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哈尔滨人说道某人喝酒上脸,叫脸上挂幌子。这幌子就是过去老哈尔滨饭店前用于招揽生意的如灯笼一样的东西。以前人们上街起到饭点了,要找个吃饭的地方,便在街口望他一望,眼见远处有一个灯笼样的东西,下面垂着无数条飘带,便知道此处必定是饭店。这是关东的老风俗。
过去人讲究多,规矩大。汉满蒙回藏各自有各自的说法。搞错了就会出问题。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麻烦,商家也会想出很多主意来。就拿这吃来说。汉民当然没有啥忌口的吃食,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草稞儿里蹦的无所不吃。而其它民族就有不同。比方满族不吃狗肉,回民不吃猪肉。而回民饭店里不得饮酒,以及外菜莫入之类想必大家都有所经历。吃错了进错了大家都费事,咋办?饭店老板在幌子上找到了解决方案。汉满民的饭店持红幌,清真回教的挂蓝幌。以后还有新发明,听说有的寺庙素斋挂黄幌,这算发扬光大了。
不仅幌子颜色有讲究,数量也有说法。饭店幌子的数量说明这馆子的档次
0-1个幌:没有菜系基础,小吃、面食、或者只卖一种特定拿手吃食。
2个幌:有一定的菜系基础,可以点菜,但是只限于菜单中的菜品。
4个幌:经营范围内的菜系全通,且菜系内的菜品你只要能点出来就能做。
唯独没有挂3个幌子的,您知道是为啥吗?知道在朋友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时光荏苒,哈尔滨也越来越现代了,这些老理儿老讲究年轻的慢慢也都不知道了,更随便了。难怪现在人们感叹过春节没有年味了,只是因为不放编炮了吗?我看还有一点是过年的那些老理儿老讲究都没了,大家各玩各的了,没意思的只能洗洗睡了。趁着这一帮知道点老故事老理儿老事儿的人们还在,把它写写留个记录。给年轻人看个新鲜,给上年纪的留点念想,不然以后就真没人知道了。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传承之责。
旧时店铺幌子全图图片来源:清末北京民俗画家周培春作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不当,告之即删。感谢您的支持。
,