 线(泉) 绣(肃) 裤(夸)

● 懦(宁)泄(曳) 烟( )

● 猿(爰)

● 地区不同,时代不同 ,所用声符不同

形符声符都不同

● 诉( )

剩( )

● 炮( )

● 迹( )

● 袜( )

● 村( )

● 响( )

偏旁位置不同

● 构字部件相同,偏旁位置不同

● 期 里 秋

● 和 够 阔

● 概 惭 蹴

● 与 杂

(三)、异体字的识别

● 1、只有狭义的异体字才是我们所说的异体字。即:除去形体不同外,其余一切都相同,在古文使用中,任何情况下都可互换。否则都不是异体字。

● 古今字不是异体字。因为今字只有部分古义。

● 通假字也不是异体字。只是在一段时期内通用,字词关系确确定后就不再借用了。

● 两字意义有部分交叉的也不是异体字。如:置;沽。

2、 每组异体字可能有多个

● 喻:

● 晓谕比喻用喻,不可替代。

● 谕:告谕用谕。

3、有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意义有了变化

● 喻:

晓谕比喻用喻,不可替代了。

谕:告谕用谕。

三、繁简字-1

●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字合称繁简字。汉字简化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大量出现。

● 教学上的简化字指国务院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公布的简化字为标准简化字。

● 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 1964年三月文化部、教育部、文改会《关于汉字简化的联合通知》又作了一些补充规定和局部调整。

繁简字-2

● 凡未列入上述文件的简化字,(包括历代出现的简体字)一概当作异体字或俗体字,凡篆书以前的繁体字也当作古体或异体字。1965年《简化字总表》共收简化字2338个。

● 其中包括偏旁类推的字,是现在日用的规范字。1977年文改会公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所收的853个简化字,由于问题较多,已停止使用。已流通者,可算作俗体字。

(一)、简化字的形体来源-1

● 古体字

● 雲 氣 從 網 舍

● 古代异体字

● 無 禮 棄 趕

● 历代的简体或俗体

● 體 繼 蠶 遷 陽 燈

● 草书揩化

● 車門韋堯爲會盡頭應樂歸

● 省去一部分

● 鑿習廣務飛點聲競

● 云 气 从 网 舍

● 无 礼 弃 赶

● 体 继 蚕 迁 阳 灯

● 车门韦尧为会尽头应乐归

● 凿习广务飞点声竞

简化字的形体来源-2:

● 用简单符号代替复杂的笔画

● 鄧歡雞艱僅聖對鳳漢聶這趙劉慶

● 同音字代替

● 谷面郁姜裏餘台系

● 邓欢鸡艰仅圣对凤汉聂这赵刘庆

● 谷面郁姜里余台系

(二)、同形字

同形字是指某些简化字和古字具有相同的形体。但实际上是两个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字,只不过形体相同,纯属巧合。

● 如:臘,读音la,本义指国君年终用猎品祭祀祖先鬼神。

● 腊,读音xi,本义指小动物的干肉。

● 古文中,两字在读音字义都不同,但腊简化为腊以后,腊和腊就成为字形完全一样的同形字了。

● 蠟:本义为蜂蜡,简化为蜡。

● 蜡:本义为虫蛆,古书中常用以表示年终祭祀,读为zha .与蜡的简化字蜡成为同形字。

(三)、同音替代字

● 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意义不同的同音字。如果古籍中出现了这些字,应该搞清楚。现代的用简化字印的古书,也要搞清楚是简化字还是原来的古字。

● 如:後:简化成后。古代,两者读音相同,意义不同。

● 後:先后的后、背后的后。

● 后,古代表示君主,又表示君主的妻子。简化后规定后代替两个字。

● 《尚书汤誓》:“我后不衅我众。”

● 《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

● 《史记孝景本纪》:“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

同音替代字举例

● 药:一种植物。药房

● 仆:跌倒

● 谷:山谷

● 里:乡里

● 余:第一人称代词

● 斗:一种量器

● 征:征伐

● 丑:十二地支第二位

● 干:武器名,盾牌

● 不同于:

● 干湿的干;

● 树干的干;

● 主干的干

干字举例

● 干湿的干;

● 树干的干;

● 主干的干

● 乾坤的乾

(四)、两字共简为一形

● 简化字通常只有一个对应的繁体字,但也有些简化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繁体字。

● 钟:(金童)(钟鼓)鍾(古代容器)

● 获:猎獲的獲;收获的獲(犬又为禾)

● 复:反複的複;复杂的复(衣不)

● 纤:纖细的纖;纤绳的纤(丝牵)

● 脏:肮髒的髒;脏腑的脏;

● 历:经历的历;曆法的曆;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傷良曰讒,害良曰賊。是謂是、非謂非曰直。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多聞曰博,少聞曰淺。多見曰閑,少見曰陋。難進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亂曰秏。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译文]

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的叫做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叫做愚蠢。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偷窃财物叫做盗窃,隐瞒自己的行为叫做欺诈,轻易乱说叫做荒诞,进取或退止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的叫做大贼。听到的东西多叫做渊博,听到的东西少叫做浅薄。见到的东西多叫做开阔,见到的东西少叫做鄙陋。难以进展叫做迟缓,容易忘记叫做遗漏。措施简少而有条理叫做政治清明,措施繁多而混乱叫做昏乱不明。

士君子之勇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 庯嬍常瑹o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眾強(该处“強”字在书上是:“疆”的弓里去掉“士”,我在电脑上打不出该字),牟牟然唯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為事利,爭貨財,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牟牟然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牟牟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牟牟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有狗和猪的勇敢,有商人和盗贼的勇敢,有小人的勇敢,有士君子的勇敢。争喝抢吃,没有廉耻,不懂是非,不顾死伤,不怕众人的强大,眼红得只看到吃喝,这是狗和猪的勇敢。做事图利,争夺财物,没有推让,行动果断大胆而振奋,心肠凶猛、贪婪而暴戾,眼红得只看见财利,这是商人和盗贼的勇敢。不在乎死亡而行为暴虐,是小人的勇敢。合乎道义的地方,就不屈服于权势,不顾自己的利益,把整个国家都给他他也不改变观点,虽然看重生命、但坚持正义而不屈不挠,这是士君子的勇敢。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小人也者,疾為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為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慮之難知也,行之難安也,持之難立也,成則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惡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惡焉。是故窮則不隱,通則大明,身死而名彌白。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願曰:“知慮材性,固有以賢人矣。”夫不知其與己無以異也。則君子注錯之當,而小人注錯之過也。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餘,可以為君子之所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夫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

[译文]

资质、本性、智慧、才能,君子、小人是一样的。喜欢光荣而厌恶耻辱,爱好利益而憎恶祸害,这是君子,小人所相同的,至于他们用来求取光荣、利益的途径就不同了。小人嘛,肆意妄言却还要别人相信自己,竭力欺诈却还要别人亲近自己,禽兽一般的行为却还要别人赞美自己。他们考虑问题难以明智,做起事来难以稳妥,坚持的一套难以成立,结果就一定不能得到他们所喜欢的光荣和利益,而必然会遭受他们所厌恶的耻辱和祸害。至于君子嘛,对别人说真话,也希望别人相信自己;对别人忠诚,也希望别人亲近自己;善良正直而处理事务合宜,也希望别人赞美自己。他们考虑问题容易明智,做起事来容易稳妥,坚持的主张容易成立,结果就一定能得到他们所喜欢的光荣和利益,一定不会遭受他们所厌恶的耻辱和祸害;所以他们穷困时名声也不会被埋没,而通达时名声就会十分显赫,死了以后名声会更加辉煌。小人无不伸长了脖子踮起了脚跟而羡慕地说:“这些人的智慧、思虑、资质、本性,肯定有超过别人的地方啊。”他们不知道君子的资质才能与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将它措置得恰当,而小人将它措置错了。所以仔细地考察一下小人的智慧才能,就能够知道它们是绰绰有余地可以做君子所做的一切的。拿它打个比方来说,越国人习惯于越国,楚国人习惯于楚国,君子习惯于华夏;这并不是智慧、才能、资质、本性造成的,这是由于对其资质才能的措置以及习俗的节制之不同所造成的啊。

圣王之制也

聖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汙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译文]

圣明帝王的制度:草木正在开花长大的时候,砍伐的斧头不准进入山林,这是为了使它们的生命不夭折,使它们不断生长;鼋、鼍、鱼、鳖、泥鳅、鳝鱼等怀孕产卵的时候,鱼网、毒药不准投入湖泽,这是为了使它们的生命不夭折,使它们不断生长。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四件事都不丧失时机,所以五谷不断地生长而老百姓有多余的粮食;池塘、水潭、河流、湖泊,严格禁止在规定时期内捕捞,所以鱼、鳖丰饶繁多而老百姓有多余的资财;树木的砍伐与培育养护不错过季节,所以山林不会光秃秃而老百姓有多余的木材。

有乱君无乱国

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徧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後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者,雖博,臨事必亂。故明主急得其人,而闇主急得其勢。急得其人,則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勢,則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勞於索之,而休於使之。《書》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擇。”此之謂也。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徧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书》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此之谓也。

[译文]

有搞乱国家的君主,没有自行混乱的国家;有治理国家的人才,没有自行治理的法制。后羿的射箭方法并没有失传,但后羿并不能使世世代代的人都百发百中;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后氏并不能世世代代称王天下。所以法制不可能单独有所建树,律例不可能自动被实行;得到了那种善于治国的人才,那么法制就存在;失去了那种人才,那么法制也就灭亡了。法制,是政治的开头;君子,是法制的本原。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了;如果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失去先后的实施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各种变化,足够形成混乱了。不懂得法治的道理而只是去定法律的条文的人,即使了解得很多,碰到具体事情也一定会昏乱。所以英明的君主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而愚昧的君主急于取得权势。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就会自身安逸而国家安定,功绩伟大而名声美好,上可以称王天下,下可以称霸诸侯;不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而急于取得权势,就会自身劳苦而国家混乱,功业败坏而声名狼藉,国家政权必然危险。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在寻觅人才时劳累,而在使用他以后就安逸了。《尚书》说:“要想想文王的恭敬戒惧,亲自去选择人才。”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